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封面新闻讯记者杜恩湖
4月22日晚,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王玉梅“暗香疏影入管弦——王玉梅川剧交响音乐会”在成都ICON云端天府音乐厅取得了圆满成功。4月29日上午,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举办了王玉梅川剧交响音乐会专家座谈会。座谈会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党总支书记蔡少波主持。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沈铁梅,中国戏曲学院作曲系主任谢振强,北京著名剧作家、文艺评论家、解放军报文艺部原主任陈大鹏等集体出席。
座谈会现场专家云集,包括专程从重庆赶来成都观看王玉梅川剧交响音乐会的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助理刘枫,重庆市川剧院鼓师苟骥,重庆市川剧院院长秘书刘才华,以及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四川省剧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刘宁,四川音乐学院原院长敖昌群,四川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研究所专职研究员杜梦甦,成都市音产办副主任李天昊,成都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副处长李志权以及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主创人员导演熊剑,曹光平、王起久、王文训、蒋立芳、向欧等主创和出品人黄冬共同参加了王玉梅的专家座谈会。
封面新闻记者在座谈会现场看到,川剧名家沈铁梅和王玉梅亲密地坐在一起。蔡少波代表主办方首先祝贺王玉梅“暗香疏影入管弦——王玉梅川剧交响音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为4月春天的成都送来了文化盛宴。同时,欢迎专家们为了川剧艺术家发展,对这场音乐会提出宝贵意见。
座谈会现场
现场专家们互动交流,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对王玉梅的川剧交响音乐会作出了高度评价。
中国戏曲学院作曲系主任谢振强,首先以专家的身份作了发言。他说:“我非常荣幸受邀。昨晚看了效果非常不错。王玉梅的演唱,感觉虽然很年轻,但对唱腔、音乐的把握非常到位、成熟,能把整台唱腔完美表现出来,有很好的功力和把控能力,和乐队的糅合度也比较高。一般传统戏和乐队不容易融合到一起。我听过京剧的一些交响乐,但不是很理想。这有点类似于歌剧和声乐音乐会的品质,值得肯定,做得比较到位,不容易。演唱的音准、音色的控制都非常好。这些作品有不同的特点、风格、人物形象,不仅唱,还表演的很到位,唱路、戏路都非常宽。”
谢振强说,“此次交响音乐会乐队的编配好,把不同乐器的特性、作曲的手段运用得非常丰满,有些配法改变了传统戏曲的配法,戏曲老听众可能不太能适应,但这种大胆创新让我感受很震撼。不光是立体化呈现,还有烘托。编配到指挥到呈现,做得比较到位。”
他认为,戏曲传播需要拓宽思路。以往都是传统段子,此次这样的设计对川剧音乐的推广非常好。单一的川剧演出造价很大,传播效果不好,不同的剧场可能有不同的固定观众群体。从传播上看,这样的形式拓展了戏曲的传播路径,是非常好的创意,非常有必要。“中国戏曲如果还是单向的传承,可能走不到今天。从延安时期戏改,到50年代戏改,到样板戏,都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与现实接轨,与时俱进。这台音乐会让我听到了比较现代的感觉,和传统的川剧音乐很不同,非常不错,将来走出去到世界各地,和当地文化交流很便捷,带着总谱、演奏员就可以因地制宜进行传播。整台音乐会的创新意识非常好。这么多声腔都能得到展示,真是‘一桌盛宴’,需要加大宣传,向全国推广,巡演或者用多媒体宣传,传播川剧声腔艺术。”
座谈会现场
北京著名剧作家、文艺评论家、解放军报文艺部原主任陈大鹏,以评论专家的身份点评说:“在我印象中,成都是个历史与现代、高雅与通俗结合的城市,昨晚的演出再次加深了这一印象,这是一场艺术的盛宴,再次证明了川剧生命的生生不息。第一篇章让我们看到了川剧的本源,最见演员的功力,王玉梅演绎的出神入化,驾驭整个交响乐队轻松自如,让传统剧目增加了可视性、可听性,我看过很多剧种,川剧的更有魅力。第二篇章将古诗词用戏歌演唱,融入民歌,让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感染力,更接地气。川剧要发展必须不断创新。第三篇章是古老戏曲和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王玉梅有扎实的功底,对多种唱法驾驭自如。我最喜欢《成都》。我期待王玉梅走上北京中国大剧院演出。”
四川音乐学院林戈尔,以音乐专家身份点评说:“20多年前,沈铁梅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现在又有王玉梅,我很欣喜,谁说川剧不时尚,不好听,不现代?有些演唱会只是交响乐伴奏,但昨晚的演出非常有交响味道,融合得非常好,从音乐上讲,肯定是川剧交响乐。这得益于诸位作曲家。从未见过哪个戏有这么多作曲家参与。从传承到发展到跨界,是非常成功的演出,尤其是最后川剧、美声、京剧跨界融合特别精彩。我觉得这台晚演奏水平达到了新高度。配器方面,可能铜管乐器偏多,还可以再空灵一点,控制一下管乐的声部。成都市川剧院搞了这么一台有艺术性学术性观赏性人民性庆典性展示性的晚会,祝贺演出成功!”
几位专家先后发言,让研讨会充满浓浓的艺术气氛。
著名音乐家、四川省音协主席敖昌群说:“听完王玉梅的川剧音乐会,思绪万千浮想联翩,真好听,梅花奖得主们真了不起!王玉梅功底很深厚,行腔婉转自主,作品结构把握到位,不光扮相,她的一举手投足的台风都和唱腔完美融合在一起。昨晚的成功首先得益于王玉梅的唱功,她艺术功底的全面展示,给了全体观众美的享受。有一点颠覆我对川剧的看法,不管从唱腔、唱段还是演员的艺术功底来讲,拿到全国去和其他大剧种相比,我们川剧依然处于强有力的地位。我不同意把川剧简单归为‘三大杂耍’——变脸、吐火、滚灯,我作为川人很不服气,川剧全本戏一千多个,哪里是这些杂耍呢?川剧唱腔优美唱段丰富,词牌曲牌丰富多样。这场音乐会节目的编排很有意思。第一部分完全传统戏,我最喜欢,经典唱段如果再进行精心打磨不断提高,将在川剧历史甚至戏曲历史中获得它应有的崇高地位。第二部分是创造性的发挥,很不错,最喜欢《念奴娇》,强烈的对比给我很深的印象。第三部分更具时代感,展示出川剧在现代的突破性创新成果。川剧的前世今生在这台演出中得到了展现。”
座谈会现场
他指出,随着时间流逝,能演出的川剧全本戏越来越少。川剧不仅要突破,更重要的是保护,要演要唱要在舞台上展现,这需要国家全力的支持。把现在的伟大的传统艺术好好保存下来,这才是中华民族文化真实的传承。“我不反对创新和探索、突破,但是原汁原味的东西要保护好。这台音乐会很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第一部分就是川剧的本源,从唱腔、演员演绎的角度都很好地表现出川剧的传统特色和艺术魅力。要尽可能把川剧全本戏好好保存,好好演出。我非常在意鼓师和指挥的配合,两个乐队水乳交融,体现出前辈的改革努力终于在今天结出硕果。一唱三叹的委婉动人直击人心,这就是川剧的魅力。作为川人,要为川剧音乐的传承做出贡献。昨晚的乐队表现总体令人满意,才知道是用两天时间就完成所有排练和合乐工作,这很了不起,体现了川交一年多来的巨大变化,乐团总体水平得到了大的提升。特别是肖超和王玉梅的配合,没有出现大的失误,王玉梅非常自如地发挥出她的艺术水平。充分肯定这场音乐会的成功,能为川剧音乐树立新的形象。”
他还谈到,“川剧、交响配合得特别好,有几个唱段,比如《钗头凤》的写法我很喜欢,既有交响性,又很好地配合了川剧的演出,是个融合得很好的范例。《成都》融合了流行元素,做得很好。《槐花几时开》有待推敲,如何更好地调动交响乐的手段。总的来讲,昨晚的音乐会是一个很好的川剧音乐的展示平台,如果去国家大剧院,也能赢得全国观众的好评。参与主创的老师有非常好的功底,非常值得敬佩。希望修改提升后以更灿烂的形象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专家们的精彩发言,让研讨会不断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沈铁梅以中国剧协副主席的身份作了精彩发言。她说:“非常成功!王玉梅的魅力充分展示。功力、实力、领悟力、魅力、组织力都很强大。前年,我第一次看玉梅的《思凡》,确实是好演员,她的声腔表现力非常到位,表演自如。玉梅是新时代很有演唱的川剧表演艺术家。20多年前,年,我的音乐会得到了川剧界专家们的关心和帮助,在四川成功举办,是川剧史上第一次个人音乐会,和这次不一样,只有最后一个《三祭江》用到了交响乐。我感慨,感动,血液中浸润着川剧,这次的三个篇章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体现了川剧的传承传统传扬传颂,让更多人能了解川剧声腔的魅力,了解青年艺术家王玉梅的川剧表现能力。在整个构架里,感受到川剧人不断前行不断探索的恒心、决心,始终不满足。王玉梅虽然得了梅花奖,但没有放弃事业,没有故步自封,继续超越自我,在实践中这样的先锋探索很容易失败,但她不畏惧,有坚韧的性格,为她点赞。‘暗香’就是川剧音乐的魅力,如果不把川剧声腔的艺术展现出,音乐会就不会成功,三个篇章始终不离川剧声腔魅力。玉梅声音很有穿透力,比较大气,对作品的掌握好,对音乐的处理能力很强,我看到了川剧艺术的后继有人,玉梅会通过她自己带动四川的川剧发展。”
不过,沈铁梅也对此次音乐会提出了一些建议,“个人认为第一篇章应该更多地展现川剧的传统,配器过于浓烈,忽略了川剧传统的‘徒歌’的表现形式。玉梅的节奏上也有一些需要调整,配器层次不明显,太重,玉梅过多用小嗓,很纤细,调太高,个人觉得还不够展示功力,应该像梅兰芳那样更加抑扬顿挫。《钗头凤》、《成都》都应该是很有意境的,两个时空,要营造时空感,在导演方面要增加意境、灯光、站位,帮助观众理解。希望玉梅能把这些作品在全国展示。我为玉梅点赞,为团队点赞,为成都市川剧院点赞。川剧是独具魅力的剧种,祝愿川剧走得更好!”
沈铁梅的精彩点评,引起了现场的热烈掌声。
座谈会现场
沈铁梅发言后,紧接着,杜梦甦、曹光平、王起久等专家先后发言。专家们赞扬王玉梅的川剧交响音乐会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探索,是试验,是展望,希望通过这台川剧交响音乐会,能给当代社会带来更大的影响。
最后,王玉梅深深感谢专家们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自己的研讨会,感谢沈铁梅老师以中国剧协副主席身份指点自已,感谢专家们给予的高度赞赏和指出不足。她表示,今后会更加努力,认真总结得失,为川剧艺术发展繁荣,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