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王宝强当导演,喜提金扫帚奖。
居然还真跑去领奖。
这一次《八角笼中》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虽则有瑕疵有失衡,但整体而言优点远多过缺点。
王宝强饰演的向腾辉,前半段一直覆盖油腻变色;
撕开这层外壳之后,他和角色故事契合度很高,怎么演都对。
那口不标准的四川口音,我一个非川渝人士都能听出“不大对”,但,这不重要。
基色一是平凡小人物(褒义,形容很有典型性),寒门苦子的坚韧和粗粝质感,很贴。
二是土;
这里说土,不是不时尚不洋气的概念。
而是和大地和山川相接的那种“土”,有“像一粒尘埃落入一片砂石”中的归属感。
路遇川剧变脸、晦暗不明的光线中他若有所思又恍若无知无觉的状态,有深且钝重的沉浸空间。
最初看见苏木一家的不幸、听卧床姐姐讲述之后的万般不忍和恻隐,此后回乡探望已不认识他的老母亲、听对方心心念念自己往事之时的千万般复杂情绪,都质朴都真诚都动人。
最后一场格斗大戏中,在通道里幽幽看着苏木玩命赢下比赛,他整个人恍若一盏失去光芒但依旧在释放能量的灯塔。
又好似一座已被遗忘的满目疮痍、荒凉不已的孤山,却依旧有苍茫回响,纵横悠悠。
王迅演的角色相对功能化,但一点都不工具人。
寻常套路里有毫无工业套路痕迹的自然生动、落地感和可爱感。
史彭元和陈永胜,后半段完全是眼泪收割机一般的存在。
直到看完,我都没发现少年时期的小马虎,居然就是《棒!少年》中的马虎本虎。
前者是北方粗粝大地上,烈烈冷风灼灼黄沙中用棒球搏梦想搏明天的少年;
后者是西南群山深处,荒凉土路上、血色八角笼中,喋血求一口饭争一个梦的孤儿。
类似的背景设定,截然不同的地理时空;前者是纪录片,后者是电影,马虎的表现都很真切抓人。
肖央客串的无良奸商王敬福,戏份很少,但当年试图钻空子拉腾辉入伙、后来落井下石诋毁中伤,表现都典型。
三分小地方小寒门起家的土气,三分格局视野有限的油气,三分不改市侩泼皮气息的奸滑,很落地,且有弱弱的喜感。
刘桦客串的小老板,则是另一种“昔日合作伙伴决裂后反目”。
同样贪财同样越界同样有纠纷,他和肖央客串的角色分寸质感又很不同。
最有意思的是,当年《盲井》《盲山》的导演李杨,在《八角笼中》客串一位道貌岸然、油腻贪图的私立学校校长。
一言不合就狮子大开口。
这些客串角色戏份都不吃重,但一环一环编织起了很有真实感的大网。
一,“负面”保护色的正向蜕变逻辑
影片中大山深处无人照看的孩子们,稚嫩但被迫成熟,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打家劫舍”。
在路上铺石头拦路、“抢劫”过往车辆。
某天他们好巧不巧“抢劫”了向腾辉的砂石车。
这边是向腾辉被损友忽悠、想操持一家假打的格斗俱乐部赚钱,那边是草台班子俱乐部临时找人挑不到合适的、恰好有这么一帮凶悍的穷小子们。
一边始于“暴力劫掠”,另一边始于“鬼主意图谋”。
表层结构上双方都心不正意不诚,但在贫穷苦寒环境和本心纯良这内外两地核心命门之下,一切都顺理成章走上正轨。
电影前半段,四舍五入是“假坏人”走上“真好人”正途的故事。
常见的“普通功利小人虚假保护伞”设定,常见的欲扬先抑手法,但完成度不低。
从角色动机角度看,合情合理。
有点毛病有点贪图有点难言往事的普通人设定,远比一上来就有“舍得一身剐、也要每时每刻拯救世界”模式,来得更真实、更贴地、更有代入感。
从痛点和落点角度来看,满身泥泞、自顾不暇的“中年油腻废物”(不是),要带着一大群穷孩子,靠格斗硬生生趟出一条路,很惨烈很孤勇也很戳人。
大泷山孩子们的穷苦,格斗这项激烈对抗运动的残酷,孩子们这个年纪就将二者捆绑在一起的难以言说的苦和热烈,电影呈现都到位。
一群孩子中,有用“假装凶悍基色”来保护大家的马虎,有心思视野更远、表现更乖巧的苏木,有年纪小、嘴更甜、更软糯可爱的小步。
凌乱狼狈的一方铺盖,小步却眼巴巴很喜欢、不舍得走“这个床好软啊”。
小朋友星星眼的“好软”让人心酸。
开始“假格斗”后,被揭穿的麻烦阴影之下,被失控局面挑起的导火索等等复杂诱因之中,马虎和苏木大打出手、拳拳到肉、惨烈相向。
如此年幼就“打黑拳”的画面,都让人不忍。
二,人间至亲至爱至困,笼中如电如梦如惊雷
向腾辉第一次去苏木家,本是找家长索赔,“熊孩子们”打家劫舍还设计陷害他,总该有个说法。
人还没来得及进门,就先看见屋里鬼鬼祟祟闪出一个影子。
他还没来得及说话,马虎已经一个飞纵,高高跳起狠狠踢上去。
两个孩子问姐姐王八蛋又来欺负你了吗,姐姐说来送洋芋。
这一段中姐姐和向腾辉说话,我一直有种很悬很不忍很揪心的恐惧。
当时姐姐说“我自己还有个娃娃”。
一下给我整懵了。
结合上下文,怎么看都是表述她还有一个(自己生)的孩子。
但结合她的年纪、状态、马虎弟弟对来人的愤怒态度来看,这是一个令人发指的侵犯故事。
这段重点只表达“我们家穷,没有钱赔偿马虎和苏木闯祸”,而被姐姐放置在沟通重心之外的“她为何被坑害至此”的部分,不动声色不事雕琢却依旧句句扎心字字泣血。
此后,三人泡脚时,向腾辉问苏木你姐姐的腿怎么回事。
苏木说“她生孩子的时候流了很多血”。
话音未落,马虎愤恨不已打断“等我长大了,再也没有王八蛋敢欺负姐姐了”。
几句话沉若千钧。
首先,将诸多细节串进经纬纵横、铺天盖地的悲剧脉络中。
这句话和前文提过的二三线索,共同构成了一副完整的悲剧图。
父母缺位,长姐可怜,幼弟一度沦落为“不良少年”。
是对“这些孩子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的背景补充说明,也是对更广义更大范围更普遍的悲剧的无声映射。
其次,角色个性和情感。
马虎人如其名,冲动、仗义。
手比嘴快、嘴比眼快。
这为后续他的悲剧埋下性格伏笔(当然他走错路的核心点,一则是过于贫穷走投无路,二则是被陷害、遭遇不公对待)。
同时这也充分表达出马虎和苏木不是一家人但胜似一家人的浓郁情感。
马虎和苏木最终一语成谶,隔着玻璃相见。
向腾辉探望王凤之时,王凤乌鸦嘴“你也不希望以后隔着玻璃看他们吧”。
后者是中年人互相扶持、一度患难与共;
前者是自幼一同长大、一同沦落“劫车”、一同在沙里土里石头里找饭吃的患难至亲至交。
一起挨过打,一起挥汗如雨一起辛苦长大。
是被碾落成泥、一寸寸被敲碎又一节节成长起来的荒凉少年。
有大山深处的苍凉粗粝,又有燃烧自己血肉的执着和坚毅。
角色塑造层面,两位一个内敛一个急躁,个性截然不同;
情感维度,苏木背负着马虎的理想,背负着马虎为他而坐牢的恩义,背负着全村所有孩子们的梦想。
真“全村的希望”。
虽然看片过程中,我一直误会《八角笼中》会安排苏木拼尽全力却依旧落败,或者是穷尽少年前半生之力、惨胜一场之后,依旧要面对无从更改的灰暗人生;
但电影给了一个明媚结局。
甚至还通过字幕给向腾辉、马虎等人“人均美好大团圆”式结局。
莫名觉得这是一种妥协,但尽管如此,最后一战依旧非常非常戳我。
是看见苏木赢了在电影院都忍不住要鼓掌的程度,热泪盈眶。
大山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少年,有泥土砂石的粗粝,有如山一般沉默延绵的坚韧,还有如山间明月清风星辰一般美好的卓然浩然之气。
三,含混不清的拧巴与失衡之处
《八角笼中》最重要的戏剧转折,是向腾辉被误解。
刑满释放人员,利用大泷山孤儿格斗赚钱,阻挡孩子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听起来多丧心病狂。
群情汹涌、愤怒不已的正义路人们,知其一二不知其二,知其表而不知其里,纷纷从正义出发点发出斥责。
而电影中对这段的回应,则是向腾辉为救出合同尚在无良俱乐部手中、解约要赔付天价违约金的少年们,在节目中公然半挑衅半实话式回应。
这一段中有建立在误会基础上的“廉价正义感”的呈现;
有“部分正话反说、制造效果、助力向腾辉从无良俱乐部手里救人”的略蹩脚的戏剧反转。
说不透、也理不太顺,整段观感有些含混、拧巴。
(需要加特别多限定条件和反复说明来找补阐释的行为逻辑,本质就是拧巴失序的)
媒体和公众对热门话题的参与程度、了解深度、窥探视角,是一个太深太远又太普遍太多变的复杂议题。
影片仅执其一角,以蜻蜓点水般的方式砸向飓风中心的碎石堆,略有些不伦不类。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或许是电影在“深邃广袤的现实映射”和“套路模块化的热血燃片”两大类型之间的摇摆与失焦。
当然,仅仅是局部观感不畅。
大部分时候《八角笼中》做到了兼得,有类似类型片的成熟载体,也有源自现实的力量。
虽说后者点到为止但不能或无意往更痛的深渊探去,但依旧有力量。
结语
《八角笼中》片名挺好。
第一层“笼”,是客观条件。
比如大泷山。
各路局限之下,大泷山里的孩子们,似乎生来就在一个无形但又如影随形的“八角笼中”。
做困兽之斗。
第二层“笼”,是更远视角更长链条之下的种种误解和困境。
向腾辉虽出发点有鬼、但此后对孩子们一路护持,真心昭昭日月可鉴。
而种种条件限制和有选择性的不全面的视角之下,善恶难辨前路难行。
以为已过万水千山,原来依旧在小小困兽八角笼中。
第三层“笼”,则是心结和选择。
拼得一身刮,撕开层层乌云、撞开重重大山、走出茫茫深林,才能有光。
我喜欢电影里大泷山的孩子们,贫而不贱、寒而不卑。
物质上特别匮乏、情感上格外真挚充沛,心里有一把火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