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天府的成都曾经毁于战火,如今巴适得很

白癜风诚信企业 http://m.360xh.com/202001/02/55181.html

杨森90岁时,常想起当年主政四川的风云岁月。

那是年,杨森驻军成都,推行“新川政”,

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军阀混战中,

他满怀热情地建设成都,

整修街道,改善民风,普及教育,功不可没。

今成都市区春熙路到东大街一带,

原本是前清主管一省司法的臬司衙门,

杨森下令拆迁,

修建一条交通便利的黄金通道,即春熙路。

早在各路网红出来“炸街”的一百年前,

春熙路已经是中国西南第一条

名闻全国的现代化商业街。

成都春熙路的网红熊猫。春熙路,得名于《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一句。图源:图虫创意

杨森思想新潮,却也迷信,他的公馆位于成都猫猫巷,

而杨森嘴巴生得较尖,被人叫做“耗子精”,

耗子住进猫猫巷,那还得了。

于是,杨森将猫猫巷改为将军街,

才敢安心打麻将、吃火锅,这条街至今犹存。

自古以来,四川人大抵都是懂生活的,

杨森到成都当官,也感染了几分安逸的生活气息。

说起成都,似乎总是轻松惬意,巴适得很,

这是一座最能代表天府之国的城市。

01:53

点击播放视频《成都》

1.九天开出一成都

成都,可说是正儿八经的古都。

从古蜀国的开明九世(一说五世)开始,

历史上先后有公孙述、刘备、李雄、谯纵、

王建、孟知祥、张献忠等十多个人物在成都建立朝廷。

尽管这些君王都偏安一隅,从未统一神州大地,

成都却在多年的建城史中创造了两大纪录,

一是城池屡有兴废,但城址一直未变,

二是政权屡有更替,城市名称从未变更。

有一种说法认为,古蜀人借用西周建都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记载,

自豪地将都城命名为“成都”。

古蜀开明筑城展板。图源:图虫创意

这座城市的诞生,仰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有句古话,“天孙纵有闲针线,难绣西川百里图。”

天孙指天上的织女星。

这句话是说,就算是织女

也难以织出秀丽如画的成都平原。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中部,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物产丰饶,

作为中国西南的腹心枢纽,

连接着西南、西北和华中各个地区。

几千年来,成都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相对稳定,

其位于北纬30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丰沛的地表、地下水与紫红色的肥沃土地,

确保了文明持续不断发展,

使其在与关中等地的竞争中赢得了“天府之国”的桂冠。

成都周边地势。图源:自然资源部。审图号:GS()号

在天府之国的土地上,

成都可分为山地、平原、丘陵三个部分,

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

西部是龙门山与邛崃山,地势较高,

其中位于成都大邑县与阿坝藏族自治州、

雅安交界处的苗基岭,海拔高达米,

为世界千万人口大城市中海拔最高的雪山。

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地势与四川盆地一致,

从西北向东南倾斜,遍布江河溪流。

东部的龙泉山脉,

勾勒出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

也划分了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

可点击放大四川省地图,观看成都周边水系。图源:自然资源部。审图号:GS()号

然而,成都人不止依赖大自然的丰厚恩赐。

河岸边的城市往往依靠水利事业,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岷江之水从千里雪山奔腾而下,

在多年前就已滋养古蜀先民,

但因上游雨量充沛,大面积暴雨时常发生,

故有“西蜀天漏”的现象,造成江水泛滥成灾。

公元前3世纪,

秦国蜀郡守李冰与其子二郎带领蜀郡百姓,

在成都修建了千古工程都江堰(位于今都江堰市)。

这一水利工程建成多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都江堰卫星照。锦绣人文地理制图00:49

点击播放视频:都江堰

都江堰渠首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工程组成。

李冰父子通过实地勘测,

选择将渠首建在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起点,

成都平原实际上是

岷江、石亭江、绵远河等江河形成的冲积平原,

岷江冲积扇正好位于中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

如此一来,

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右为外江,左为内江,

通过无坝导水,与宝瓶口、飞沙堰彼此配合,

既保证成都平原不受洪涝之灾,又不影响老百姓用水。

后人为了纪念李冰,尊称其为“川主”,建庙祭拜。

都江堰。图源:图虫创意

大山广川润泽成都,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兼有灌溉之利、舟楫之便,

沃野千里,粮丰物茂,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再者,成都平原所在的地质结构属于古扬子地块构造,

基本上没有断层,十分稳固,且远离沙漠、海洋,

因此较少遭受寒流、荒漠、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富足而安逸。从古至今,成都书写宏丽、璀璨的巴蜀长歌,成都人也用他们的方式定义生活。

2.扬一益二,诗家律手在成都

“蜀”字的古代写法,像一只蚕。

文献传说中的古蜀国,就是从蚕丛开始,

古诗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蚕丛、柏灌、鱼凫三代蜀王,

在传说中都活了几百岁,

应该是代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

三个前后继承的古蜀政权,

这些早期的古蜀文化,至少都延续了几百年。

在他们之后,又有杜宇、鳖灵等被神化的古蜀国王。

相传,杜宇自称望帝,教民务农,深受爱戴,

后来把王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鳖灵,

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每到阳春三月,

在成都平原的田野上彻夜不停地鸣叫,直到啼血。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文明曙光朗照在成都平原,

沉睡年的遗址证明了他们的存在。

21世纪的第一年,成都市区西郊出土了金沙遗址,

数以千计的金器、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惊艳世界。

这是继三星堆文明之后,成都平原的另一个古蜀传奇,

与三星堆在文化上有着直接的联系。

金沙文化的遗物也记录了成都先民的丰富生活。

独特的神鸟崇拜铭刻在太阳神鸟金饰中,

这一神圣的图案被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遗址中出土的玉海贝形佩饰,

说明那时成都商人已经学会跟沿海居民做买卖。

成都金沙博物馆金面具。图源:图虫创意

有学者认为,金沙遗址极有可能与杜宇的传说有关。

相传,接受杜宇禅让的鳖灵开创了开明王朝,

他的子孙将都城从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区)

迁至今成都主城区,以江河为屏障,

从此,成都的城址再未迁徙。

开明王朝强盛时北与秦国为敌,控制着汉中地区,

后来走向衰落,被秦国吞并。

距今多年前,

秦并巴蜀,以成都为蜀郡郡治,

巴蜀的财富与人力后来成为秦朝统一的重要支撑。

张仪(一说张若)受命修筑成都城,

分为大城与少城,奠定了此后成都城市的基本格局。

可点击放大观看:成都博物馆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宝墩古城。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是冲积平原,土质松软,

相传,张仪修筑成都之初,

由于不熟悉当地的地质条件,

修建一段就倒塌一段。

他偶然间看到一只神龟游上岸,

绕城而行,到城东南隅力尽而死。

众人皆大为惊奇,一个巫师却对张仪说,

神龟是上天派遣下来的使者,

照着它行走的路径修城即可。

张仪照着龟行路线重新修城,城墙果然不再倒塌。

这大概只是后人附会编造。

秦成都城为求坚固耐用,依山而建,

东西狭而南北长,外形如龟状,

并非严整的方形,故民间有“龟城”一说,

后来就演变成了神龟助张仪修城的故事。

黄龙溪廊桥建筑风光。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城落成之后,

这个文艺富庶的大都会开始在全国占据一席之地。

西汉景帝时期,学者文党被任命为蜀郡太守,

他翻山越岭,来到成都,发现当地居民仍有蛮夷之风。

为此,文党在成都挑选出十几个聪明能干的小吏,

亲自教授他们知识,在当地发展教育,

并创建一所学校,

这所学校用石头砌成,

只要是通过考试的优秀才俊都可入学。

石室中学图书馆。图源:图虫创意

文党开蜀学之先声,被后世尊称为文翁,

文翁兴学的“成都经验”也被推广到各地,

而他创办的石室绵延至今,

从郡学、府学发展为书院、学堂,

现在是成都石室中学。

石室中学一角。图源:图虫创意

蜀学初兴,成都人才荟萃,

如扬雄、严君平等汉赋大家皆出自西蜀,

另一位西汉的成都才子司马相如还有一段风流传奇。

司马相如说: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才华横溢的他在富豪卓王孙家

邂逅了卓家新寡的女儿卓文君。

司马相如为卓文君心动,

以一曲《凤求凰》追求她,

并与她连夜私奔到成都。

成都琴台路司马相如卓文君雕塑。图源:图虫创意

二人结为夫妇后,为了谋生,

到临邛(今成都市邛崃市)开酒馆,

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则充当店小二清洗酒器。

作为巨富的卓文孙知道后气急败坏,

只好承认司马相如这个女婿,

忙给一笔嫁妆,让他们小夫妻停业。

司马相如却觉得接受老丈人的施舍太窝囊,

这个成都青年想自己闯一闯,于是离开老家,

准备前往长安,走到城北升仙桥,

还特意题了一句:“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

后来,司马相如果然得到汉武帝赏识,

乘驷马高车,衣锦还乡。

升仙桥从此改名驷马桥,成都至今有驷马桥街,

而司马相如旧宅附近的琴台,也在如今演变为琴台路。

成都琴台路牌坊夜景。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的才子佳人名留青史,

而成都的美物更是享誉海内外。

在古代,成都的丝绸、漆器、茶叶等货物行销天下。

由于盛产蜀锦,成都有“锦城”之称。

成都的蜀锦质量上乘,色彩艳丽,图案多彩,

技术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秦汉之时,成都是蜀地乃至全国丝绸的重要产地,

在城中设置“锦官”,专门主管丝绸作坊生产。

三国时期,蜀锦作为蜀汉的特产,远销魏、吴两国,

为蜀军北伐贡献了大量财力。

曹魏的奠基者曹操与他的儿子曹丕都是蜀锦的拥趸,

曹丕称帝后认为,洛阳的如意虎头连壁锦虽是精品,

但还远远比不上蜀锦精妙绝伦。

蜀汉丞相诸葛亮也说: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对蜀锦生产大有贡献的诸葛孔明,

为成都修建了防洪的“诸葛堤”,

维修了都江堰,在蜀地“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不幸病逝于北伐路上的五丈原。

为了纪念这位贤相,

成都武侯祠中,香火燃了近一千八百年,

至今仍是无数人朝圣的“三国圣地”。

武侯祠。图源:图虫创意

到唐宋,有了“扬一益二”这句俗语,

扬州第一,成都排第二,

若论商贸经济,成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一线城市。

在唐代,成都每月都要办商品展览会:

“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

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

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蜀典》卷六引《成都古今记》)

在宋代,会做生意的成都人

发明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成都青羊宫,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也是唐代花会的举办地。图源:图虫创意

正所谓“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

经济发达、社会安定的成都,

成为唐诗宋词歌咏的西南大都会,

成都如同一块文化磁石,

吸引不少诗词名家入蜀,在此流连忘返。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升成都为“南京”。

四川老乡李白听闻这一消息,

写诗称赞成都锦绣如画,胜过关中: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这座九天之上的城市,千家万户,绿树青山,

给了眼见盛世破碎的唐明皇最后一丝慰藉。

杜甫雕像,位于杜甫草堂大廨。廨是官署的意思,指古代官员的办公室。雕像以杜甫晚年漂泊湖湘,居于扁舟为蓝本,塑造了杜甫跪坐船头,抚卷愁思的形象。刻画出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窘境。雕像作者钱绍武。雕像后的对联为: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惊薄斗牛。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诗圣杜甫同样长期在蜀地生活,

他后半生漂泊生活有了成都的闲适作为点缀,

他在《成都府》中写道: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杜甫在浣花溪畔筑起一个简陋的草堂,

饮酒赋诗,晴耕雨读,

其妙笔刻画了成都千余年前的时空,

窗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村舍,“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江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草堂茅屋景区(恢复重建的杜甫故居)杜甫诗歌描绘的地理环境较为准确,尤如地图,被后人称为图经。因此,根据杜甫对草堂的风物描写,重建后的茅屋基本还原了杜甫当年的成都生活场景。图源:图虫创意

杜甫最后离开了成都,

他的草堂遗迹却得到历代修葺,

而今仍是成都宝贵的文化遗产,

很多人忘了杜甫生在哪里,逝于何方,

但读过唐诗的人,

都知道他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生活过。

杜甫草堂唐代遗址。该遗址应证了杜甫在诗中对草堂的描写。例如杜甫《绝句六首》其三中提到:“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扁舟轻袅缆,小径曲通村。”从考古发掘的这几处水井看,完全印证了诗人对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图源:摄图网

被誉为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薛涛,

对成都的名胜与风情,自有一番别样体会:

“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

细侯风韵兼前事,不止为舟也作霖。”

她一生才思敏捷,却屡遭心灵创伤,

晚年隐居城西的碧鸡坊(今成都西门东胜街一带),

筑起了一座吟诗楼,脱去一生最爱的红裙,

换上道袍,安度晚年。

薛涛井。图源:图虫创意

宋代大文豪陆游在蜀地为官多年,

他笔下的成都,更是繁华如梦。

在《晚登子城》中,

陆游描绘登上成都城墙,遍览城中景色:

“城中繁雄千万户,朱门甲第何峥嵘。

锦机玉功不知数,深夜穷巷闻吹笙。”

他也走遍城西的青羊宫到杜甫草堂一带,

写有《梅花绝句》,为之心醉沉迷: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成都市望江楼公园航拍,望江楼为纪念薛涛而建。图源:图虫创意

名扬天下的西南大都会,

化身为诗意之都,

这座城市拥有岁月静好,

也历经了涅槃重生。

3.涅槃与重生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重创,

张献忠、李自成余部、清军、南明等各方势力,

在巴蜀互相攻伐近20年,对四川造成了极大破坏,

导致四川人口大量减少,成都也不能幸免,

“城中绝人迹者十五六年,

惟见草木充塞,麋鹿纵横,

凡是廛闾巷官民居址皆不可复识”。

成都人沈荀蔚回到家中,眼前情景让他每天都做噩梦,

他看见水井中竟填满尸骨,

几个幸存的老和尚每天都从街道上搬运尸骨出城,

安葬死者,每天要拉几十趟,城外已是白骨累累。

二十年间,成都平原成了豺狼虎豹横行的废墟。

成都天府新区彩虹。图源:图虫创意

今天府广场一带,是成都的“老皇城”,

即明朝蜀王府,也是城中制高点,

与五代十国中的前后蜀皇城一脉相承。

蜀王府历时五年修成,

从南到北有承运门、承运殿、

圆殿、存心殿、王宫等五重大殿,

占据成都城的一大部分,

遂使成都有了内、中、外三重城垣。

这一巍峨华丽的王府也在明末毁于战火,

只有两根蟠龙石柱烧不烂,

年,天府广场地下

还挖出过一块被火烧过的“龙爪”,

被证实是明代蜀王府屋檐的构件。

天府广场一带。图源:图虫创意

几经战乱后,在烈火焚烧的遗迹中,

成都重建徐徐展开,

清初,康熙帝对四川实行移民,

史称“湖广填四川”,

在多种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多省移民涌入四川,

而成都成为移民入川的首选。

晚清学者傅崇矩发现,当时的成都人多为外省籍,

以湖广占多数,陕西人次之,

他们也渐渐成了老成都人。

各地移民聚在成都,互相通婚,

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移民社会,

有几句竹枝词:

“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

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城市复苏后,成都人的巴适生活又开始了。

上:成都锦里戏台,下:锦里景区里的皮影。图源:图虫创意

蜀王府遗址在清时修建了全省科举考试的贡院,

直到近现代,古朴的老皇城

还保留南面城墙和明远楼、至公堂等建筑,

后来为了城市建设,

老皇城在炸药爆炸的巨响中彻底化为尘土。

清朝对成都城市更大的贡献,是营建“少城”。

相比老皇城的壮美,少城更为秀丽典雅,

作为城中之城,专驻八旗官兵及其眷属,方圆约十里,

大致上东起半边桥街,西至今同仁路。

少城的建设带有北方胡同特色,

现在少城遗址一带的巷子,其实都是胡同,

宽窄巷子就是当时正蓝旗的驻地。

成都作家李劼人说,少城“是一个极消闲而无一点尘俗气息,

又到处是画境、到处富有诗意的地方”。

宽窄巷子。图源:图虫创意

晚清以后,蜀中动荡不安,

哥老会等会党势力参与革命,举起反清大旗。

成都将军玉昆上任后,城中民族矛盾尖锐,

有人劝他说,现今上海等地都已学西洋各国,

建公园供百姓游憩,何不利用少城?

于是,玉昆为了缓和城中的压抑气氛,

拨款两,建造少城公园(今成都市人民公园),

不限民族,任居民游玩,

公园内设楼亭供人卖茶水酒饭以谋生计。

此后,公园内发展出了

鹤鸣、绿天阁、枕流等多个茶馆,

每天三教九流的茶客坐满茶座,

喝盖碗茶,嗑瓜子,冲壳子(四川方言,指聊天吹牛)。

成都茶社鼎盛时,全城街巷条,

茶社就有多家,每一个街头,都要配一家茶社。

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社。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在安逸之余也不忘与时代接轨。

晚清四川总督丁宝桢是洋务派代表,

他在成都东门内下莲池一带择地建厂,

创办了四川机器局。

这是四川乃至西南的第一家机器工厂。

当时,西南边疆形势严峻,

英、法两国在印度、越南对中国步步紧逼,

时人认为,“川中一失,则四通八达之天下藩篱尽坏”。

丁宝桢到四川上任后,坐镇成都,增加川藏沿线驻军,

大修都江堰,保一方安宁,直至病逝于任上。

他为官清廉,俸禄多用于济困助贫,

去世后家中竟然因“家贫不能举火,成都府供食数月”。

航拍成都人民公园。图源:图虫创意

最为人津津乐道还有丁宝桢与宫保鸡丁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说,

丁宝桢生活简朴,家里有个厨子,手艺却一般。

有一天,丁宝桢问厨子,炒菜能不能变个花样。

他们一起到厨房发明新菜,丁宝桢不顾身份,

亲自下厨,挽起袖子,将干辣椒、鸡丁

与前一晚吃剩的炒花生米都倒到锅中爆炒。

厨子都看傻眼了,等到这道怪菜出锅,两人一尝,

才发现其美味,还把它当做招待客人的压轴菜。

由于丁宝桢死后被追赠太子太保,

后人将这道菜称为“宫保鸡丁”,

一些饭馆不解宫保为何意,就讹传为“宫爆鸡丁”。

宫保鸡丁。图源:图虫创意

与宫保鸡丁同样影响深远的川菜,还有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出自清末民初

成都北门外万福桥头一家小饭店,

叫做陈兴盛饭铺,当地人习惯叫陈麻婆饭铺。

陈麻婆是这家店的老板娘,她发明的麻婆豆腐

色泽红亮,麻辣酥香,极富川菜特色。

声名远扬的陈麻婆饭铺并非豪华餐厅,

而是著名的“苍蝇馆子”,食客大多是拉车的脚夫。

这家服务底层民众的小饭馆成了老牌名店,

麻婆豆腐也流传到全国各地。

麻婆豆腐。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人懂生活,在大事上却一点儿不含糊。

清末,“成都血案”将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进而催生了武昌起义,武汉三镇光复,

四川军民群起响应,建立军政府,脱离了清廷。

抗日战争中,成都各大报刊贴出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大字标题。

全省青壮年争先恐后奔赴战场,

据统计,抗日军队中,每5个人就有1人是四川人,

川军伤亡总数共计64万多人,为全国各省之最。

四川成都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图源:图虫创意

早年主政四川的杨森说:

“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

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

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

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

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

建川博物馆正面战场馆。图源:图虫创意

当年,壮士出川,大多从成都东大街出发,

跨出盆地,投身前线战场。

为了纪念川军,成都人铸造了“无名英雄铜像”,

铜像造型是一名中国军人,手握步枪,俯身跨步,

眼望前方,基座铭刻“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全文。

成都人从来不沉溺于天府之国的安逸,

国有召,召必战,战必胜,

在汶川地震的天灾中,也可见川人的大义与坚强。

4.天府之乐

山岭护卫着成都,远离大海的喧嚣,

烟火气在这座城中汇聚,过着浓浓的日子。

地理上的封闭性,却不阻碍成都人开放与乐观的精神。

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成都曾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

公元5-6世纪,河西走廊的交通中断后,

中国开辟了从内地前往中亚与欧洲的新丝绸之路。

从成都出发,经岷江上游河谷至川北,

越若尔盖草原到达今甘肃、青海,再往西前往西域,

这条交通路线当时处于

吐谷浑河南国的掌控下,故名河南道。

成都西郊。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区位优势明显,

不仅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

也是北丝绸之路的货源地,

到如今,更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成都至欧洲的列车班次,近年来多次领跑全国,

搭起了一座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亚欧大陆桥。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图源:图虫创意

近年,生机勃勃的成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

这座四川省会城市,坐拥全国前五的城市人口,

以及西南广阔的市场腹地,在新一线城市中表现抢眼。

年成都市GDP为.7亿元,在全省占比36%,

仅成都市高新区GDP经济总量

高达.9亿元,增速达8.3%,

龙泉驿区、金牛区等区县市也迎头赶上,

处于千亿以上水平。

这几个区县以金融、电子信息、汽车等

新兴产业独领风骚。

青羊区、锦江区、武侯区、都江堰市等

则主打文旅产业,是成都最有文化的地方,

也是成都的精神象征。

文殊院。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现有的城市规划,属于典型的环路建设。

围绕天府广场为中心,一二三环依次排开,

往外辐射到周围的卫星城,已成为继北京之后,

全国第二个地图上标有六环的城市。

面积广阔的天府之都,

有祠堂庙宇,也有高楼大厦,每个角落各有千秋。

在都江堰浇灌出的千里沃土上,气候温润宜人,

成华区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国宝在茂密竹林里繁衍生息,

与“奶爸奶妈”亲密互动,吸引了大批粉丝。

逛逛太古里,才知四川出俊男靓女。

参拜武侯祠,仿佛听见孔明的千年一叹。

寻访文殊院,在城市中找寻静谧的禅林圣迹。

问道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

成都是古典,也是现代。

成都的茶客。图源:图虫创意

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个好过日子的地方,

而当地的闲适更显得平民化。

人们在忙忙碌碌之余享受生活,

颇有几分古朴闲适的先贤之风: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成都人总是会为人生找寻更多的乐趣。

对成都念念不忘的杨森,

晚年怡然自得,93岁寿终正寝。

文学巨匠巴金的《家·春·秋》,写成都旧事,

他本人历经岁月风雨,享年岁。

见过晚年巴金的人说,

他总是一种很宽容、温和的态度。

与巴金等人并称蜀中五老的作家马识途,

直到去年才宣布封笔,他已经岁了。

巴蜀山水,如此养人。

青城山。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人爱听,也善于摆龙门阵,

闲来一壶茶,几局麻将,吃个火锅,七碗八碟摆一桌。

这龙门阵为何不叫讲,偏要叫摆?

只有一个“摆”字,才能显示出其气派声势。

与成都人聊天,才知道他们说话的功夫,

可能像朵朵花开铺排出一连串的故事,

再平淡无奇的故事,经妙语连珠的成都话一渲染,

也觉得曲折离奇,天花乱坠,趣味横生,

“雄起”、“下课”、“锤子”

这几个方言词愣是被他们带进了词典。

千万人口的大都市,

三天两头总会出几个爆炸性新闻,

而这些绘声绘色的讲述者,大多来自于成都民间,

就好像成都最有名的一个交通节目,

明明说的是正经事,

却让全国观众都记住了到二仙桥,要走成华大道。

成都市都江堰龙池镇虹口景区。图源:图虫创意

成都人爱吃,随便揣个几十块钱,

就可以安享美食,

打卡龙抄手、谭豆花、叶儿粑、夫妻肺片、麻辣兔头……

种种小吃,琳琅满目,遍布街市。

爽朗的成都人,饭局必定是热闹非凡。

如今,耐心地看完一场川剧的观众越来越少,

川剧的绝活变脸却走进了成都的茶社饭馆,

反而渲染更浓郁的生活气息。

变脸,本是晚清跑码头的江湖戏班发明的特技,

现在也成了国际化的中国名片,

还常伴有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技艺表演。

川剧变脸。图源:图虫创意

悠然自得的生活节奏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愈发可遇不可求。

也许正因如此,

成都成为许多人心中的一片乐土。

尽管去成都的人未必都能遂心如愿地

找到生活的真谛,

就像很多人都无法活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但成都就在那儿,这座天府之都,

依旧是一个文明的精神乌托邦。

蓝天白云下的成都。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晋]常璩:《华阳国志》,齐鲁书社,

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人民出版社,

袁庭栋:《成都街巷志》,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王笛:《显微镜下的成都》,上海人民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