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衙门多,上海洋行多,广州店铺多,成都茶馆多。”
说起茶馆,成都当仁不让,毕竟是祖先发明的;清末成都街巷有多条,茶馆就有多家,几乎是走几步就可以坐着喝茶的节奏!即便在今天,成都的茶馆恐怕也是中国之最!
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国家实行管控与救治,各行各业积极配合,关门歇业宅家抗疫。
三月春暖花开之时,战“疫”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成都于3月17日迎来了茶馆复工的好消息。
在春日暖阳之下,成都人开始重返茶馆,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
对于成都这座无茶不欢的城市,老茶馆饱含了当地人对喝茶的执着和文化的传承,今天神雕侠旅就带大家品鉴四家代表着老成都气质的茶馆,感受成都人对喝茶孜孜不倦的执着。
彭镇百年老茶馆——观音阁茶馆
冬日出太阳,这事对成都人来讲,是可以发条朋友圈得瑟的;恰逢周末,阳光明媚的日子,从市区驱车20多公里前往双流杨柳河边的彭镇去喝茶!
那些窜架的梁柱、斑驳的篱笆墙、长满青苔的大石缸、漆黑的老虎灶和千脚泥,这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茶馆,仿佛时光隧道,将我们带回百年前。
跟老板强哥太熟了,长期来拍照,一个眼神,茶就送到固定的位置上了,心照不宣。强哥厉害,23年的苦心经营,在时代的浪潮中定格时光的老茶馆,如今吸引全世界的游客纷至沓来,甚至盘活了彭镇杨柳河边古镇的生意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板规定:“彭镇本地人一元一杯,外面的人来拍照喝茶十元一杯”。
从古至今,茶馆都是小型的社交场,无论什么行业,什么身份,三教九流、七十二行都在这里相聚,在成都喝茶摆龙门阵几乎成为公认的消遣方式。
一把竹靠椅、一杯盖碗茶,各自占据方桌一面,翘起二郎腿开始摆“龙门阵”,偷得浮生半日闲,还能从口耳相传中纵观世界,这样的享受大概就是一杯清茶也醉人的感觉。
最近五年,老茶馆的生意越来越火爆,成为名副其实的摄影基地!
一批又一批的摄影师前仆后继,不为锥子脸大眼睛的网红,在这里快门只属于些抽着叶子烟的老头。
别小看场子里其貌不扬的人,这里随时都有摄影界的大神出没。
就连掏耳朵的先生,手机摸出来都是各种角度刁钻的光影大片;能在大师手里做一盘耳朵保养,实在是荣幸至极。
当掏耳朵师傅轻轻一捻手中铁钳,发出“叮”一声清脆的响声,耳中的棉签随之震动,整个人都酥软了!
这座老茶馆,可以说是整个成都地区,历史氛围、环境和传统保留最好的茶铺,来了无数次,每一次都有新收获!
东门市井——菱窠茶舍
三十年,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一直在奔跑,从未停下过脚步;当记忆中的老成都逐渐模糊,那些曾经组成了城市脉络的老街也一条一条消失不见。
如今的成都,西有宽窄,南有锦里,东门除了工厂还有什么呢?
成华区年新建了一座“东门市井”,它像一个时光匣子,打开了老成都的记忆。
虽说是新修的景区,但不妨碍我们“穿越”回百年前;青石板路面,传统的拼接式门板,跷脚的屋檐,人声鼎沸的茶馆,再现了李劼人《死水微澜》中老成都的风貌,下沉式广场上撑开的油纸伞,给古朴的建筑增添了色彩。
景区最里面是成都作家李劼人的故居“菱窠”,这里是抗战时期,李劼人先生为躲避日机轰炸,于年建的茅屋,直至先生七十一岁离世时,他在菱窠居住和从事创作了二十六年。李劼人笔下的文章大多是关于老成都的市井文化;若想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这个博物馆值得慢慢观看。
在靠近李劼人故居“菱窠的大门外,新建了一排长廊,“菱窠茶舍”的牌匾下,坐满了茶客。
春日偶尔透出厚重云层的阳光,把茶客们的心撩得舒坦,难得在下午享受这般悠闲!
“竹椅子+老虎灶+铜茶壶+盖碗茶”外加“竹壳保温瓶”,这都是老成都喝茶的标配。
鸟笼悬梁下,品一杯青茶,摆着龙门阵,磕着瓜子花生,满身疲倦一扫而空。
如今成都人的“闲”,并不是“游手好闲”,而是“气定神闲”,既能在职场打拼事业,也能在茶馆里享受人生。
若你有机会来这里坐坐,你一定会羡慕那些云淡风轻、一副岁月静好的成都人,他们把生活过成了诗!
人民公园——鹤鸣茶社
成都长大的孩子谁不知道人民公园,公园有着成都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更是成都“慢生活”的一张名片。
成都最有名气的“坝坝茶”鹤鸣茶社就坐落于人民公园内,始建于年,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90年的沉淀形成了一股浑然天成的成都味道;这里的老茶客络绎不绝,他们在这里喝着茶,摆着龙门阵,打牌聊天嗑瓜子,无比惬意。
茶馆内的标配:竹椅,矮桌,盖碗茶,绿树成荫。
周围还时不时传来吆喝声,晒着太阳搓着麻将或是躺在竹椅子上片刻的小憩,或是泛舟湖上感受春光的惬意,这难道不就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真实写照吗?
据记载最早人民公园有6个茶社,但只有鹤鸣茶社历经沧桑走到了今天,还依旧保持这它原始的风貌。
无论什么时节,喝茶的茶客都络绎不绝,茶社内可以容纳下多个茶座,曾经旺季生意好的时候这里几乎座无虚席。
闲暇的下午在鹤鸣茶社顺着传统的竹质座椅,落座在梧桐树下,点上一杯碧潭飘雪;喊上隔壁钟水饺和龙抄手,消磨一下午的美好时光,相当巴适!
铁像寺水街——陈锦茶馆
除了大名鼎鼎的鹤鸣茶馆,南门铁像寺还有一个类似的“坝坝茶”的老成都传统样式的茶铺——陈锦茶馆。
陈锦茶铺建于铁像寺红墙的一侧,戏台背靠铁像寺而搭,偶尔台上会有清音、川剧表演。
台下是一个大院坝,被密集的竹编圈椅占领,这里没有了人民公园的嘈杂,树荫下摆放着竹椅,吹着自然风,喝着盖碗儿茶,这生活巴适的很!
这开在南门现代化建筑里罕见的古朴味道的茶馆,像是老成都在国际城南的一个小分身。老板陈锦,本身也是个传奇人物,作为摄影家的他,撰写的《茶铺》曾被誉为“西南茶饮民俗文化研究经典”,在这部作品中记录了大量的四川茶铺生活的历史细节。
现在谈茶论道的人多,弘扬茶文化精神的少,陈锦老师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多年的积累,他的茶铺自然而然有了底蕴,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戏台下曾有一副对联:“余生很长,何事慌张?”成都人的生活态度,就是这么潇洒而自由。
除上面四家有特色的茶铺,还有中纱帽街8号大慈寺寺庙内的大慈寺茶社,能让你感受成都繁华与市井的共存。
以及文殊院街66号香园“五步一景,十步一重天”的文殊院香园,在这里晒太阳,听琴音,品茶聊天,也是妙哉。
喝茶,喝的是一种生活,品的是一种人生;人生就是要慢慢来,要像这茶馆一样愈久弥香。
当大家离开茶馆时,收获的是满满的充实和轻松的心情,这也造就了几百年来四川茶馆的经久不衰,茶客络绎不绝的情景!
待疫情结束后,取下口罩,去茶馆坐坐,品着茶香度过一个悠闲的午后,感受成都人的那份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