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鼓老成都人的戏剧卡拉OK曾颖

北京白癜风医院最好的是哪家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0314/4786591.html

成都老民俗

围鼓:老成都人的戏剧卡拉OK

曾颖图文

老成都的专业戏园子不多,大多数都是由茶园兼着,所谓“茶园即戏院”。清朝中叶川剧兴起的时候,演出多在岁时节日、酬神庙会或庆典等,并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而是流动于各省会馆戏台和庙宇庙台(俗称万年台子)或家院晒坝等处演出。至光绪年间,华阳人吴碧澄在会府北街(今忠烈祠北街)仿照江南园林建筑修建可园,在可园的西边草地增建了一座可容八百人的小型戏园,取名咏霓茶社,那是成都最早的现代意义的戏园,但名义,还是茶馆。之后,陆陆续续出现了华兴正街悦来茶园,三圣街锦江茶园、梓潼桥街大观茶园、总府街群仙茶园等数十家戏剧茶园,汇集了众多的优秀演员,创造出了大量的经典戏目。竹枝词“梨园全部隶茶园,戏目天天列市垣。买座价钱分几等,女宾到处最销魂”,写的就是当时的场景。

及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大街小巷成规模的茶馆余家,其中许多都与川剧有关联。规模大一点的,有戏台行头,角色齐全。规模中等的,就摆摆围鼓凑凑热闹。围鼓,又称打镏子、打排鼓,形式是十多个人围坐在茶馆里、有的打鼓、有的敲锣、有的吹笛、有的拉琴,演唱着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唱的是川剧,但只唱不表演,所以又叫“唱玩友”或“川剧座唱”,是听觉意义上的川剧,参与者多为坊间的文艺积极分子,业余爱好川剧,没事就围坐在一起,吼两嗓子过把干瘾。有点像现在的卡拉OK,哪个都有机会唱上几句。我的一位老邻居,就会喊一句“来将通名”,四个字,喊了二十多年,乐此不疲。有人猜测,四川言子中“十处打锣,九处有你”,说的就是跟唱围鼓有关的事情。

茶馆打围鼓时,在堂口挂上纱灯或牌子,上书玩友会名,茶馆内摆一张桌子,有的还拴上红色桌围,打鼓的、拉琴的、清唱的,便围着桌子而坐。旧时的玩友会要请袍哥大爷或地方上有名望的人担任会长,还有专人管理内外事务。打围鼓唱什么戏,有的事先定好,挂牌预告,有的则临时商定。如果是被人邀请去唱戏,则要迎合主人,如喜事唱“天官赐福”等喜剧,丧事则唱二十四孝的剧目等。

旧社会,因为条件和选择面有限,喜爱这一文艺活动的人上自士绅官僚、文人雅士、下至车夫力行、文盲商贾,各界都有。书本和影视剧里,都记录过很多与此相关的趣事。早年有一部电视剧,讲的是军阀范哈儿有一天抓到一群土匪,下令枪毙,匪首临刑前扯开嗓子吼了一句断头戏“恨只恨自家太糊涂,枉却了一颗好头颅”,引得喜爱唱戏的范哈儿一阵赞叹,不仅放了他们兄弟伙,还让他当了连长,每日无事,还陪司令一起唱围鼓,凡捧场喝彩的,一律发大洋奖赏。还有回忆文章讲,郭沫若年轻时,也喜欢唱围鼓,旦角唱得可以乱真。

我生得晚,没有看到满城到处唱围鼓的盛况。但茶馆里唱样板戏围鼓的场景,还是亲眼看到过的。特别令人难忘记的,是有一回,一群人唱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改编的川戏,一个女声用高腔拖着长声唱“符拉基米尔伊里奇”,那腔调,那作派,余音绕梁,今犹在耳……

再后来,有了唱机,电视,录音机,武功片,言情剧。听围鼓和唱围鼓的越来越少了,开设围鼓业务的茶馆,也越来越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作为一种存在于成都民间生活中近百年的娱乐形式,我觉得它还是有值得保存和记忆的价值。于是凭记忆,画了这张小图,以此怀念过往岁月中那些值得铭记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5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