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雏之称的庞统,死后的祠堂与竹琴相伴

庞统(公元年-年),字士元,号凤雏,襄阳人,三国时期刘备的重要谋士,官拜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齐名。在刘备进军西川的战争中,庞统屡献奇策,可谓助益良多;后在攻取雒县(今广汉)时中箭而亡,年仅36岁。庞统的英年早逝使刘备非常痛惜,称帝成都后,便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靖”,故称靖侯,并于墓旁建祠祭祀,这就是现在位于罗江县城西5公里处的庞统祠。

祠为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风格古朴庄重、肃穆敦厚。王屏蕃乱蜀时(年),陵墓和祠堂均被毁坏;清康熙三十年(年)重新修复。现存有大门、正殿、两侧亭、栖凤殿、庞统陵墓。年庞统祠、墓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在庞统祠的陵墓前,常年有两位身着道袍、手执竹琴的老者守护,他们是“四川竹琴”老艺人罗道光和其兄长(亦是罗道光之徒弟)。两位老人以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展三国风云变幻,颂英雄谋略功绩,述白马关镇的新风情,演白马关人的新生活,为传承民间艺术,弘扬历史文化做着贡献。

一、竹琴艺术的源流

四川竹琴是四川曲艺(说唱艺术)的一个曲种,属于道情类(流入民间时也称“道琴”)。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东汉张陵和其子孙在创传“五斗米道”的过程中,道情艺术也逐渐形成。据史料考证,唐代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很可能便是道情的最初形式。

后来又吸收了一些词调、曲牌,逐步演变成为民间布道时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其内容主要是道教故事的敷演。南宋时期宫中也唱道情,与鼓子词类似,并开始采用渔鼓(竹琴)、简板为伴奏,产生了说唱相间的道情演唱形式,且沿用至今。明清以后,道情开始广为流传,形成南北方各不相同的流派。

四川竹琴属于道情中的南方支系,其唱词为诗赞体,主要流传于四川汉族地区。竹琴的音乐结构多数为基本曲调的板腔变化体,表演形式为一人手持渔鼓筒、简板说唱故事,原名“名琴”。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竹琴”。

竹琴长约3尺,直径约2寸,一端蒙有鱼皮或猪肠衣膜。简板共两块,由竹片制成,长约2尺,竹片宽约1寸,简板上各系一个小铜铃。表演时,演奏者斜抱竹琴,或坐或站,边唱边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的琴皮,配合简板的敲击,奏出各种节奏以为伴奏。

在庞统墓前表演竹琴艺术的罗道光老人,今年78岁,自称游山道人,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能够自己创编竹琴唱词和唱腔。据了解,其日常所唱曲目多是他本人根据三国故事改编加工而成的,比如《歌颂庞统祠》《歌颂庞统》《歌颂倒湾古战场》《歌颂孔明》《空城计》《庞统、孔明不简单》《好久未到白马来》等;

同时也可以根据游客需要演唱一些传统曲目和反映时代风貌的新曲目,如《农民拍戏》《歌颂新农村》等,大都通俗易晓。凡是到过庞统祠的游客,在今犹清晰的蜀道车辙无尽延展中,伴着悠扬的竹琴声,仿佛听到了车马喧嚣,看到了风流情态,深契了历史文化的无限凝重。正所谓:一曲风流道不尽,成败赋弦歌。

二、庞统祠竹琴的艺术特色

(一)唱词特点

罗道光演唱的竹琴,其唱词是根据史书记载、民间传说改编加工的,与三国史实并不完全相同。为了听众能够听清楚并理解演唱内容,演唱时采用罗江本地方言;唱词多以朗朗上口的语调、直白夸张的语气和一韵到底的格式进行编写,不拘泥于形式,长短句皆可;用词亦以口语为主,简单直白,通俗易懂;说唱时配合竹琴和简板的伴奏,活泼生动、绘声绘色,可听性很强。

如《歌颂庞统》就是一首很具特点的曲子:庞统庞统你真了不起,刘备请你当军师,文武双全,所向无敌,所到之处攻城池……张仁的伏兵左右埋伏,刀枪剑戟做了准备(四川话读“bi”)……庞统一听心怀疑,马上退兵不可至,咆吼一声震天响,全是遍野伏兵起。张仁下令万剑射白马,连人带马都射死。张仁以为死的是刘备,为何你庞统替他死?

轰隆一声乌天黑地,众位将这首曲子的唱词主要赞颂庞统的功绩,有七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二字句,押“yi”韵,长短结合,抑扬顿挫。唱词中用到“真了不起”、“请你当军师”、“咆吼”、“轰隆一声”等比较口语化的词汇,也用了“文武双全”、“所向无敌”、“刀枪剑戟”、“乌天黑地”等夸张的成语词汇,雅俗结合,可听可感,很好的彰显了庞统的英雄气概,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质朴气息。

曲调特点罗道光演唱的这些竹琴曲,总体来看唱腔醇厚深沉,粗犷有力,且多吸收其他艺术的长处,如《歌颂庞统祠》主要借鉴川剧唱腔,《好久未到白马来》是借用四川民歌《好久没到这方来》的音调改编而成。

而《歌颂庞统》则既有民歌风味、又具有竹琴唱腔的典型特点。这首竹琴曲是非常典型的说唱音乐,体现出竹琴半说半唱,似说似唱的艺术特色。其曲调采用中国传统声乐曲多段体结构,属于基本曲调变化反复体。

乐曲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曲调和不太明显的变化体构成,速度为中速,4/4拍子,一音一字和两音一字的情况比较多,曲调高亢,音调起伏大。其基本曲调用五声羽调式写成,曲中包含一个上行七度跳进、一处下行七度跳进、多处六度、五度跳进,加强了音乐的戏剧化特征。

在多个乐句的结束处使用了下滑音,有明显的说唱韵味。第二部分由中速转为较快的三板音乐,形成了一音一字似说似唱的效果,音乐的基本曲调没有太大变化,整体显得更平稳,更具有“说”的效果,但是在激烈之处却出现了十度跳进,加入了放宽和放慢的切分节奏,增加了旋律的紧张度。第三部分再次回到第一部分的速度,风格也随即转成歌颂性。

竹琴音乐的节拍和节奏变化十分丰富,归纳起来有九板十三腔。九板即:一字板、二流板、三板、数板、倒板、摇板、剁板、彩板、赶板(含抢板)。一字板为4/4拍,主要用于描述舒缓、平稳的场景和剧情;二流板为2/4拍,速度比一字板稍快,主要用于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渲染情节;三板为1/4拍子,速度较快,多用于表现激烈的战争场面;

数板采用琴筒与简板同击,表现一种欢快、风趣的人物形象;倒板表现人物内心凄凉和沧桑感;摇板则紧打慢唱,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斗争;剁板又称开场结尾板,同于开场、结尾时剧情转换的一种特殊打法;彩板轻快明朗,用于表现人物热烈的情绪。赶板又称抢板,比三板节奏更快,用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及激烈的战争场面。《歌颂庞统》的前后两个部分都采用一字板叙述情节,中间段落采用三板来渲染情节,乐曲整体节奏疏密有致、宽紧集合。

《歌颂庞统》曲调最大的特点是“加垛句”。加垛句也称“加垛”,是我国传统音乐曲调发展手法的一种。加垛就是将一两个短小的核心音调在同一音高上加以重复变化。《歌颂庞统》从乐曲的第二小节开始,两个重复的六度跳进“mi-dol”连续使用,到第十二至十三小节连续四个三度“la-dol”的进行,第一段落共用了11次垛句。

多次的垛句运用,使曲调和语言音调高度结合,听起来既像说话,又有明确的旋律音高,形成似说似唱的唱腔。垛句的多次运用,使唱腔连续平稳进行之后,又插入跳进的旋律,用以表现战场的激越、情绪的起伏,十分得当。

伴奏特点四川竹琴的伴奏十分简单,传统的竹琴只有竹琴和简板伴奏,现在也有人利用民族小乐队进行伴奏的尝试。伴奏乐器虽然简单,但是竹琴和简板相互配合,也能产生出多样的节奏变化和音色变化,为不同的演唱内容进行比较丰富的伴奏。伴奏的基本姿势是左手环抱琴筒并执简板,右手的四个手指敲击琴皮。

敲击的声音有全音、边音之分。全音以中指为主,无名指为辅,敲击部位在琴皮中央,敲击的音色浑厚雄健;边音则用中指敲击筒沿,音色比较单薄短促。全音和边音随着情节渲染气氛。另一手持两块筒板打击出清脆的节奏,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

罗道光老人演唱的《歌颂庞统》伴奏运用手法相对简单,简板基本上都打在强拍上,而竹琴则主要在过门中敲击,音色也以全音为主。竹琴和简板配合的段落也有一些,主要打法如下:琴声,“衣”表示休止,而竹琴和简板最后同时击响,扎扎嗒嗒扎嗒衣嗒在过门中一般采用竹琴打强拍或竹琴简板同时打响的节奏,以产生比较激烈的效果。如以下节奏:扎嗒扎嗒扎嗒扎嗒嗒扎嗒。

总结

传统的竹琴艺术主要由道人演唱和传承,在随后的发展中,也有专门的竹琴艺人出现,甚至也有女性竹琴艺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四川的道人已不多见,而能够演唱竹琴的艺人也越来越少,竹琴艺术的传承链条基本上已经断裂。庞统祠的竹琴艺人罗道光一直未能招收到年轻的徒弟,尽管庞统祠的竹琴表演很受游客欢迎,但青年一代不了解这门艺术,也不愿意专门学习这门艺术。

而罗道光老人唯一的徒弟却是他年过80的兄长,这位兄长有时也为游客演唱,但是演唱技巧大不如师父。竹琴曲的创编需要传统文化功底,竹琴曲的演唱需要传统艺术功底,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本身就很少,而愿意做竹琴传人的更是寥寥无几,罗道光老人的担心也正是竹琴艺术的传承问题所在。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音乐工作者有责任对四川竹琴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使这门濒危曲种得以传承,抑或作为历史得以真实地记录、保存。庞统祠里的竹琴不仅为三国古遗址增添了鲜活的文化氛围,更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歌颂庞统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