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第五届川剧节对话沈铁梅陈智林守正创

这个火热的夏天,山城戏曲舞台上,流光溢彩,百花齐放。6月29日至7月13日期间,第五届川剧节首次落地重庆,川渝两地名家携手,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一个个高光时刻令人应接不暇,印象深刻。7月13日晚,川剧《草鞋县令》在重庆大剧院圆满落幕,标志着本届川剧节主体活动部分正式结束。

▲川剧《草鞋县令》在重庆大剧院圆满落幕。记者齐岚森摄/视觉重庆

在“唱响艺术双城记,共谱川剧新华章”的主题之下,第五届川剧节取得了哪些美丽的收获?川剧艺术根植于川渝文化土壤,两地的川剧同行该如何携手共进,再创辉煌?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川剧艺术传承工作如何开展?“破圈”的目标如何实现?7月13日,重庆日报记者对话川渝两地川剧领军人物、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陈智林,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探讨。

繁花似锦

弘扬艺术的人民性,展现川渝川剧共荣共生大好局面

说起来,重庆的戏曲舞台上次如此精彩,也是在去年夏天。当时,重庆市川剧院迎来70周年庆典,老中青少四代川剧人登台献演,为重庆川剧绘就一幅大美画卷。在本届川剧节的主体活动期间,沈铁梅、陈智林等12位“梅花奖”艺术家献演了《李亚仙》《草鞋县令》《峡江月》等十余部川剧精品,可谓繁花似锦。

不过,在沈铁梅看来,最美的收获不仅仅在于名家名作的舞台碰撞,更在于通过本届川剧节,对新时代艺术的人民性的充分弘扬。“艺术为人民始终是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初心。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守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文艺根本立场。”

▲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梅花大奖”得主沈铁梅。受访者供图

她表示,本届川剧节在前期策划时就特别注重艺术的人民性,“川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该追求什么?我认为,人民群众是这一切的答案。因此,除了重磅演出,我们还推出了创新活动。比如川剧广场舞《弄丑弄弄壮共壮》,受到川渝群众热烈欢迎,在两地多个地标同时上演,还在抖音平台创下了很高的互动量。再比如川剧票友及社团专场演出,我们请来民间戏班、票友献艺,因为川剧节不仅仅是专业院团的节日,更是所有热爱川剧的人共同的节日,川剧不是曲高和寡的艺术,要充分发动民间力量来做好推广。”

▲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二度梅”得主陈智林。受访者供图

在陈智林眼里,本届川剧节展现了川剧艺术在川渝两地共荣共生的大好局面。“川剧是川渝两地同根同源的戏曲文化,我最深的印象,是本届川剧节期间两地川剧人展现的同心同德、团结共荣的好气象。两地都是川剧的沃土,就文化本身来说,两地院团的集体亮相,实际是川剧艺术在回归本体之后实现的对于共同语汇的表达。文化血脉血浓于水,文化承载着川渝人民的共同情感,川剧是川渝文化之根,川剧节带来了两地乡音乡情的回归,这是文化的回归,更是亲情的重聚。”

携手共赢

同频共振勠力同心,加强交流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对于川渝两地川剧人来说,这种感受尤为深刻。”陈智林表示,川剧节实际上消解了客观上的地理区域环境边界,让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回归到了艺术本身,“这种交流,在重庆直辖20多年来一直持续着,它实际也是跟川渝两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文化活动,站在今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流更是文化服务于社会需求的表现,经济建设文化先行,川剧赶上了好时代。“

“只有携手,才能共赢。”陈智林说,四川和重庆都是孕育川剧的土壤,回归到戏曲本体,川剧是我们共同的文化符号和表达语汇,两地一脉相承,这是永恒的。四川川剧今天的繁荣局面离不开早年从重庆去成都的一大批艺术家,甚至现在在四川省川剧院,重庆人也占了三分之一,本质上说,川渝川剧就是一个体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来更要齐心协力为传承民族文化做贡献,传统戏曲振兴,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不分彼此。光荣属于所有热爱和关心川剧的人!”

沈铁梅也表示,川渝两地川剧的交流,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非常重要,“随着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圈的打造,重庆川剧院经常去四川演出,也邀请四川的院团到重庆演出,川剧节让两地川剧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互动,因为只有携手共进、同舟共济,才能进步,才能让川剧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扩大影响力,再现这个有着悠久传统、辉煌历史的剧种的光芒。川剧是川渝共同的瑰宝,离不开两地人民共同呵护。”

她对艺术理念上的携手尤其强调,“对川剧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达成共识,我们的携手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这些才是我们当代川剧人更需要的。现在,两地川剧界都不缺好作品,那么我们就该用心用情去思考川剧艺术如何精进。思考在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如何去实现真正的文旅融合,让活态的传统戏曲文化在相对静态的旅游中绽放光彩。到底怎么做?说到底都是艺术的理念问题。”

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敬畏传统,守住川剧DNA是剧种发展的根本

说到艺术理念,沈铁梅认为核心是守正,继而在守正的基础之上再谈创新。“本届川剧节特别推出的男旦专场、打击乐专场,就是希望体现当代川剧人对戏曲传统的尊重。男旦这种表现形式是中国戏曲特有的,它的魅力无与伦比,柔美中见刚毅,见火候,这是不能丢的传统;而打击乐则是川剧‘帮打唱’中连接帮腔与唱腔的桥梁,它撑起了川剧的半壁河山,我们的打击乐专场不仅是音乐表演,更是一种学术碰撞。”

“川剧艺术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艺术性也会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我在打击乐专场后的分享会上说,‘五腔合一’成就了川剧剧种,但实际上胡琴、弹戏等丝弦戏还需要我们现代人不断完善。我们要保护传统,要修旧如旧,同时也要注入现代意识,但这个过程里切忌脱胎换骨,切忌基因变异。对于川剧的未来,我本人时刻保持警醒,我们每个川剧人都应该有忧患意识,要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才是努力的方向。”

守正之上谈创新,沈铁梅反复强调,传承保护永远是第一位,在创造新戏的同时不能改变川剧DNA,“这种理念不但是川剧受益,放到整个中国戏曲界都会受益。我相信对于传统的理解会有一个过程,比如我年轻时不喜欢川剧的打击乐,觉得很吵,后来我深入感受到打击乐丰富的表现性后,对打击乐从无知到认识到珍视;再比如我最早看梅兰芳,也体会不到含蓄的美。我们应该有耐心,让更多人感受川剧传统之美。”

陈智林也对此表示认同,“守正创新,关键是守正,如果不守正,剧种就失去本原,而如果不创新,也一定会走入死胡同。”他注意到,川渝两地川剧界都在创新方面花了很多心思,从业人员都是在用发展的思路思考剧种的未来,无论是《草鞋县令》还是《李亚仙》,从川剧传统来说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把握传统根基的基础上对文化不同形式展开的思考探索实践,是在川剧本体之上形成的不同风格的展示呈现。

▲川剧《李亚仙》剧照。受访者供图

“文化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川渝川剧人一直在努力,让川剧艺术这份美好的古老的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活起来。我们今天的努力,是对昨天的挖掘再现,今天的成果,也会成为明天的传统。今天、明天的文化,就是我们对昨天文化的继承和传承,而如今我们最重要的传承,就是把今天的审美带给明天的观众,再带给更多的人去受用、享受、享用。”陈智林表示,守正创新、勠力同心是川剧更好发展最不可缺位的力量,下一届川剧节即将移师成都,希望两地川剧界同行,以及关心、爱护川渝文化发展的有识之士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6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