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之时,戏曲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也是从那时候起,一些戏曲艺人的名号便流传大江南北,比如谭鑫培、程长庚等人,他们将京剧发扬光大,代代流传,当然这都是清朝晚期徽班进京后的事情了。
在徽班进京前,也就是清初之时,清朝的戏坛还是处于昆曲和京腔混战之时,而这个时候,有一名著名的戏曲演员,唱着秦腔,红遍京城。
他就是魏长生。
魏长生的秦腔轰动京城,不但民众喜欢,甚至有传闻说他被乾隆皇帝认成“干女儿”,而他的落幕也是一场传奇。
一名动京城的“魏皇姑”
魏长生字宛卿,因为排行第三,所以也被人叫做“魏三”。
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家中全靠母亲一人维持生计,而魏长生自幼也懂事,他也会出去打些零工。
至于他是怎么学习的秦腔,现存资料里有三种说法:
一说魏长生时常会去金堂的陕西会馆学习秦腔,因为资质过人,被师父带到了西安。
另一种说法是魏长生在母亲去世过后,他随即成了流浪儿,所以一群“口国噜子”(类似于丐帮的流浪艺人)到了西安,开始学习秦腔。
还有一种说法是魏长生可能平生都未到过西安,因为查遍他和友人的资料会发现,魏长生和友人的书信中谈及过往,没有谈论过西安。
不论是哪种契机,也不管到没到过西安,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魏长生开始作为一个男旦学习秦腔,在学习过程中,他奋发刻苦,唱作念打样样不放过,又因为长相绝佳,声音条件好,很快魏长生就在西安脱颖而出。
除了努力之外,魏长生对于秦腔还有很多创新,比如他将秦腔改成了“西琴腔”:即胡琴为主,月琴为辅,也正因为如此,魏长生更为受到欢迎。
在魏长生三十岁那年,魏长生决定带着戏班子去京城闯荡。
当时魏长生立下誓言,两个月若是没有让戏班子闯荡出来,他甘愿受罚。
事实上,魏长生初入京城亮相,就引得京城民众的喜爱,在当时,他拥有诸多戏迷。
小铁笛道人的《日下看花记》中就有记载过魏长生:
“长生于乾隆三十九(年)始于都,习见其《滚楼》,举国若狂。”
《滚楼》就是魏长生的拿手好戏。
当然魏长生这么红火,不单是他的长相以及嗓音,更多的是他对于戏曲市场的观察,以及观察后他带来的创新。
例如魏长生开始在戏曲中加入很多男女情事的戏,当然这些戏也最后成了他事业受挫的一个原因。
再例如魏长生引入了“贴片”“跷功”,让旦角在台上看起来身姿柔美,更像女子,而这些后来在京剧中发扬光大。
不得不说,魏长生为京剧,还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魏长生在京城唱戏,一日红过一日,甚至有传闻乾隆皇帝和皇妃都是他的戏迷,该皇妃曾有一个女儿,后来不幸去世,伤心过度的皇妃见到魏长生,觉得他像自己的女儿,于是乾隆皇帝将魏长生认为干女儿,魏长生也有了新的称号,叫做“魏皇姑”。
而今,魏长生的坟墓还被叫做“皇姑坟”。
二扬州的“野狐教主”
在京城红红火火的魏长生,最终却没有能够完全红火下去。
乾隆皇帝一道圣旨,将他和他的戏班子赶出了京城。
根据记载,圣旨如下:
概令改昆、弋两腔,如不愿者,听其另谋生理。倘于怙恶不遵者,交该衙门查拿惩治,递解回籍。
其实从圣旨出可以看出来,魏长生被撵走的原因主要是他的红火动了昆腔以及弋阳腔两种戏曲的地位。
不过,从有的记录来看,魏长生当时演的戏为男女情事居多,有的可能太过直白,在当时的背景下,让封建集团的高官无法忍受。
例如《长安看花记》就有记录过:
乾隆间蜀伶魏长生来京师,广场说法,以色身示人,轻薄者推为野狐教主。
不过看得出来,魏长生在京城的时候的确是以柔媚出名的,甚至有人称之为“野狐教主”,所以这可能也是当时他受到抵制的一大原因。
不管是什么原因,魏长生师徒还是被赶出了京城。
无奈之下,魏长生只得离开京城,南下扬州。
不过魏长生毕竟是魏长生,好的角儿在哪里都不会被埋没,他一到扬州就受到各路富商的欢迎,甚至成了诸多富商的座上宾。
在江南的魏长生也没有闲着,他因为在扬州有着不小的名气,惹得江南一帮戏曲伶人前来围观,而他也会指导江南的戏曲伶人,将戏曲优化。
而这些人则是一百年后徽班进京的前身,可以说魏长生虽为秦腔演员,但是对于京剧做了十足的贡献。
时间一转到了年,也不知道具体什么原因,魏长生被官府押回了原籍,他回到了成都。
三和珅、李调元——魏长生的交际圈
到了成都以后,魏长生没有想到,成都府华阳知县前来拜访。
这位知县前来,既不是问罪,也不是表达自己的倾慕,而是表达感谢。
原来这位知县曾经在京城中穷困潦倒,当时在京城还很红火的魏长生拥有不少资产,他乐善好施,经常资助穷困的读书人,而这位知县恰巧就是魏长生资助的人之一。
如今,魏长生重回成都,他自是要表达一番感谢。
事实上,因为魏长生的善良与热情,他的知己并不少,最有名的当属李调元。
李调元是我国著名的戏曲评论家,甚至有些人说他是川剧的奠基人。
他和魏长生同为四川老乡,二人相识于京城,又在同一年受挫——在魏长生被撵出京城的那年,李调元也被革职。
挫折并没有阻碍二人的友谊,甚至二人友谊更加深厚,二人在异地的时候经常书信来往,魏长生回到京城以后,第一时间给李调元修书,李调元接到书信后,当即吟诗:
魏王船上客,久别自燕京。忽得锦官信,来从绣水城。讴推王豹善,曲著野狐名,声价当年贵,千金字不轻。
“千金字不轻”一句就能看出李调元对于魏长生的重视与情意深重。
除了友谊交往,在民间还传有魏长生和大贪官和珅交往的故事,众做周知,在古代男旦经常会和高官书生交往,在《金台残泪记》中有这么两条记载:
乾隆末,魏长生车骑若列卿。出入和珅府第。
魏长生于和珅有断袖之宠。
从以上两条看出来,魏长生和和珅的关系不仅仅是友谊那么简单,而且魏长生能够经常出入和珅府第,甚至不用避人。
至于这条是不是真的已无从考证,但即便是真的,和珅与魏长生之间也不过是逢场作戏,这也是当时伶人,尤其是旦角不得不承受的。
回到成都的魏长生,朋友众多,资产也不少,本可以在成都安然度日。可惜他还是耐不住性子,在57岁那年再度进京,尽管不似从前年轻那般,可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出戏。
在魏长生59岁那年,他在演完《背娃》以后,永远倒在了舞台上。
《梦华琐簿》记载:
嘉庆七年(),(魏长生)“夏日搬《表大嫂背娃子》,下场气绝。
一个醉心于舞台的伶人,最终倒在了他最热爱的舞台上。
也算是魏长生最好的写照。
因为先前写伶人的关系,将清朝记录伶人的历史资料都大致看过,每本历史资料的侧重点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绕不开魏长生,可见魏长生在清朝的轰动。
在翻阅资料前,我也听闻过魏长生的一些事迹,觉得此人为戏曲做出重大贡献,但是遥不可及。
但是在阅读了史料过后,魏长生这个人在我的眼中更加丰满起来。
魏长生有着伶人身份的局限,他尽管再厉害,可还是碍于身份不得不有一些交往,朝廷一纸令下,他的事业就可以被断送。
可是魏长生身上的闪光点更多的超越于伶人,他更可以说是劳动人民,他勤劳刻苦,愿意思考,甚至在可以安然度日的时候依旧要重新出山,只为舞台的热爱。
还有他红遍京城,可乐善好施,待人热情,据《啸亭杂录》记载,他去世以后居然“贫无以殓,受其惠者,为董其事,始得归柩于里。”
也就是说,一代红伶,居然最后去世后才发现很贫困。
比起戏曲丰碑,或者是戏曲奠基人,魏长生他最为打动人的,可能还是他的人格魅力。
学戏先做人,这句话在魏长生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