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经济圈观察丨巴蜀文化同根同源川剧粘

封面新闻记者喻言

“向天一声笑,走过这一场,莫道眼前黑茫茫,心中自有一片光……”随着川剧《李亚仙》表演的落幕,观众阵阵喝彩、掌声雷动。这是第五届川剧节上,著名川剧演员沈铁梅、孙勇波为观众带来的精彩演出之一。

川剧,川渝地区最主流的地方戏曲。川剧节作为川剧行当里的艺术盛会,已先后在四川省举办了四届。今年6月底,第五届川剧节首度落地重庆,这让重庆的川剧票友和爱好者们终于在自家门口,欣赏到《金子》《拷红》《问病逼宫》《天衣无缝》《杨汉秀》等经典的川剧剧目。

一位专程从江津来到重庆主城观看川剧的戏迷杨婆婆,看完剧目激动地对封面新闻记者说:“感觉非常好,很精彩。”杨婆婆朴素的话语,道出了重庆川剧迷们的心声。第五届川剧节上,5场精品川剧大幕戏进行了汇演,5场精品折子戏专场和4场川剧节特色演出专场集中展示,让戏迷们过足戏瘾。

川剧《草鞋县令》剧照。

巴蜀文化同根同源“振兴川剧”保卫战已经打响

“川剧节首次落地重庆,更好地诠释了川渝一家亲,证明巴蜀文化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参加川剧节的一位川剧工作者说,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建的推动,川剧节走出了四川,花落重庆。

据考证,川剧主要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传承。

近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随着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川剧的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川剧显得刻不容缓。

川剧《李亚仙》剧照。

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振兴川剧”保卫战由此打响。

“在此期间,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政策和文件,为川剧的发展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众多艺术工作者和学者,在川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系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川剧正在逐步走向振兴。”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颜芬作为西南大学非遗进校园项目的负责人,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表示。

同样有此感受的,还有川剧从业者们。川剧领军人物之一、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在接受采访时说,“川渝两地都是川剧的沃土,文化血脉血浓于水,承载着川渝人民的共同情感。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角度来看,两地川剧人同心同德、团结共荣,两地持续的文化艺术交流更是文化服务社会需求的表现,对于川剧本身来说,就是一个机遇。”

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陈智林。

问题与机遇并存“守正创新”是川剧发展的方向

“现在我们该如何深化和创新川剧的保护传承,强化川剧专业人才的培养,让川剧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正在探索的。”在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看来,保卫川剧不是目的,而是要把川剧乃至中国戏曲中的美感体现出来。

“川剧是非常艺术、非常诗化的,它的艺术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川剧的守正创新上,我认为首先是守正,其次才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沈铁梅表示。每个经典的剧目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一些发展,但发展是在保护传统、保护最有价值部分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意识,“忌脱胎换骨”。

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长、“三度梅花奖”获得者沈铁梅。

沈铁梅以川剧《李亚仙》的表演举例说,这是一部古装新戏,相较于以往版本,此次上演的《李亚仙》不仅对灯光和舞美进行了升级,整体表现手法上也更加细腻。“剧情古典却渗透着现代意识,服饰古典却不乏时尚元素。”沈铁梅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剧目虽有改良,但并未改变川剧唱腔,而是原汁原味地凸显出了川剧之美。

陈智林也认为用守正创新的方式,“让年轻人、新的受众了解川剧,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他说,“我们要振兴川剧,就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情怀的注入。但是最后,叶落归根,它还是会找回自己所需求的东西。”

“坚持守正笃实、推陈出新,深化川剧的传承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川剧传承发展的关键。”颜芬副教授表示,与时俱进,全方位、多层次地挖掘川剧与现代社会的链接点、契合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川剧层次更丰富、形式更现代,符合新时期观众的审美取向,也才能让川剧得到川渝地区年轻人的接受和喜爱,厚植起发展川剧的土壤。

第五届川剧节花落重庆。

同频共振川剧成共建巴蜀文旅走廊“先行官”

正是找到巴蜀文化同气连枝的纽带,川剧不仅仅是从业者、戏迷们的川剧,更肩负起文化引领的作用。

年6月29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召开之际,第五届川剧节也正式启动,引领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活动。川渝两省市将以重庆主城和成都为核心,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为川渝地区最重要的传统戏剧、文化载体,川剧是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将怎样发挥作用,为川渝两地带来怎样的文化联结呢?

第五届川剧节上,重庆市川剧院借东道主之利,携手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重庆市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等近20家川剧院团亮相,以文艺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集中展示出川剧艺术的发展成果。“可见,川剧作为川渝两地的传统文化名片,正在以崭新姿态融入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承担起以文促旅、文旅融合发展的责任。”颜芬副教授欣喜地表示。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四川和重庆都是孕育川剧的土壤,川剧本就是我们共同的文化符号和表达语汇。”陈智林表示,川渝地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沈铁梅亦认为,“川渝两地川剧的交流,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非常重要。它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文化流动起来,让中国故事生动起来。”

可以想见,守正的川剧,展现的是同根同源的巴蜀文化;创新的川剧,又“粘合”着双城文脉,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文化领域的发展,亮出最美的唱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