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曲剧又称曲艺剧,是重庆市新兴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曲艺四川清音和四川扬琴发展形成的新剧种,流行于重庆以及除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藏族自治州以外的四川大部分地区。历史沿革年左右,泸州、内江、南充等地的一些曲艺工作者,将一些曲艺曲目按角色(生旦净末丑)进行化装表演,搬上戏曲舞台,借鉴戏曲演出形式进行表演。此后,这一形式逐渐在川中各地流传。如四川清音曲目改编的称为“清音戏”,据四川扬琴曲目改编的称为“扬琴戏”等。另有采用花鼓唱腔的,称“花鼓戏”。年,第一个创作剧目《新陪嫁》发表时,采用“曲剧”这一称谓,各地遂统一定剧种名为“曲剧”。后为区别于北京等地的曲剧而称“四川曲剧”。50年代初,南充地区曲剧团成立,采用四川清音、扬琴、车灯和川剧灯调等曲调组合、加工而成为基本曲调。重庆地区曲艺界亦于50年代初开始排演小型曲剧。50年代末,四川各个县市纷纷建立专业曲剧团,这些剧团活跃于城镇和农村,先后上演了一大批古代和现代题材的大型剧目。年,南充市曲剧团排演了据曹禺同名话剧《王昭君》改编的四川曲剧,在编、导、演以及唱腔、服装、舞台美术等方面均有所探索和创新,影响较大。年,该团据鲁迅同名小说《阿Q正传》改编的四川曲剧,又获得成功,使这一剧种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如今,四川曲剧有二十多个剧团(队),除在本省演出外,活动范围已扩展到湖北、贵州、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与此同时,重庆地区的四川曲剧,在丰富演出剧目、提高演唱技艺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艺术特点音乐唱腔四川曲剧唱腔包括四川清音和扬琴两部分。初期除扬琴曲调已具板腔体的某些特征外,大量唱腔均源于清音的曲牌联套体,歌唱性较强。清音有八大调,另有一百余支小调,长于抒情,兼能叙事。扬琴有大调与月调之分,以质朴豪放、韵味醇厚为特色。经多年演出实践,从所表现的内容和戏剧形式的需要出发,对一部分基本曲调进行改革,打破原曲牌的唱腔结构,创造了犯腔、散板、清板、紧打慢唱等板式,使之适合戏曲音乐的要求,从而初步形成唱腔体系。伴奏乐器在四川清音(以琵琶、二胡为主)和四川扬琴(以扬琴、京胡为主)伴奏乐器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管弦乐器以高胡、扬琴、琵琶为主,辅以笛、笙、唢呐、二胡、中胡、三弦等。打击乐由司鼓指挥,锣鼓牌子有二十多个;打击乐器有鼓、板、梆子、低音锣(或苏锣)等。四川曲剧在表演形式上受川剧艺术影响较深,同时吸收了京剧、越剧的表演技巧,但较少受戏曲传统程式的限制,在化装、服装、舞台美术等方面以及舞蹈、台步等,与歌剧、话剧比较相近。(图片来源于网络)责编:李晓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