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陕西街有一家小而盛名的川菜馆——不醉无归小酒家。七字长名风雅倍至,特味酒菜精昂有加,引得一众名流贤达联翩而至,对老成都南隅这爿小肆频生流连。
旧时成都餐馆名称多在二至四字间,又以三字最广,如正兴园、聚丰园、荣乐园、枕江楼、颐之时等诸多名店。不醉无归小酒家标新立异,可算蓉城饮食招牌长度之最,即便外地亦少见。
年2月,以中央社特派员名义赴川考察的陈友琴,在成都记下这榜异名,“不醉无归小酒家,七字长名,他埠不多有,而成都竟自此竞相仿效,风行一时,盖蓉人悠游弛缓,好整以暇之表现也”。
陈友琴未指明竞相仿效者为谁,曾任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的黄炎培则在两年后给出了答案。
年2月,黄炎培撰文介绍成都,提到潇洒别致的蓉城市招,计有允执中、竹有筠、大不同、人人说、斯觅斯、涴秋、味腴、经济学等处,别裁者除不醉无归,还有临时维持生活处、万里桥边羹乳家,他称赞这些店名“多么漂亮呀…怕连北平、杭州、扬州等等都还比不上他们风雅喱”!兴之所至,连名成句:小小商招趣有加,味腴菜馆涴秋茶,临时维持生活处,不醉无归小酒家。
医院
独特的招牌让不醉无归占了先手,广而传之。但在百花齐放的老成都饮食界,仅凭店名出彩是远远不够的,能在短时间内为人瞩目,另有三原因,一是酒菜精美,二是价格昂贵,三是风格异趣。
该店创于三十年代初,由黄平伯与刘琢之合伙开办。黄平伯为大名鼎鼎的姑姑筵主人黄敬临之长子,系出餐饮名门。早年曾随父在少城公园打理晋龄饭店,因故转让后,黄敬临到包家巷铺排姑姑筵,黄平伯则重回陕西街另起炉灶——进少城公园前,黄家人就在陕西街经营精廉饭店——取《诗经·小雅·湛露》“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之句命名,由唐英题匾“不醉无归小酒家”。
不同晋龄的奇肴特菜,异于姑姑筵的奢华私宴,不醉无归走开放的精致品位路线。黄平伯聘聚丰园名厨主理,不仅把葱烧鱼、红烧舌掌、宫保鸡丁、麻辣牛筋、蒜泥白肉、肥肠豌豆汤这些传统川菜做得风味十足,更将乃翁自创黄家菜发扬光大,甚至还特事特办出品粤菜。
曾经的陕西街陕西会馆(成都图书馆藏)
年,蒋介石抵蓉,在陕西街设行馆。时值强龙与地头蛇角力,刘湘为拉拢蒋的智囊杨永泰,专程在不醉无归小酒家为这位广东老饕定制粤味菜肴,按日送到杨驻地供其享用,深得赞许。若非厨艺不精,刘湘断然不敢让一间川味小馆供这个特需。
年,齐白石应川军将领王缵绪之邀,携妻眷游蜀,先至夫人胡宝珠家乡丰都为其先人扫墓,后经渝赴蓉,住文庙后街王缵绪府上。时任四川艺专教务主任的画家刘既明曾在不醉无归宴请齐白石,老报人车辐回忆,齐白石点菜要吃脱袍鳝鱼,这本是湖南菜,厨师在经白石老人说明后,竟然以川味做出,大受老人褒奖。
菜肴飘香,美酒俱全,全兴大曲、泸县大曲、绵竹大曲供案斟酌。年,时任川大文学院院长的朱光潜,在不醉无归晚宴张璇、卞之琳、何其芳、方敬等人,席间品全兴大曲,朱光潜说“有点苦味儿是好酒,苦为上,酸次之,甜最下,这是酒经”,劝客多饮,不醉无归。
齐白石与胡宝珠
不仅近人称赞,远客亦纷至沓来,作家沙汀在《睢水十年》里有记,当时就连“陪都要人”中的家属,都经常派小轿车到成都买不醉无归小酒家的名菜。
作家舒諲很欣赏不醉无归的酒菜,他在《饮食男女》中提及,有次川剧名丑周企何在这里宴请省教育厅长郭有守,舒諲陪座,他觉得“这个酒家不摆花架,小碟小碗精致可口”——这可能是对该店最贴切的点评。
好归好,消费也相当可观,不管是进店用餐的,还是耳闻目睹过门不入的,都给不醉无归贴了一个大大的“贵”字。
成都燕大排球比赛
川籍记者萨空了年回川报道时,就“揭穿”了不醉无归的“假象”——“名字文雅得出奇,事实上是很贵的一个头等馆子”。
年,在陕西街开明书店成都编译所理事的叶圣陶,精确记下不醉无归的菜价,“十一时仍返陕西街,雪舟招余与彬然、雨岩往小酒家小吃,吃菜三色,值八十余元,亦太奢矣”(当时大学教授月薪二三百元,一次小吃、三个菜就要八十多,不奢才怪)。
同年,北平燕京大学内迁成都复校,租用陕西街华美女中及毗连的启化小学作校舍。代校长梅贻宝不仅亲率倪逢吉、饶毓苏、关瑞梧等三十多名优秀教职员抵达,还广募英雄,邀请陈寅恪、萧公权、李方桂、吴宓、徐中舒、赵人隽、曾远荣等诸位大师赴蓉施教,其中陈、萧、李三人时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陈寅恪与家人
国学大师陈寅恪长女陈流求后来回忆,当时陈家住陕西街挨着半边桥街一户民房的二楼,楼下住的是李方桂一家,“离少城公园很近,之间有家不醉无归小酒家很有名,但记忆中父母一次也没去吃过”。其时陈父陈母双双治病,开销极大,不醉无归的高昂价格将近在咫尺的大师一家拒之门外。
“吐槽”价昂的还有作家黄裳,他曾旅居成都十天,在去燕京大学看朋友的途中路经该店,因囊中羞涩,只能过屠门而大嚼,聊以快意而已。后来他“师父”曾吃过一次,尽管觉得饭菜“的确不错”,但“唯贵得惊人尔(百元左右一人)”。
电影评论家钟惦棐的话来得更为直接,当时他以为名声在外的不醉无归无非是一家名称动听的小酒家,很想去观光一下,“后来才知道一碗豆芽汤要四块钱,这是万不可去,也去不起的”。
老舍
唯一觉得不贵的是大文豪老舍,年他于《在成都》一文中写道,“成都有许多有名的小食店…因为事忙,一家也没去照顾,只吃了一次不醉无归小酒家,酒饭都好,而且不贵”。
前文说到,不醉无归还有位老板是刘琢之。如果说黄大公子奠定了菜优价昂的基础,那刘老板则为其增添几分异趣风格。刘琢之是蓉籍文史大家唐振常的堂姐夫,曾留学比利时,他让不醉无归安置了两扇绿漆框玻璃门,门口安排两名身着制服的童司服务,入门后以屏风隔绝喧嚣,堂上铺设洁白餐布…
这些今天看来平常无奇的举动,在当时确是洋气袭人,派头十足,着实博得不少眼球,一时高朋满座,日无虚席,在长长的宾客名单中,还有经济学家马寅初、航空工程师钱昌祚、语言学家吕叔湘、教育学家方叔轩、历史学家顾颉刚、图书馆学家李小缘、名作家冰心、书法家谢无量…
华大校长方叔轩
三四十年代,是不醉无归极为风光的时期,也是其仅存的时期,开业十多年后便因故歇业。九十年代末,曾在陕西街蓉城饭店内复名,然灵光乍现,人物皆非。
不醉无归,在她最好的时候遇到了最好的人们,是偶遇亦是幸会,无论满足还是遗憾,不管褒扬抑或吐槽,她都在陕西街与老成都一道,在那个特别而又短暂的时代,如流星划过夜空,飞越井络,照亮未坤。
不醉无归小酒家筵席照(年)
文/泡海椒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请注明:川味龙门阵(即川味文化)
#百城百味#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