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志音频川剧的前世今生第19集

《四川省志·川剧志》,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川剧五种声腔之一的弹戏。

弹戏,又称“川梆子”,是秦腔传入四川后衍变而成的一种声腔。因为主要以盖板子为主要演奏乐器,并以梆击节,又被称为“盖板子”。

秦腔传入四川的时间可以上溯到清代初期。康熙五十一年,绵竹县宰陆箕永就作有竹枝词称:“山村社戏赛神幢,铁板檀槽柘作梆,一派秦声浑不断,有时低去说吹腔”。乾隆年间,四川金堂名优魏长生对传入四川的山陕梆子进行了改造,变“西秦梆子”为“川梆子”,为川剧弹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随着四川与陕西商业交往的日益繁盛,陕西会馆遍布蜀中,秦腔的观演活动也越来越多。一些陕班与艺人相继来到四川演出并创办了新的班社。同治时期,陕人石青山与艺人查来喜在南充创建了庆泰班,演唱《折桂斧》《杀狗》《卖皮弦》等梆子戏,并艺传数代。受此影响以弹戏见长的“川北河”在南充、阆中一带逐渐形成。清末民初,川剧桂华科社和玉清科社相继聘用陕班庆泰班艺人来传授技艺,可见川陕之间的戏曲交流在当时已经非常深入了。民国28年,庆泰、玉清、桂华联合组成“三合班”演出于川西一带,进一步稳固了川梆子的地方化音乐形态。

川剧弹戏为板腔体音乐体制,属梆子腔系统。陕西秦腔有花音与哭音之分,与此相应,川剧弹戏也有甜平与苦平之别。甜平和苦平是由同一基调衍生出来的两类曲调,因此它们在调式、板别、结构,甚至同一板别唱腔中曲调的骨架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二者对音的强调各有重点,旋律的支点音也互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表现感情也各有所长。

甜平善于表现喜悦、欢快、热烈的情绪。如《金玩钗.桃花村》中姚晓春的“满树花开红似锦,桃红又是一年春”,《穆柯寨》中穆桂英的“莲花宝帐把令传,大小儿郎唱详端”等唱段就非常的欢快、热烈。由刚刚的唱段我们可以听出,甜平唱腔的音域非常宽阔,再配合演员表演时的舞蹈或动作,能够使表演更加节奏化,达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同甜平喜悦、欢快的情绪相反,苦平更善于表达悲苦的情绪。如《拷红》中红娘唱的“老夫人息怒暂且住手,且住手!听红娘把实情细述从头”这一唱段,就将丫鬟红娘凄苦无助的情绪体现的淋漓尽致。苦平唱腔有一唱三叹之妙,苦音与哭腔对于悲剧剧情的渲染表达十分贴切,观众很容易就能沉浸在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之中。

虽然说,四川弹戏源于秦腔,但秦腔在进入四川后,渐渐的与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到了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因此,在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弹戏无论从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如果大家对“川梆子”有兴趣,一定要走进川剧院,亲身感受一下川剧弹戏的魅力!

《四川省志·川剧志》带您感受川剧的魅力。

本节目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感谢“杜建华工作室”杜建华研究员特别指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指导:杜建华

监制:王祎

策划:凌飞

撰稿:杨睿

主持:葵葵

配图:方志四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