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戏,也称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石蟆古镇地处渝之西南,是渝川黔鸡鸣三省市的货物集散地,万里长江入渝第一镇。古镇始于元代,因老街下场口有一巨石形如蛤蟆而得名。这里则是渝川之地最为闻名的老镇子(图文:李益品)
老镇子上自然少不了这些怀旧气息,古镇老街尽头的清源宫内有个老戏台,每当清源宫庙会,就有川戏上演,一演就是十几天,周边渝川黔的百姓携老带幼,蜂拥而至,很是闹热,高腔鼓锣给庙会增添许多人气。(图文:李益品)
清源宫的川戏远近闻名,从明代延续至今。(图文:李益品)
在新的逐渐代替老的时代,唱戏的,唱着唱着老了;看戏的,看着看着也老了。然而,老戏台还在,川戏就固执地唱下来,每每川戏锣鼓响起,就是他们的美好时光。(图文:李益品)
节会上的川戏由家里有喜事的人家包演下来。请的戏班子大多是周边渝川黔三地由退休老人组成,不论给多少钱,主要是好这一口。故而,一个节会,天天有大戏,李家唱罢,张家又登台。《迎贤店》、《柜中缘》、《拦马》等,都是老戏迷喜闻乐见的经典折子戏,即使看了多次还哼得出戏文,仍旧不厌其烦,脸上神情会随剧情而变化。(图文:李益品)
有的老戏迷,看了几十年,看得老眼昏花,看不见了,就闭眼听,剧情随唱的戏文、敲的鼓锣,一幕幕显现在脑海里,清晰得很。(图文:李益品)
衣着的蟒袍、靠子、官衣、褶子,件件戏服不含糊;扮文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一招一式扮像惟妙惟肖;亮嗓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一板一眼博得满堂喝彩(图文:李益品)
这种百姓同乐营造出的气氛,是对五谷丰收的感恩,对来年风调雨顺祈求。在石蟆古镇形成这种和谐的氛围,不沉浸在川戏的锣鼓中,是体会不到的。(图文:李益品)
石蟆古镇的川戏锣鼓,代表的是一方传统文化。但愿,就这样响响亮亮的敲下去。因为,这里面,融入了百姓的情感(图文:李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