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川一直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摆在重要位置,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来,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牢记初心使命、发扬开拓精神,围绕服务理论、服务发展、服务人民的使命任务,拼搏实干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迈上新台阶。
服务理论
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余项
年5月17日,从四川社会科学馆“川菜、川酒、川茶、川剧——‘四个川’地方特色文化系列展览”的展厅出来,数十位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径直上楼,落座“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6周年座谈会”。大家把参展过程中的感悟融入发言内容中,结合“四个川”体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再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分享和讨论热烈,座谈会一再延长时间。
参观、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是“四川社科活动月”品牌活动的重要特色和亮点。自年5月以来,为持续有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在四川社科界落地落实,省社科联推出“四川社科活动月”品牌活动,举办了一系列高端论坛、理论研讨等,围绕“新时代、新思想、新作为”“发挥思想库作用、助力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理论研究、筑牢学术繁荣根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强化使命担当,弘扬优良学风”等主题深入探究。截至目前,“四川社科活动月”累计举办活动余场次,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四川社科品牌。
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清醒的理论自觉、高度的文化自信,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省社科联精心搭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平台,成立“建党精神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等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高水平研究团队,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从体系框架、逻辑结构等方面作出深度的学理阐释,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余项。
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等9家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纳入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培育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等15家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建四川道教与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研究团队等9家高水平研究团队。
服务发展
携手重庆成立“智库联盟”
年12月,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个获奖成果中蕴藏着突出特征——更多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省社科联负责人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聚焦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发时代之先声,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重要作用。
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始终围绕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战略定位,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夺取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双胜利”、公园城市建设、文旅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保护、长征文化等重大部署,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
省社科联连续组织举办5届“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研讨会、“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论坛”,主动对接重庆成立“智库联盟”,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峰论坛”,以及“全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等一系列高端论坛、高层次研讨会等,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我省社科名家共谋共商,形成自贸试验区建设“成都共识”等一批学术交流成果。
年省社科联首次跨学科、跨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立足我省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编撰5卷本、多万字的《奋力书写时代答卷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治蜀兴川》系列丛书,总结提炼了四川在全国独创,可复制、可借鉴的鲜活经验。
四川十分重视新时代社科事业的夯基固本,首次组织编撰《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蓝皮书》;首次全方位开展我省重点学科建设综合分析,设立“四川社科学科70年发展研究”重大课题,全面梳理我省15个重点学科70年发展历程、发展现状、重要成果、人才队伍、重大学术活动等;首次编纂出版《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年鉴》,填补了我省社科界没有年鉴的空白;首次组织省、市、县社科联三级联动,形成了“21个市州社科工作发展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社科研究的视野同样重视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年以来,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连创新高,获立国家项目从年的项增加到年项,增长26%;率先在全国开展建立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工作,得到全省社科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服务人民
把文章写进群众心坎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人民立言,是最根本问题。五年来,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始终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把学术研究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精益求精为时代书写、为人民述学立论。
为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针对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提出破解办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走出象牙塔,勤于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以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为例,有诸多研究成果聚焦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经济收入等现实问题,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机制与监测体系》《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生产行为优化研究》等。
服务人民、贴近人民,也包括让哲学社会科学走进人民群众当中。领着孩子步入四川省红军强渡大渡河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雅安市民李菲轻车熟路给孩子当导游,不仅每一处故事讲得生动,每一个展品他也介绍得清清楚楚。“我来过很多次了。”李菲说,这里的科普活动丰富多样,吸引他做忠实的回头客。据了解,红军强渡大渡河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充分利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向国内外游客普及红军长征历史文化,宣传红军长征精神,已接待万人次,开展余场主题参观、集体宣誓、文艺表演、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
红军强渡大渡河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是我省社科宣传普及阵地的一个缩影,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坚持以宣传普及党的大政方针和创新理论为首要任务,积极推动社科普及大众化。五年来,广大社科工作者深入涉藏地区、彝区、农村、企业、社区开展宣传宣讲多场次,用大白话讲清大道理,用小故事抒发大情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除传统的理论宣传手段之外,我省探索更多贴近新时代社科普及的新话语、新载体:打造了“天府人文讲坛”等一批社科普及文化品牌,在增进宣传深度上下功夫;在《四川日报》开设四川社科专栏,在创新话语体系上下功夫;拍摄“百年百秒”短视频,在学习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上下功夫。
记者李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