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川剧 >> 川剧推荐 >> 非遗国粹的没落

非遗国粹的没落

14:31

川剧

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

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的名称,始见于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这虽然只有八十多年,早在明代即有戏班在省内各地演出。川剧史家、艺术家们谈到川剧的源流沿革,还有追溯到晚唐“杂剧”、南宋“川杂剧”的,甚至有川剧高腔尚早于江西“弋阳腔”、清代蜀伶魏长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秦腔”种种不同的说法。足见川剧的历史,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定论而尚待继续研究探讨的学术问题。

南部川剧团在十几年前还是一票难求之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精神文化粮食也在逐渐的丰富和增多。从书籍报纸到电视、电影,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中各种电子视频、文字产品,让原本举步维艰的川剧更是岌岌可危。

老一辈的艺人演员说起当年川剧团的辉煌,说起赶集下村的热闹更是......

以前,基本每个村社集市旁边都有一个高高大大的戏台,一旦开演人们从十里八乡搬着自己家的座椅板凳,台子下围得满满当当。

岁月如梭,老一辈的人才在逐渐退去,新一代的人面对现实等诸多原因放弃了从师川剧。老人退休的退休,老去的老去,新接班人也稀疏凋零。最主要的是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让人静不下心来好好的坐在那个地方泡上一壶老茶好好的听上几场戏。

年,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川剧时,发现它已被赫然列入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将消失。于是,一场“振兴川剧”的保卫战再次打响。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就开始喊出了振兴川剧的口号。当一样东西需要振兴的时候,说明它已经不景气了。尽管四川各地川剧院以《金子》等多个国家精品剧、优秀保留剧目让业界惊羡,但依旧难逃人才断层、新剧创作乏力、名角稀缺等“疑难杂症”。

在低收入造成川剧人才流失的同时,也让引进人才举步维艰。川剧舞台急缺演员,“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无法凑齐,名角更是少之又少。因为没有年轻演员顶班,许多老演员无法退休,人才断层现状令人堪忧。

以地方戏曲为例。上世纪50年代,我国共有个传统戏曲剧种,已经消亡了多种。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有的甚至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即使是仍然勉强留存的,大多数面临着后继无人、资金短缺、没有剧场、表演技巧消失等困难。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与展示基地,向10家院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便于川剧的传承保护工作在全川范围内更加全面的开展。启动“川剧河道艺术抢救保护”项目等。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与各川剧院团合作,举办各种展演。举办了“《绣襦记》及折子戏抢救展演”“川剧传统折子戏展演”“‘资阳河川剧艺术’代表剧目抢救展演”,承办“川剧界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川剧名家名段品牌展演”“川昆抢救继承展演”等川剧展演活动,对川剧进行活态的保护。

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四川省艺术研究院、重庆市川剧院获得“川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最后也期待我们南部县川剧团能一代代的传承下去,能给本地市民带来更多的人间烟火和精神食粮。

南部川剧团的演员职工们也期望大家能走进戏院给与他们支持和掌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