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年秋,眉、彭、青并县前夕,乐山行署根据马边县要求,为支援边区,改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将他们认为是‘年轻的优秀团’的青神川剧团调去马边,更名‘马边川剧团’。从此,眉山市青神川剧开始了向大小凉山彝区和苗区延伸传播,使大山深处破天荒敲响了川剧的欢快锣鼓,唱彻了昆、高、胡、弹、灯的声腔.......”
△张志高(右)和赵玉书(左)夫妻俩翻阅老照片
一个闲静午后,金秋暖阳洒窗前,84岁的张志高、80岁的赵玉书夫妻俩正翻阅着一本本相册,在一张张珍贵的黑白照片中,追寻昔日青神川剧团的风采。青神川剧团留下的不仅是一段历史佳话,而更是夫妻俩心中最为深刻和美好的人生印记。
因“戏”结缘
携手共进走南闯北
张志高老人是原青神川剧团的一名音乐工作者,年从艺,拜师川剧大咖、被眉山川剧界称为“老天派”(音)的徐世贤。
△张志高、赵玉书家里摆放的老照片
年,张志高到夹江去招生,遇到了赵玉书。“当时我就把她招到了马边川剧团,因为当时我夫人的条件比较好,就没有直接到剧团,而是先到戏曲演员训练班去进修、去发展。过后,才真正来到了马边川剧团,大家共同合作。”谈起与夫人的初次见面,张志高乐呵呵地说。
川剧,民间又称川戏,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川剧在青神流传盛广,青神自古就有“戏窝子”之称。
△剧团老照片
“我主要唱胡琴,比如当时唱的《三祭江》,这个戏难度非常之大,把川剧的胡琴唱腔基本上概括完了,把西皮、二黄、弹戏、高腔全部融为一体。这部戏我跟他合作的时候比较多,因为我要唱,他必须伴奏,我们俩就这样因戏结缘。”赵玉书回忆着往事,依然满怀深情。
△赵玉书(第二排右二)在戏曲演员训练班的老照片
川剧艺术是夫妻俩毕生的爱好和追求,他们跟随优秀的青神川剧团走南闯北,同台演出,足迹遍布川西南30多个市区县。
因“戏”热爱
不遗余力做好教学
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青神川剧团经历了二十载,于年解散,川剧团的各个成员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地方,张志高、赵玉书夫妻俩也被分配到了纺织针织社工作。伴着历史的长河,而今,昔日专业的青神川剧团体早已不复存在,但张志高、赵玉书夫妻俩不顾年事已高,退休后依旧活跃在属于他们的舞台,把川剧文化继续传承。
△老年大学川剧班学员排练
年,在县老年大学的帮助下,六七位原青神川剧团的成员牵头成立了青神县老年大学川剧班。川剧班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已壮大到了20余人,他们大多数是离退休人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近期,每逢周二、周四,川剧班的20余名学员就会欢聚一堂,进行《咏梅》川歌清唱的排练。
△老年大学川剧班在竹里巷子合影
张志高作为川剧班班长,排练中,不仅要配合大家做好拉京胡、敲铜锣的伴奏,还要现场指导。“大家可以自己打节拍,找到节奏,这个前奏结束后,大家就齐唱!”现场,张志高老人声音洪亮、思维清晰,动作麻利有力,京胡、铜锣伴奏切换灵活自由。妻子赵玉书则负责主唱,嗓音清亮,一直站立,顾不上喝水,直至排练结束。20多名学员在他们的指导下,也十分动情投入。
“张老师和赵老师夫妻俩,我们非常佩服,不遗余力地把这个川剧传承下去,不怕辛苦地来教我们大家唱、跳。我们收获多多,非常感动。”说起夫妻俩,学员们纷纷点赞,表达着内心的钦佩。
△老两口在家排练
今年国庆长假第一天,张志高、赵玉书所在的老年大学川剧班全体成员又来到青竹街道竹里巷子,进行了《怀念西山革命先烈》的川剧表演,受到众多游客的一致好评。
虽然县老年大学给予了许多帮助,川剧班的成员也奉献了许多,但川剧班的发展如同排戏一样走得艰难。对于现状,张志高、赵玉书夫妻俩有了更多的担忧和思考。
△赵玉书在家整理老照片
为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创造和延续青神的川剧,夫妻俩还积极参加各类传承青神川剧调研座谈会,就抢救青神川剧,与青神红色文化、竹编文化相结合,弘扬老区精神,纷纷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我是川剧老演员,对川剧有很深的感情。眼看川剧无人传承,慢慢消失,心情非常焦急。虽80多了,只要有学员,我一定认真教,传授全部技能、技巧和经验,发挥余热作出贡献,为弘扬川剧文化尽绵薄之力。”赵玉书老人说。(余文)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