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成像,是每一个摄影爱好者的期望。但由于多种原因,常常需要二次构图。如果善用二次构图,不但可以弥补拍摄中的一些失误或者遗憾,有时还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二次构图,是摄影爱好者常常用到的一个名词,也是摄影人的一项基本功。通俗一点讲,二次构图就是照相机拍摄成像之后,再一次对照片进行取舍裁剪和编辑,构成具有新意境的图像,也就是再创作。从成因上来说,二次构图,大多数情况是由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主要表现在:
一是确保突出拍摄主体,裁去其他部分。拍摄人像或者建筑物时,由于照相机感光元件尺寸比例的限制,拍摄构图时,难以刚好符合理想要求,不是长了一些就是窄了一点,必须裁去其他部分,才可能比较完美。
比如川剧演员在演出前的热身照,在裁去头像之外的其他部分,就变成了脸谱特写,图片的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有川剧地方特色,动态的人物纪实照,就变成了戏曲人物照。
二是因为风景拍摄受限,裁去次要部分。在拍摄中,因为没有携带长焦镜头,或者离拍摄物体比较远时,想表现的拍摄主体往往偏小,画面中的主次不分明,显得比较平淡无味,若是裁去次要部分,期望的亮点就可以比较好地展示出来了。
拍摄风景照片时,构图中很容易出现多种元素均在其中,处处是景而又好像无景,看不出来到底要拍摄什么。尤其是一些次要的景物,多了就会冲淡拍摄主体,影响图片的意境,二次构图便成了必然。
三是为了弥补拍摄失误,裁去多余部分。没有足够的时间取景图拍摄条件下,特别是人物抓拍时,常常是怕错失良机先拍了再说,即便是人物严重偏离中心位置,或者有不合谐杂景,也不得不抓拍,有总比没有好。
特别是有多余的景物,或者人影在画面中的位置上下比例失调,不二次构图就会头重脚轻,左右比例移位太多,影响图片的美感,裁剪是最好的手术刀,往往可以令失败的拍摄起死回生。
四是实现创新拍摄意境,裁去无关部分。摄影中,常常有“盲人效应”,局部与整体感觉差别很大。如果突出某个局部景物上,通过截去无关部分,最后的成像可能会令人喜出望外、别有洞天。
一张很普通的照片,但有的局部可能很有特色。倘若裁剪适当,景物照可能会变成动物照,或者变成某种人物特写照。尤其是一些看私很普通的原始照片,二次构图时裁去无关紧要的部分,图片的类型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甚至会令人喜出望外,实现摄影的再创造。(昌斌视觉/图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