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蜀地文艺丨著名编剧包德宾古稀之

白癜风是什么因起 http://m.39.net/news/a_5733240.html
03:27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像吴枫

因为即将搬家,包德宾家中客厅堆放了满满两大包书,各种工具书、杂志。这些书陪伴他几十年,一本都舍不得丢。其中,一本年出版的《包德宾作品精选》,他保存的尤为细致。打开翻阅,里面收录了53篇剧本,是包德宾从事创作46年来的经典篇目。除了耳熟能详的作品,还有《小黑蚂蚁旅行记》《爱的‘含蓄美’》、中江表妹系列、《红楼笑梦》系列谐剧,以及小品、相声、唱词、曲剧等。

书中序言评价包德宾的谐剧创作“在新时期的四川曲艺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让谐剧这个简洁、小巧的曲种,有了承当改革、包容百态的社会重量。”他的其他曲艺作品“无论长短,力求避开驾轻就熟的习惯性路子,进行了多方面尝试,让作品与时代的变革、观众的口味贴得更紧,让作家的审美趣味和社会的审美趣味能够形成更高的和谐。”

“这几年,我的谐剧作品少了,只有《非诚勿扰》《隐婚妈咪》《鬼城保安》几个作品,能发表出来都很不容易,更别说搬上舞台了。”包德宾不满足“突破不大”,他力求在创作上再有创新。所以在退休之后,他开始学写川剧。“每天看川戏,每天看,既看专业剧团的,也看民营剧团的,看了大量川戏。”

剧本创作有一脉相通之处,看了大量川剧之后,包德宾掌握了一定的创作方法。年,他开始着手自己的第一部川剧作品《传说陈麻婆》,讲述川菜麻婆豆腐创始人陈麻婆的爱情故事和创业人生,“为普通小女人树碑立传”。为了写好陈麻婆的戏,包德宾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收集关于陈麻婆的资料。

剧本完成之后,包德宾又经过多次投稿,并于年参加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全国征稿,“我得了二等奖第一名,一等奖空缺。”年,《传说陈麻婆》就被搬上了川剧舞台。充满活力的表演,跌宕起伏的剧情,独具创意的舞美,令戏迷们看得大呼过瘾。

更值得一提的是,包德宾在创作中还融合了不少新元素,如剧中人物说出的“money”“装修”等词汇,令人捧腹,也让该剧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传说陈麻婆》之后,包德宾又创作了《金缕鞋》和《玉石调羹》,“都是围绕女性讲的故事,之后也将搬上舞台,算是我的戏曲女性三部曲,寄托了我对戏曲的学习、继承、创造和展望。”

包德宾总结,写作最重要的是“感悟”,有感有悟,“即兴奇想”。“搞喜剧,技术性手段很多,咋个造包袱,我自己总结的就有20多个,这是共性的东西。个性的东西就需要‘奇想’,你的想象力、你的人物形象、对艺术的构思都在这里。就是‘有招’,用你的‘怪招’、‘奇招’表达出来。”

包德宾创作过程中,总是要寻找的古今中外的“交汇点”。“完全照搬西方的、照搬古代的、写实的,都不行,你要怎么把生活艺术化,就需要苦苦寻找这些交汇点,来服务余个人的创作。”包德宾的创作就是站在了时代的交汇点上,“既继承传统,又面向古今中外。在思潮不断的年代,既要作为专业作者,又要做最通俗最大众的文艺形式,雅俗共赏。”

除了笔耕不辍,包德宾还经常受邀讲课,为四川曲艺创作培养新人。他自己也有两个弟子,徐崧和秦渊。包德宾对两位弟子们喜爱有加,经常为他们的创作出谋划策,“徐崧曾获得第三届巴蜀笑星,秦渊创作的四川清音《莲花开》、四川扬琴《守望》分别斩获第九、十届“牡丹奖”文学奖和节目奖。”

相比过去曲艺的兴旺,现在从事曲艺表演、创作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已越来越少,观众也越来越少。包德宾也忧心曲艺未来,“曲艺主要是为大众服务的通俗化的艺术,如果观众少了,说明我们为大众服务的不好,特别是作者有责任。当今曲艺工作者创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满足不了演出的需求。量少了,质也少了。”他呼吁加强对青年创作者的扶持,扩大曲艺作者群体,动员各行业的青年知识分子都来参加曲艺创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0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