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对一本书的评价,在于我们在

我一直在好奇,是谁在用脚步丈量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他们一点一点的记录,一分一毫地测量,确定海拔,分清植被,丈量土地。有的人,一生都走不出自己生活的土地,有的人,用一生的时间,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初中和高中时候学地理,教材一本,辅导书一册,从小到大旅游的足迹就是从乡村走到小城。地理书上介绍,字都看得懂,但是有些概念怎么都理解不了。说是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的,但是高的到底有多高,低的到底有多低,又难以想象。介绍长江黄河的起源也是把起源的几条大江死记硬背好应付考试。当然,那是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刚刚普及没几年,还没有现在唾手可得的山川美景的图片视频。

看到《这里是中国》封面,心里就是一阵感叹。一个精良的起鼓工艺,就把祖国地势、地貌直观地展现出来。高的是山川,矮的是平原,绿的是森林草原,黄的是沙漠盆地。摸着封面,又有些感慨,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有人把书做得这么细致入微,这么直观明了,省去了多少自己琢磨的时间。

封面浮雕工艺

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了精细化制作,有了更多细分市场,不是吗?不过,好的书,总是要感谢背后能够对读者深切体察的制作者。

倘若在二十年前,我也能遇到这样一本书,也许就能在地理上再省下一点时间,当然,也许对于地理,会有更多热爱而不是恐惧。

本书的作者,星球研究所所长为自己的开篇序起名为“可以实现的理想”,这是一个内敛中有些傲娇的篇名。能看出来,星球研究所是个怀揣梦想的团队,但是他们接受的挑战不小。一是,像文章中所说,中国太大了,从哪儿说起呢?怎么说才能让祖国各地的读者都满意,毕竟,谁不想翻开书就找到自己美丽的家乡?但是这样容易把书做成地图集。再者就是,怎么说,能让大众明白他们内心中对祖国的挚爱。科普的路并不好走,尤其在文化富饶的时候,更难。

但是星球研究所有一个很好的开场白,那就是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的研究成果。开篇的《中国从哪里来》写得大气磅礴,不失为是个壮丽的开局:一切皆有开始,但是又有几个人会去思考,我们的国家辽阔的疆域是怎么开始的呢?这就像另一篇序言说的那样“很多人是通过这篇文章知道了青藏高原对中国的意义。”我们习惯于从历史回看,但从地理的视角探索中国,虽然耗费心血但更加让人耳目一新。

一、书中这些重量级的“嘉宾”能够带我们了解祖国的概貌

是的,打开目录,我被它的风格吸引了。目录被别出心裁地做成了三级阶梯的样子。一个耳熟能详的知识换装出现的时候,让人眼前一亮。

你见过这样的三级阶梯吗

像大多数人一样,下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的家乡。我想这是一种对家乡本能的热爱,尽管很多时候都找不到。

但是在我们国家三级阶梯的面积上,出场的也都是重量级的“嘉宾”。一级阶梯里的可可西里、阿里、横断山、九寨沟、四姑娘山;二级阶梯里的伊犁、罗布泊、甘肃、西安、成都、梵净山;三级阶梯里的河南、浙江、福建、青岛、江南。

对于常常旅游的人来说,书中提到的这些场景,基本可以算得上是回忆录。不过,就算如此,每个人的眼睛都是一台摄像机,捕捉的角度和像素自然不同。

我们会发现,本书的编排者和文字作者,带给我们的,通常是一个上帝视角,当然你可以说是全局视角。无人机的发明让我们自上而下看到了生活的这个世界。视角一变,世界就变:

你可能以前并不知道黄河蜿蜒一共拐了五个弯儿;也不知道阿里的札打土林全景的照片如此绵延不绝;也第一次看到了已经不复存在的九寨沟诺日朗瀑布,编者们将它美丽的身姿留在了书里,如果不是本书,有人可能一生无缘得见:不同的角度的山的姿态,壮丽的、巍峨的、高耸的、神圣的,云海雪山的出现,着实让人惊艳。

藏南云海雪山摄影李珩

用语言来描绘景色永远都不如一张图片来得痛快。这些照片后面每一个摄影师的名字都值得被记住。他们用镜头留下了属于全人类的地球记忆。像这样见之惊叹的图片,在书中有幅。

照片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激发我们有一种走出家门,去看看这美丽的祖国江山的冲动。这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引导。可能照片拍得很美,但现实了了;也可能那个地方比照片更美,意外收获。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值得去尝试。

对于没有宏观概念的我,每篇开篇的手绘地图,真的是能帮助我做一做地图的“拼图工作”。让每一个“同学”都坐到它该坐的位置上。难得地,边学习边对号入座了,也轻松地做到了系统思维。像这样帮助读者理解的手绘地图,书中有53幅。

如果我在二十年前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它也许真能改变我的地理观。对地理学科产生更多的热爱和求知的渴望。

二、想要读懂这本书,你需要多一点的知识储备

这是二十年后的我给出的建议。仔细地读了开篇和后面人文部分,叙述角度独特,语言干净利落。相对于历史的科普文来说,地理的科普文章,想要写得像《半小时漫画历史》那样活泼俏皮,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对于历史叙述,即便事件不一样,但是人的情感在很多时候都是相似,作为通俗读物只要将感情代入,读者大多能够理解。地理知识不可以,有人说,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严谨不逊于数理化,轻松诙谐难,抽象的数字更是枯燥。但是又真不能写成地理教材,毕竟这是科普读物,目的就是想让更多人来了解。

能够看出来,作者已经在用最大的努力,用通俗的语言把特别“干货”的知识分享给读者。但是文字也会给人这样的感觉:想说很多,但是都没说透。有的是给图片的解释,如果文图相映,那便相得益彰,文字不对应图片的地方,很难融入读者的知识体系,所以建议读者再找相关读物进行“主题阅读”。找到详细介绍文中被一笔带过的内容,这样读书,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要交付给我们的知识,当然,你也就有了自己的判断。

本书中的文字,能看出来作者是带着对祖国山川的情感来写的,非罗列非陈述事实的语言也是文采斐然,非常深情。比如:

对成都的描绘:烟火人间三千年。“千千万万个市井小民中的多数人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却共同推动了成都的全新繁荣。川菜、川剧、茶馆、麻将、商业街、环城道路、新式教育,让成都充满了包容万千的人间烟火。”

成都茶馆摄影朱建国

在写九寨沟的地震时,作者说了这样一句话:一切磨难皆是修炼,一切毁灭皆是创造。读来意味深长。

这也是我们在融入了成长经历之后,对于地理读物更深的理解。

三、重新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是为了更加热爱它

图书文案中有这样一句话:重新发现中国之美。重新一词,带有推翻原有观念的意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祖国的面貌。我们断不可局促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即便脚步无法走出身边的小城,内心也要有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我们被好奇心牵引着,在信息的洪流中甄别、欣赏和吸收着关于祖国万疆的风土人情,一边打碎,一边重铸,一面追寻,一边思考。并由此,培养起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大地的眷恋。

读者们可能会永远记得对于本书的初见惊艳。不忘初心,其实也可以将这个初见时的惊喜和激动以及喜欢定义为初心。之后的所有思考和反馈,都是初心的表现和延续。

曾试图将生活的烦恼在这山川湖海大自然中遗忘,我们只有靠近了高山,才能觉察自己的渺小,无论有多大的勇气,花多大的力气去攀登高峰,我们始终要承认,我们不是人定胜天的万物主宰,而是行走在山间的,和鸟儿,羊儿,草儿一样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我们爬上了高峰,也只能证明一件事:是大自然用它的怀抱接纳了我们。

西湖“曲院风荷”摄影肖奕叁喀拉峻“人体草原”摄影都文明

有人还会问,媒体这么发达,光影不好看吗?何必来读书?读书,让我们逃离的是一种“快餐”学习。快餐学习一个特别明显的缺点就是:没有时间来思考。以为学过了,回头全忘了。而读书,真的能让人在脑海里激荡思索,让我们脑海里的知识建立起来联系,融会贯通。知识的通路一旦打开,一通百通。

有时候会给孩子买一些动画片的周边图书。其实我们发现图书在孩子眼前停留的时间更长,他们能够发现的细节更多,观察也更仔细,对于画面的记忆更深刻。而且,图书能够带给孩子一些回忆和对照,能够让他们得到“知识反刍”,验证和与内心经验相结合的乐趣。当然,我更愿意让读书成为引导孩子发掘知识宝库的秘密武器。

浙江鼎湖峰摄影马玉晗塔克拉玛干沙漠摄影赵来清

我们回到本文的标题:对一本书的评价,在于我们在哪个年纪遇到它。到底谁会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遇到它,真的是各有各的缘分。年少的时候遇见,是引导我们去见识从未见过的大千世界,中年时候遇见,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旅途。开卷有益,只要遇见,就是幸运。希望会有更多孩子在好奇心最充足的时候遇到这本《这里是中国》,通过里面一张张图片,让还不曾走出家门的他们,知道祖国大观,并且在心里种下一颗热爱祖国山河的种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