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玉垒花灯戏扎根民间的原生态地方戏曲

玉垒花灯戏是甘肃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后挂满花灯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现在陇南市文县玉垒乡一带,又称为“玉垒花灯”。

文县的玉垒花灯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玉垒乡一带群众中广泛流行,历经百年而不衰。

艺术起源

玉垒花灯戏最早约出现在17世纪末(明末清初年间)。文县和四川接壤,这里的先民有许多是从四川迁居过来的,最早的花灯戏就是从四川带来的一种小秧歌剧,剧情比较简单,人物不多,唱腔也较单一。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完善,在表演程式上借鉴了秦腔,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完善,在表演程式上借鉴了秦腔、川剧的特点,音乐唱腔上吸取了陇南民歌、小曲音乐等特点,使花灯戏从最初的秧歌剧中脱胎而出,生、旦、净、丑角色齐全,成为一种较大型的戏曲剧种。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文县文化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对玉垒花灯戏进行了抢救性的搜集、整理,对挖掘出来的传统曲目进行包装和改编,使文县玉垒花灯戏重新焕发了青春,以独具特色的魅力亮相城乡文艺舞台。

艺术特色

玉垒花灯戏是来源于四川小秧歌剧,唱腔高亢、委婉、明朗,既有陇南民歌的特点,又有很重的川味。它的唱法也比较独特,不象秦腔那样的板腔,而是以角色腔加各种感情腔,再加上表现特定戏剧动作的民歌小调共同组成了该戏的唱腔形式。

花灯戏的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花灯戏剧目取材广泛,较多源于民间日常生活和爱情题材,也有不少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题材。剧情曲折生动、风格质朴、简洁风趣,具有较强的大众性。

玉垒花灯戏表现力极强,其唱腔起唱高亢,如秦腔起唱,吐字刚强有力,粗犷豪迈,渐趋婉转细腻,悠扬转腔,起承转合、百折千回,余音袅袅;念白也是干脆利落,在适当的地方有拖音,颇具川剧中灯戏的味道。其最典型的要数幕后帮腔,众人相和,悠扬洒脱、气势雄浑。

音乐主要分文(以胡琴为主的弦乐)武(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锣、马锣、木筒、羊皮鼓、长号、牛角号、莽筒等)两个乐队,以武乐为主,铿锵有力,感染力极强,锣鼓点曲牌主要有《三环子》《斗金壳》《戏锣》《唱锣》等几十种。

代表剧目

《松林解带》《打面缸》《柜中缘》《春满人间》《茶山新春》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贾亭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