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振兴川剧,让川剧火出圈

川剧,又称“川戏”,延绵约三百余年,是戏曲文化与巴蜀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庚续巴蜀文化DNA的本土艺术形态,川剧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进入新时代,随着媒介的大众化与大众娱乐休闲方式的多元化,曾经“雅俗共赏”的川剧则变得越来越“小众”,川剧发展面临着“小众化”的困境,急需顺应时代之变、大众之需,探索活化传承、创新发展的路径,促进川剧大众化,助力川剧“火”出圈。

纵观川剧历史发展,自年,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局党组《关于振兴川剧的请示报告》,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提出“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八字方针后,今年正是“振兴川剧”四十周年纪念,而恰逢在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川剧《草鞋县令》《江姐》又双双斩获文华大奖,让川剧届为之一振,借此机会,川剧更应趁势而上,实现繁荣发展,展示川剧艺术的风采,展示巴蜀文化的风采。

一、川剧的艺术魅力

川剧在长期的舞台实践过程之中,全面继承了中华戏曲的传统,也承袭了戏曲艺术共同具有的审美特征。“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川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角色行当、功法程式、特色绝活来体现的,三者不可分割、相依相存、共同发展。客观的说,角色行当是川剧艺术的规范与类别,功法程式是川剧艺术的技术与体系,特色绝活是川剧艺术的绝招与技巧。

从川剧的功法来说,川剧功法“五功五法”,“唱、念、做、打、舞”五功联合,“手、眼、身、法、步”五法并用。具体而言,“五功五法”可分为基础功法和专用功法两类,基础功法体现为唱功、讲功、基功、武功、手法、眼法、台步、身段等,专用功法体现为翎子功、水袖功、褶子功、扇子功、矮子功、帽翅功、髯口功、水发功、踩跷功等。

从川剧的声腔特色来说,川剧是“多声腔”剧种,涵盖了“高腔”“昆腔”“胡琴”“弹戏”“四川灯调”,是“五腔”的联合,集合了昆腔的唱、川剧的表演、胡琴的丰富曲式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而又相对稳定的唱腔风格和音乐语言;

从川剧的角色行当来说,川剧的舞台角色是小生、旦角、须生、花脸、丑角五个行当,而每个行当又有若干的人物类型,每个行当都有系统的功法,每个人物类型也有专有的技术规范,不同行当在功法程式的训练和运用上各有特点,自成体系,呈现出了川剧独有的表演特色;

从川剧的艺术特色来说,川剧是对巴蜀民间艺术的大联合,川剧中杂技、木偶、皮影、年画等等巴蜀民间文化的元素比比皆是,但是这些联合并不是简单的生硬的拼凑,是广采博纳的传承,从而逐步形成川剧独特的艺术体系。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戏曲的地方化特色;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巴蜀民间艺术的戏曲化,二者有机的结合,形成了川剧艺术的独有功底。在新时代,川剧如果想继续保持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更应该在表演艺术上以联合入手,继续扎实自身功底,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振兴川剧的新路径

近年来,不同艺术形式、艺术手段的跨界融合戏曲作品,成为了学界、业界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