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平长篇小说塞影记上市川观新闻

四川在线记者肖姗姗成博

4月24日,由著名作家、省作协创研室主任马平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塞影记》新书发布会在新华文轩锦华万达店举行。发布会上,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和作者马平共同揭开新书的帷幕,提前拿到书的四川大学教授、评论家唐晓林和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作家蒋蓝从各自的角度为现场读者分享了《塞影记》的阅读感受,刘裕国、艾莲、王棵、卢一萍等数十位作家参加了新书发布会。

《塞影记》以四川武胜县宝箴塞为原型,通过一位平凡的百岁老人雷高汉与鸿祯塞羁绊一生的经历,带出了巴蜀百年的风云变幻,呈现了那一方水土的情深义重。这部作品曾在《作家》杂志发表,入选《四川省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年度项目(年)》,是近年来书写蜀地百年历史的长篇力作。

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和马平共同为《塞影记》揭幕

一方水土同生共死的历史

百年中国恩山义海的传奇

唐小林认为,马平在《塞影记》中用“去历史化”的方式去写历史,不是去写历史之“变”,而是写人性之“常”,人性之“善”,没有堆砌大词,可称得上是“当代之《神曲》”。“从外来看,雷高汉历尽了人生的苦难,可以说历经了人生的地狱、炼狱,最后进入了天堂。”唐小林表示,书中,雷高汉小的时候经历了拐卖、要饭,最后到了鸿祯塞,他始终处于家族的的边缘,和几个女人之间产生了恩怨情仇。“从外在来看历尽了苦难,但是内在来看他有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他的善良、他的良知。”

蒋蓝指出,马平在《塞影记》中体现了一位“诗人小说家”的高超技艺,诗性弥漫,语言漂亮,情感饱满;同时《塞影记》也是一部具有雄心和精巧结构,可以跟《白鹿原》较量的一部作品;同时本书通过“暗道”叙事,真实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复杂性。蒋蓝认为,《塞影记》用了两个空间,一个是古堡在一百年中和不断闪回到现实中的雷高汉的叙述,把谜面抛出来作为小说的整个行走方式,“解谜之后又提出另外一个谜面,然后又回到历史重新解一个过程,解完了之后问题越来越多,马上又回到现实进行解,解完了问题又来了,这个连环叙述的方式,让我们看到这部小说的结构的复杂性。”

四川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作家刘裕国在评价《塞影记》时表示,马平在书中深入挖掘了中国人的优秀传统精神,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高度决定了作品的思想高度和情感温度,通过这本书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光芒。

分享会上,马平马平将自己的创作感受归纳为“过瘾”。“这部小说是前年的初冬到去年初夏,历时七个月时间。这七个月中间还有一些耽误,满打满算就是五个月时间,这五个月时间可是千辛万苦,陪着雷高汉老人走完了他漫长一生。”马平表示,“雷高汉一生都在等待,柳鸣凤的一生也在等待,那也不是说《塞影记》是一部等待的小说,它也不是一部守望的小说。今天这个‘诗性’终于由蒋蓝先生对我的写作进行了一个概括,我盼望了很多年,就像雷高汉等待了很多年,就在等‘诗性’这个词。

马平

以个人史丰富家国史

以高腔夜语写吾乡吾土

近年来,马平连续出版或发表《高腔》《我的语文》《我看日出的地方》《我在夜里说话》等中篇小说和散文,《高腔》被改编为话剧,入围“中国好书”提名,展示了锐不可当的创作势头,是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代表人物。此外,马平还创作了《竹宴》《绣蜀》等大量曲艺作品。

《塞影记》是马平酝酿五年的长篇小说,本书也融入了丰富的川剧元素、地域风情,是马平多年观察、积累的一次集中呈现。在《塞影记》新书发布会现场,读者胡斌特别喜欢《塞影记》,在现场背诵了《塞影记》中的一千余字,博得观众阵阵掌声;来自文化战线的许多演员都是马平的粉丝,赵燃、王晟培还登场清唱了马平作词的作品片段,吸引了许多店内读者驻足倾听。

《塞影记》塑造了雷高汉、鲁金奎、梅云娥、翠香、虞婉芬、柳鸣凤等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正是彼此情义相投,相互支撑,让雷高汉平稳度过了漫漫风雨,寿至岁。评论家白烨和作家祝勇都给予《塞影记》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本书表现了四川人的仁义情怀和担当精神,扎根于乡土之中、历史之中,不是历史的旧影,而是情义的微光。

作家王棵和评论家艾莲在登场讲述《塞影记》带给自己的感动和启发时,还表示本书特别适合改编为影视剧,留出了很好的改编空间,期待早日在电视上看到这部作品。据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王其进介绍,《塞影记》一书出版后,受到许多影视公司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