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旅行见闻,四川绵竹有个远近闻名的年画村。祖辈们对孝的推崇,仍然珍藏在人们的心中,发生了很多关于孝的感人故事。
四川绵竹年画村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王、殷、徐、陈,是村里大多数人的姓氏。多年前,年画村的先辈们凭借着绘制年画的手艺,在这里繁衍生息。如今,绵竹年画是村民世代为之骄傲的手工技艺。村中崇尚的孝德风习,也是同样传承了千年的精神财富。在年画村的村民心目中,“日行孝敬,德行天下”,是衡量人品最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这一天,是年画村最重要的节日。村民都会自发地聚集在当地有名的姜孝祠,祭拜东汉时期的大孝子姜诗。姜诗为了尽孝,背着母亲到处治疗眼病,受到当地人的敬仰。
他的妻子庞三春遭人诬陷,被婆婆赶出家门后,依然每天亲手做鱼汤孝顺婆婆,感动了天地。她的孩子安安心中牵挂母亲,每天都会从自己的午饭中省下一把米。等攒满了一袋子,就送给母亲。姜家孝顺的故事被收录在古代中国人广为推崇的《二十四孝》中,称为“一门三孝”。
后来,“安安送米”还被改编成川剧,在当地传唱不衰。上千年过去了,姜孝祠的香火至今不断。“孝以德行”,早已成为了年画村人行孝的标准。
徐大姐是姜孝祠里虔诚的香客之一,当地的孝德风尚已经深深植入他的内心。多年前,他的公公得了脑梗塞,落下了偏瘫,婆婆也因为风湿麻痹而失去了劳动能力。加上丈夫又常年在外打工,从繁重的农活儿到照顾老人,家中里里外外都靠她一个人全部操持。徐大姐回忆说,有时候累得脚软腰硬,头晕眼花的,就跟打瘟鸡一样。倒到地下,不沾地瞌睡那样。
中国民间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指的是长期照顾患病的老人,难免会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言语上的小摩擦,细节上的任何疏忽,都可能影响老人的心情或病情。但是,对于徐大姐来说,十多年来照顾公婆的生活,她和老人从未发生过争执和摩擦。
公公大小便失禁,他就每天为公公换四五次干净的衣服。在她的悉心护理下,老人从未生过褥疮。婆婆有风湿病,关节常常疼痛,徐大姐每天要给婆婆按摩,减缓她的痛苦。她用自己的行动,尽到做儿媳的本分。徐大姐的丈夫并非公婆的亲生儿子,可是,自小在年画村长大的徐大姐和丈夫成婚后,没有选择分家出去自立门户,去过小家庭相对轻松的生活,而是选择了留在公公婆婆身边。
“檐前滴水无差错,孝子生孙定必贤”,是在年画村里流传的一句劝孝的老话。祖辈们告诫,无论是谁家的子孙,都不能成为一个“忤逆不孝”之人,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学者介绍,过去的祠堂从家族长开始,整个家族都要对你进行教育,惩戒最轻的是责打,打板子,罚做苦役,最重的是逐出家门。整个家族不承认,逐出家门。应该说,他是一个非常悲惨的下场,这在过去是一种非常严厉的处罚。
年画村孝德的风气,深深影响了徐大姐这样的村民。至今,在年画村的多户家庭中,从没出现过赡养老人的民事纠纷。代代行孝的风气,让年画村里的老人们老有所依,鳏寡孤独病疾皆有所养。如今,年画村里的老人大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在家人的陪伴和照顾下安享晚年生活。
学者介绍,当我们对于“孝”提升到“道”和“德”的程度,它就是对每个人的最基本的一种要求。那么,社会对你会有约束,旁人对你会有约束。当然,作为自我来讲,你也应该有自我约束。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应该说社会上许多矛盾都比较容易消除。社会上很多麻烦事,都比较容易化解,这就是道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