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戏剧登场,这一次年轻人买账吗

冬日,邛海边的泸山,半山腰的露天剧场,一群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歌者,演绎原生歌集《赶集》。《赶集》讲的是大山深处人们的生活故事,演出地就是故事的发生地。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开启全国巡演。观众将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的视角,进入青绿山水画的宋代美学。

第三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主打“国潮”,原创国风剧《蜀中唐门》融合京剧、川剧、话剧、动漫等诸多元素,民族歌剧《彝红》《听见索玛》是大凉山本土文化的表达。

“国潮”如果拆开来看,是“国”与“潮”。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戏剧如何驾驭?“国潮”正起,看戏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国潮”戏剧是否与他们一拍即合?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很适合描述《赶集》的观众。他们席地而坐,能听懂彝语歌词的人并不多,但语言并不重要。不仅中国观众,连来自捷克、波兰、巴基斯坦的外国观众,都看懂了歌声中的生命力量。

《赶集》在创作过程中,团队走遍17个县(市),采撷凉山彝族的原生歌曲。导演邱瑞说:“我们通过和声和用现代编排手法,在对原有素材尽可能不做改变的前提下进行改编,既能保证原有音乐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时也让民族音乐‘时尚’起来,让年轻人更能接受,让这些不为人知的音乐能为更多人聆听和感知。”

作为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发起人之一,濮存昕说,国潮并不等同于中国传统题材。“北京人艺从上世纪50年代建院伊始,就提出要为中国话剧民族化寻找方向。话剧是舶来品,但我们不能老演舶来品,要有自己的东西。”

什么是民族化?濮存昕认为,就是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人的情感、中国的精神,“我到欧洲演出,演的是外国戏剧,台下观众也是外国人。但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演员的解读,我们表现出的是中国人的审美,这也是一种国潮”。

QFunTheatre儿童实验剧团的多媒体戏剧《镜花缘》,改编自清代作家李汝珍的同名长篇小说。在面具与偶建构的想象的世界中,小演员们以主人公唐小山的视角,带着观众邂逅一个又一个奇异的国家:黑齿国,小人国,双面国……

剧团一直致力于从“老故事”中演绎出新戏剧。此前出品的多媒体戏剧《钟馗》,曾在年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完成首秀。在剧团创始人之一王楠看来,这些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同样适合表达切合当下的主题,“《镜花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