皮影戏的美丽与哀愁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谢燃岸罗田怡摄影报道

锦里的皮影,游客驻足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周军知道皮影戏的时候,已属“楼塌”,“朱楼宾客盈门”的胜景,留在父亲过去的故事里。

变迁的时代,流逝的光影,想看什么都行,谁还要在昏黄的灯光下,看那投射在幕布上的剪影,听那锣鼓敲击中的川剧腔调?

成都市武侯区老马路2号,距离繁华商圈春熙路不远。一个老旧院落,问做皮影的,邻居都知道,“你们找做皮影的那家吗?往这边走。”

冬天的早晨寒风入骨,周军从外面回来,脱了手套,把电瓶从电动车上拎下来。平常的日子,他没穿中式长褂,不太像人们印象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

“你们进来坐,这里我的工作室。”上世纪80年代的房子,没有客厅,进门的地方逼仄,周军的工作室是自己小时候的卧室,桌子上堆着刻好的皮影,木盒子里面是手指长短的刀具。

年关将至,演出很多,星期五这天难得空闲一点。他坐在椅子上,双手拨动长签,那雕刻的小人立即动了起来,栩栩如生,“我祖父就是皮影戏艺人,我们家兄弟三人,我和我二哥都是做皮影的。”

祖传三代

兄弟二人都是皮影艺人

周伟和他的皮影铺子。

电影《妖猫传》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盛唐时代,人们在追忆、缅怀、寻找、感慨和怅惘。

周军的心中,怕是也有一个皮影的“盛唐时代”,在没有电视电影的年代,皮影戏的演出也是流光溢彩、宾客盈门。

11岁那年,周军第一次感受到了皮影戏与自己的关联。父亲给兄弟们一个很老旧的大箱子。打开一看,是整整一箱子的皮影。“这是家中祖传下来的手艺。”父亲说。

晚清时,周军的祖父是一位皮影戏艺人,走街串巷表演皮影。祖父把手艺传给了父亲,再传到了周军兄弟们这里。那些皮影,用纯牛皮,一点一点手工制作、雕刻、然后着色。周军着迷,哥哥周伟也着迷。

晚清,是皮影发展的全盛时期。成都戏班众多,以“瑞霓班”“九成班”最著名。提影能手唐麻子和唱旦角的咕噜、浣花仙,还有唱生角的毛良辰、刘润生等,都大名鼎鼎。

当时,成都人“午看木肘肘(木偶),晚看皮灯影儿”。皮影在街上、茶园、庙会、会馆、戏院演出,一些人家中,长者或小孩儿生日,也会邀请皮影戏班去表演,皮影戏是老成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概是受祖父这箱皮影的影响,周家兄弟二人最终都成为了皮影艺人。自小喜爱画画、书法,对色彩敏感的周伟,在年锦里开街后,带着皮影摊子入驻,成为成都向世界展示皮影魅力的窗口,向各地的游客演绎皮影戏。

周军和哥哥周伟并不满足于祖传的技艺,他们相继拜在西安、华阴、阆中和成都木偶皮影剧团的艺术大师门下学习。兜兜转转,周军走上了皮影之路,成为了成都皮影市级非遗传承人。

重拾皮影

曾三3个月没有一场演出

周军和他的皮影

周军他一开始不是以此为业的。

11岁的时候,和哥哥开始学习皮影戏,陆陆续续地学,“自己喜欢,只当是个兴趣,也没法养活自己。”

年,他进了当时成都最大的一家动画公司,画动画片,主要人物是画线条。那些人物、景致,有线条的地方,他就要画。

“看过你们知道动画电影《梁祝》吗?刘若英唱的主题曲,就是我们公司画的。”周军说。公司有活干时,就干活,没活干时就学习皮影戏的制作和演出。那时的中国动画市场,主要业务都是外包,没什么原创,年的时候,公司终于倒闭了,他彻底失业了。

还能做什么呢,试试皮影戏吧。那时,他已经跟着哥哥在艺术大师门下学了很多,东西,制作和表演,都没什么问题。第一个正式演出的戏目,是三国故事《关羽斩蔡阳》,一个举办学术会议的单位邀请的,在一个酒店的大会议室里演出。

音乐响起,平日所练种种蹦入脑海,双手自然翻覆,平息了所有的紧张和不安。结束以后,他才发现,会议室的门口挤满了酒店的工作人员。

“拿了块酬劳,当时很兴奋,觉得能靠演出挣钱了。”

皮影表演的收入不稳定,尤其是刚开始,演出业务基本是哥哥介绍的而来。最困难的时候,曾经三个月没有一场演出。

周军的皮影

在四川皮影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北王皮影”赫赫有名,“王灯影”第七代传承人王彪、王舫兄弟的祖父,王文坤,曾于年6月带着家庭皮影艺术团前往奥地利参加世界艺术节,在“音乐之都”进行20多天的演出后,一时名动维也纳。

年,王彪、王舫带着班子,在人民公园演出,周军那时候跟着他们学习。“生意很清淡,很贫苦。”后来,兄弟两人回了阆中,给周军留下了《关羽斩蔡阳》、《桃山救母》两出戏。

时常出国交流

一天最多演出8场戏

制作皮影的工具

情况是随着演出增多,而逐渐好转的。其中,当然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自上而下对传统艺术的探索和保护,自下而上对民间文化的哀叹和驻足。

在锦里,周军哥哥周伟经营的皮影铺子,人们可以观赏、购买成都皮影,也可以欣赏皮影的表演。每年,有几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经过这十几平方米的摊位,成都皮影艺术正逐渐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和认可。

周军的商业演出、皮影制作展示开始越来越多。他经常演出的剧目《关羽斩蔡阳》《桃山救母》《大闹天空》《哪吒闹海》等,都是具有川西风格的传统皮影戏,唱腔以川剧为主,还有些特技,比如可以表现战场上将敌将斩首的特技。也有新编儿童皮影戏,像《猪八戒吃西瓜》;《皮影变脸》属于创新剧目,在传统的皮影制作工艺上,将皮影表演与川剧变脸融合。

成都“周皮影”的名气大了,除了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周皮影”的演出走出了四川,在新加坡和中国台湾、海南、贵州、重庆等地都留下身影。

年,周军被评为“优秀民间艺人”,年荣获“蜀人蜀艺民间技艺大赛金奖”,年被评为“成都皮影市级传承人”。

他时常跟着文化交流团出国交流,年底,四川省非遗中心组织团队去蒙古,其中包括剪纸,糖画,竹编,年画,变脸,皮影等,主要任务是进行文化交流,他们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前后呆了七天左右。

他也在学校、幼儿园、商场演出,最多的时候,一天表演8场戏,“感觉手都要断了。”

文化浸染

在小学教皮影课程

皮影艺术近年来渐渐走出国门,重新崛起。

皮影还是那个皮影,创新也有,但有些东西还是变了。

现在的表演,他一个人和一个U盘可以完成,曾经的皮影戏班需要六七个人,如今唱的部分和乐器演奏的部分,都交给了音频。

“为了降低成本,也为了演出方便。”周军说,一场商业演出,一个人的班子只需要六七百元,五六个人的班子则要几千元块,人家不愿意出这个钱,那就没有市场,艺人们要怎么活下去?

他现在还在一家小学上皮影课程,教孩子们皮影知识,表演皮影。他尝试带着孩子将课本里的故事通过皮影戏表现出来,让几个孩子共同完成表演,除了传统的三国故事、西游故事,也将诗歌通过皮影配乐来表现。

“有人跟你学习吗?”问到这个问题时,他很快回答,“有,很多人都很喜欢。”

“有人学习如何制作吗?在课堂上孩子会学习如何怎么制作吗?”他沉默了几秒,摇了摇头。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做一幅皮影是一件相当精细的活,而且工序非常复杂,多达20多道,每一步难度特别大,一个小的失误就会导致前功尽弃。

“现在的孩子都很精贵,万一受伤了怎么办?”年幼时,他和哥哥一起学做皮影,手上是一道又一道的口子,现在这似乎是一件困难的事。

“现在表演皮影,比起以前的年代,可以养活你们了么?”“可以了。”他坦率地回答。

对于为什么一直在这条路上坚持,周军说,除了幼年时的熏陶,血液里还有对这门流传千年的传统技艺的喜欢、热爱,和责任感。

大概,也有人生的诸多逼迫、抉择。或许,大师们本就大多出自烟火与市井里,也受到生活的诸多裹挟。

推开工作室的窗户,楼下院子有一树红花,桃子模样,并未绽放,但是阳光下还是明艳艳地。

皮影起源

追溯到先秦繁盛于宋代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皮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有文字记载始于西汉,方士以之为武帝刘彻心爱的李夫人招魂,解皇帝思念之苦。到宋代,皮影制作和表演技艺得到长足发展,皮影更深入民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皮影表演场景。清代中国皮影艺术逐步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表演技巧和唱腔,都达到了巅峰。

成都皮影,属四川西路皮影,是四川皮影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造型古朴庄重,雕刻精致,线条流畅,整体上典雅精致。成都皮影戏具有明显区别其他地方皮影的特征,在人物的面部造型上,成都皮影前额突出,成弧形,下巴曲圆,脸部比较饱满,同北方皮影有很大差别。

成都皮影比较集中体现了成都文化包容的特征,吸收融合了陕西皮影的制作表演技巧,并广泛吸收成都当地的川剧、蜀锦蜀绣、壁画、民间剪纸、年画等艺术形式的特色,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