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非遗叫蓝田花船,现在能见到的机会不多

广点通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0906/95713.html

蓝田街道位于长江上游南岸,与泸州城仅一江之隔,素有“江阳南大门”之称。蓝田街道历来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交通、物流中心;是长江上游宜宾、古蔺、叙永等地商贸物资水上入海必经之道;也是重庆、湖北、湖南、上海等地水上川运的必经之途。

镇内多浅丘、平坝、河谷,光热水资源丰富,物产富庶。发达的经济、优厚的物质,必然孕育出繁荣的文艺,评书、川剧戏院、茶馆等文化休闲场所曾在这块土地上繁荣一时。

而花船舞蹈,作为长江流域农耕经济为基础的种文化形式,则是这片富底之乡绽开的一朵艳丽的奇葩,一团吉样的红云。

花船是汉族民间传统歌舞之一。据《太平广记》载,早在唐代民间舞蹈中就有此种形式,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当时称为“陆地行舟”、“旱龙船”。

花船在春节和其他喜庆活动中表演,盛行全国各地。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风土人情各异,致使花船在各地名称不一,内容和风格也有不同。

蓝街道花船舞蹈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长三角地区的“下江人”入川后遗留下来的活化石,在江阳区已有半个多世纪的传承发展史。它是长江流域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文化形式,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传统礼仪和民族习俗。

下江花船表现了水乡姑娘去相亲的场面。每只由4人合演,即艄翁,“坐船小姐”,“疯婆”和“癲汉”。由于深受当时流行于上海、苏、杭等地滑稽戏的影响,表演风格极其滑稽幽默,炫尽“噱头”,令人捧腹。

表演基本动作有:“荡摆步”、“迎浪步”、“十字荡步”、“波浪荡步”、“鲤鱼翻身”、“金锂用尾”及“矮步划浆”等。“荡”与“逗”是主要特点,表演者的一举一动始终呈现船的晃动感,体现喜悦情景。

“逗”则是通过“癫汉”与“疯婆”一颠一跛的挑逗诙谑和谐。花船集体表演时常用的队形有“跑圆场”、“穿花””绞花八字”、“三叠浪”、“四角穿花”、“二龙出水”、“龙摆尾”等。

表演时,前面由执水牌的和锣鼓班人马开道艄公在船前划桨领船,边唱边舞。他的表演要求风趣活泼、幽默滑稽、插科打诨、能说能唱、边唱边舞,突出喜剧特色为主。

他虚拟水上行船动作:如解缆、撑篙、划船、前行、后退、颠簸、过滩、搁浅、扛船、推船拉船、停止等。演唱的曲调可以固定,唱词简单、反复,但要求随机变化,俗称“见指打指”,增强了现场同观众、户主的交流性与互动性

如我们的船儿嘛唷咳哟,来拜年呀嘛嘿咳哟,多谢老板嘛唷儿哟。执水牌的和锣鼓班众人马“帮腔”:来拜年嘛呀呵咳……

“坐船小姐”在船内,由十七八岁青年男子装扮。“她”盆坐的双腿系假装而成,真腿则隐立船内步行,随着鼓乐节奏与艄翁前后移步默契对舞。“坐船小姐”的步伐有圆场步、横跨步、悠悠步、点水步、十字步、转船步等。动作要诀是:碎步摇则船,踏步点舟转弯,跨步快速行船,跪步收桨停船,说停即停,说行即行。

“疯婆”即媒婆,也系男扮女装。他与“癫汉”一逗一闹,调笑取乐,形体动作特别夸张,极尽幽默、夸张之能事。

蓝田街道下坝村渔民自发组织花船队,传承下江花船。在半个多世纪里,蓝田街道充分发挥勤劳和智慧,将下江花船发展为富有地方特色的蓝田花船,每逢重大喜庆节日便组织游街或到单位、院落表演,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节日和庆典节目。

传承期:解放前,解放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除了继续秉承下江花船滑稽、幽默、夸张的滑稽表演风格外,又发生了如下变革是角色服饰由对襟固定为传统戏曲人物打扮;二是变

一船独演为数船合演,增强了大街游行表演的可观性;三是演员从单一变为多样,从成人发展到成人或学生,从男演女发展为男演女、女演女等;

四是为花船添加了道具,如水牌、贝壳精等水族标志,增强了表演的情景性;五是表演内容更为精彩纷呈,以花船为龙头,增加了地方传统表演:饿老鸹、狮子灯、牛牛灯和花枪等;

六是根据地方群众的需要,将艄翁演唱的花船调改为四川车灯,唱词也结合时代特点更加丰富多彩,雅俗共赏。有反映男女爱情的,“姐是山上一树梅,郎是喜鹊天上飞,喜鹊落在梅树上,石磙砸来也相偎”;

有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你看这个小伙子模样是多阔气,手上戴手表,袖子高挽起,脚上的皮鞋檫得亮亮的,走上街他可真是咯吱咯吱的,再看他穿的啥,是上涤下也涤;

七是以川剧锣鼓渲场或静场,为之渲染气氛,使之更有起伏跌宕的气势。

花船舞蹈是综合表演。它融汇了传统川剧音乐、民间口头文学、手工技艺、民间原生态化妆艺术等诸多文化元素。花船舞蹈的每个人物动作都极富舞蹈韵味;演唱台词更是富有韵律和乐感;浓艳的服饰和夸张的化妆也值得细细品位。花船表演体现了蓝田街道人民的艺术审美观、工艺水平、即兴表演才能和创作才干。

花船舞蹈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群众性娱乐节目,其参与者众,受众面广,适用场合多。后来推而广之为春节之外的传统节日及喜事庆典演出,其诙谐、幽默、喜庆的表演风格为节日增添了祥和热闹的气氛,有助于增强社会团结和凝聚力,更好地激发起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热情,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花船舞蹈具有重要的民族学、民俗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以长江流域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文化形式,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传统礼仪和民族习俗。花船作为“下江人”入川后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有助于研究“下江人”溯流而上,与“上游”文明融合后,在生产、生活习俗和精神意识方面的变化,因而具有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随着电视、网络传媒的广布,以及迪厅、练歌房在城镇的密布,现代的消遣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尤其在当今传统节庆已不为节的社会氛围下,在无声、无色时代红极一时的花船表演受到了巨大的冷落。

花船的演唱和扎制技艺人没有固定的传承人,现仅剩王明启老人一位,他已年逾古稀,如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和抢救,将随着最后一位老艺人的终老而在蓝田镇绝然消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花船表演已在蓝田街道中断了十年。此项传统节目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不过据说年6月,蓝田街道办事处的花船项目成功申报了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蓝田花船”成功跻身于《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武汉等地沦陷,“下江人”溯江而上带到泸州市江阳区蓝田镇来的“舶来品”也有了传承人。

现在第一代传承人王明启,擅长在花船表演中扮演坐船媳妇,并扎制花船,推广和传授花船表演。第二代传承人黄昌祥、陈玄玉擅长在花船中扮演坐船媳妇,并组织排练。第三代传承人就是钟良素老师,她擅长在花船中扮演艄公、坐船小姐等角色和负责花船教学。

未来不知道会怎么样,有些东西终究需要市场的检验,虽然民俗文化不能用商业的眼光简单的判断,但是历史的长河里,消失了太多曾经的热闹,也不必沮丧,至少有文字和影像把它们记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