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古镇位于北半球副热带内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8℃。特征恰如几句俗谚:春早气温不稳定,夏长酷热多伏旱,秋凉绵绵阴雨天,冬暖少雪云雾多。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7℃,最低极限气温为零下3.8℃。7月至8月份气温最高,多在27℃-38℃之间,最高极限气温可达43.8℃。年降雨量为-毫升,雨季集中在夏秋,尤以夜雨为多。每年秋末至春初多雾,年均雾日为68天。日照很少,年均日照时.5小时,7月至8月份略高,月均日照时小时,其他月份在小时以下。三面环山,沟壑纵横,因此风速较小。但在夏季雷阵雨天气时,又一反常态,常常伴有大风,风速每秒可达10-27米。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洪涝、干旱等。一年中最怡人的季节是春天与秋天。一天中最美的时候是清晨与傍晚。避免夏季正午时去磁器口古镇游览,有火炉之称的重庆在夏季正午室外温度可高达40多度。明清时期转运物资的古渡码头。
位于嘉陵江边,形成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民国达到极盛。位于嘉陵江畔,传为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攻入重庆的宝地,有石缸对石鼓,黄金万万五,谁人能知晓,买下重庆府的民谣流传至今。河滩上留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年,中央大学曾在河滩旁发掘汉代崖墓群,墓壁上有永寿四年(即公元年),延熹五年(即公元年)的题记,并出土陶俑、陶器若干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是品茗欣赏民间艺术的地方。书场茶馆戏曲品种不少:有川剧坐唱(打围鼓)、四川清音、四川竹琴(扬琴)、荷叶清唱更普遍是说书茶馆。坐茶馆的人络绎不绝,座无虚席。在磁器口宝轮寺下面金碧桥边的画家村,一个雕塑十分惹人喜爱,它就是有名的少妇尿童,伴随它的是一个在磁器口流传了数百年的护龙水传奇故事。磁器口翰林院原为鲤鱼石学舍,清末在此办学授课,后来考中三个举人。所以,翰林院是当时读书人向往之地。房屋现还保存在中院,内庭有一座小拜月台,是当年主人举行家庭祭祀的地方。
馆内浓缩着磁器口古镇建筑的精髓,通过木、石、砖的建构,形成围合的空间与恬静的院落。史料记载,钟家大院是慈禧太后管家钟云婷所建,距今有年历史;该大院还具备中国北方四合院与南方四合院的特色。宝轮寺又名龙隐寺,建于唐初,大雄宝殿正梁上刻有尉迟恭建修字样。寺地范围较大,由大雄宝殿,至马鞍山,一直到童家桥,都是宝轮寺范围,到处都修建有神殿庙宇,气势恢弘。据说明朝建文帝曾在此隐居,现存寺内大雄宝殿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题。宝轮寺整座大殿构造雄浑,据称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堪称我国建筑艺术的一块瑰宝。
文昌宫是九宫十八庙的圣地。有这样一个说法:磁器口香火最旺的寺庙是宝轮寺,最热闹的道观就是文昌宫。钟家院建成于年左右,主人是在磁器口长大的钟云亭老先生。整个院子既有北方四合院韵味,又极具南方民居精致典雅的特色。院内展示的明清古床、花好月圆桌等古代文物,是清代民居的重要展示场所。宝善宫是磁器口九宫十八庙的著名道观,是善男信女祈福求愿之地。在民国期间改为嘉陵小学,丁肇中先生曾就读于此。现该院改建为陶瓷馆,系统展示陶瓷与磁器口文化发展的历史轮廓。吊脚楼:一江两溪三山四岸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吊脚楼景观,她与四合院民居反映北京人的大气和安稳,与石库门建筑反映上海人的精细和开放,显然很不相同。今天,吊脚楼不再是重庆人居住的处所。而磁器口吊脚楼,作为生态符号的建筑形式,供人们观赏回顾,透射着老祖先顽强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小重庆碑位于古镇丁字路口,系国民党主席林森游览磁器口,见其繁荣有感而题毛血旺系重庆特色小吃,乃磁器口名特三绝之一,是将毛肚、血片、鳝鱼、鸭血旺一起煮。民间有到磁器口不吃毛血旺,等于没到磁器口的说法,只有在磁器口才吃到地道的毛血旺。
每个名菜品都会有传奇,毛血旺当然是穷人家发明。说是70年前一个偶然机会,小摊贩张氏胖嫂,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觉得越煮越嫩,味道更鲜。因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又据说最早是船工们的最爱,因为没钱,吃不起肉,只好吃这种杂碎。由于毛血旺麻辣鲜香四味俱全,汤汁红亮、味浓独特,真的好吃,流行开来,成了社会各阶层脍炙人口的巴蜀名菜。古镇千张的制作非常讲究。都选上好的黄豆,再取深水井的水浸泡,在石磨上细磨成豆浆后,再用细白布滤出浆汁;然后滚水下锅,文火熬煮,不用胆水;浆汁烧老后用细麻布铺一层滤一层,榨上一天后,再一张一张的揭下来。千张由此而成。
软烩千张,将千张切为二分宽、寸长韭菜叶般的细丝,加上纯碱将千张丝烧开,捞在瓦罐内用清水浸泡去碱至发白备用。用化猪油炒,加肉汤烧开,加酱油、味精、加入肉丝下锅烩炒后,下韭黄炒转,再下5钱化油,起锅置于盘中,撒了花椒面,即成。这就是软烩千张。此菜入盘,一青二白;动筷,柔韧不碎;进嘴,细腻爽口,深受食客欢迎。软烩千张也成了磁器口的一块招牌,享誉重庆。磁器口古镇的千张,豆香萦绕舌尖,滋味绵长,犹如古镇的故事一般,诉说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