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系列文章之二前世今生话始建

北京青春痘医院地图 http://m.39.net/news/a_9084445.html

始建与别的乡不同,它是一个古镇,古镇有很多,但曾经为县府所在地的古镇不多,而始建是一个有着人文温度和历史厚度的千年古镇。

它的前世是一个县邑,据仁寿县的县志记载,始建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始建镇建于汉朝以前,隶属武阳县。隋朝开皇十一年(公园年)改为始建县,辖5个乡,比隋朝开皇十八年改普宁县为仁寿县早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年)废陵州为隆山郡,辖仁寿、始建、贵平,井研、隆山五县。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年),撤隆山郡复置陵州,仍辖五县。唐天宝元年(公元年)改陵州为仁寿、始建、贵平、井研、籍县五县。五代前、后蜀仍置陵州,仍辖仁寿、始建、贵平、井研、籍县五县。北宋咸平四年(公元年),废始建县为镇,并入井研县,至此,始建建县共年。

始建县城旧址拥斯茫水而建(今汪洋场和松峰场),唐圣历二年(公元年)移到今灵芝山,街道围绕灵芝山脚修建,形成椭圆形,似甑子(外部像木桶,但底部为竹篾编成的向内、向上拱的圆锥。

甑子,有说是蒸米饭等的用具,略像木桶,有屉子而无底。百度解释:外部略像木桶,但底部为竹篾编成的向内、向上略拱的圆锥,因此有许多小孔,放于鬲、或锅上蒸食物,而且“蒸出的米饭松软适宜,口感甚佳”。)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农村人对这个东西很熟悉,几乎家家户户都用其蒸饭。所以后人也将始建称为甑子场,社会上也曾流传“一富二汪三甑子”的说法。即在仁寿县,集镇文化以繁荣排序,第一数富家,第二是汪洋,第三就是始建了。

解放后在始建街上袍哥建的藏书楼(后作为图书馆)里也挖出刻有“甑子场”的石头。据说抗日战争期间,有24军路过始建镇时,家家户户就用甑子做饭在街上摆成一排,请所有的士兵吃甑子饭,甑子场也由此远近闻名。

一这个距离县城26公里的乡镇,历史上曾有着怎样的繁华呢?在去始建镇的路上,我的脑海浮现出多年前,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突兀横出的飞檐,高高飘扬“盐”字的商铺的吊脚楼,川流不息的行人,一张张恬淡惬意的笑脸,远处隐隐传来商贩颇具穿透力的吆喝声,偶尔还有一声马嘶长鸣。街上三面是墙,方形砖木结构的戏台下,人们踏着田间小道,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古戏台前,听几回锣鼓二胡声音,看几个花旦小丑面容,台上,笑一回,哭一回;台下,几声赞许几声叹息声。而酒客们畅饮流连的猜酒划拳声被塞在了一个酒坛里或者一个箱子里,或孤饮,或聚会。

而真正撑着伞走在始建镇的老街上,脑里却冒出:“白墙灰瓦雨如烟,古意石桥月半弯。碧柳丝丝垂旧事,为谁摇落为谁眠?”

一千多年前,这里因为交通便利,如今的凤陵乡、宝飞镇、汪洋镇等曾经都要途径此地,来此赶集、做买卖,所以这里能聚四方人气,故形成了7条街道、一寺、两宫、四庙、十二殿、崖摩造像群,以及热闹非凡的“地龙会”、“漫天过海”、川剧评书、天鹅飞灯、龙狮会和来往买卖等,“庙宇多”、“风俗浓”和“商贸兴”成为始建镇最大的特点。

那个时候,古始建街道布局成了不规则钉子型,以驿马古道为主柱,沿古道形成了长达5华里的一般不超过三层高矮不一的木质、石质建筑群,街面上铺满了马蹄印规则整齐的青石板,两旁是悬挂着各色招牌的高高吊脚楼,整条街的48家旅店都是人满为患。街上到处是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两旁是喧嚣的猜酒划拳、打牌掷色、吆喝叫卖、评书川剧,十二殿的香火彻夜不眠,人山人海;街边的花生馆子,花生壳铺了一地。进出场周边立有牌坊(又名十二闸子门),每晚10点后就关门不能进街了,早上六点打更开门。听叶老师说还有一座单牌坊立于一户人家里,我们兴致勃勃赶去,却得知在不久前已被拆,如今只剩下几块基石隐隐约约窥见当年的气势。

问起始建镇曾经的那番热闹,街上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们就会津津乐道:“‘地龙会’就是场镇上‘横、竖’两条街道上的人组织起来,在镇中心通过舞龙舞狮来比赛,几十里外的人都会来这里看表演。‘漫天过海’就更有气势了,几百米的街道两边全部用白布隔开,观看的人只能站在布以外,中间就留出来给那些抬轿子、唱戏、舞龙等等表演,每到“地龙会”、“漫天过海”、庙会时,人山人海,人们站在白布外面,就不能进街道中间去。”

走到场镇内的积粮街上,过肖姑庙,就来到川祖庙一条街,街不长,走十多米就到尽头了,但尽头的左边右边总是有路的,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偶尔途中房子的间隙间又会多出一条半米宽的石梯子路,高高低低的石板把路又一次引向了一个新的拐角,仿佛“曲径通幽处”,让人总想去走走它通向何方。石板颜色也很多,青色的,纯洁无暇,青中带黑的,还有青,带一些清新的翠绿。那些柔柔地漾着暗香绵长寂寞的青石板巷,旧色斑驳陆离的砖墙,缝隙中瑟缩了几根细细的野草,撑把伞在烟云雨色迷蒙中踽踽独行的女子,书写着古镇一首绵长的诗。

街上的老人们说,这里原本有个川祖庙,占地一亩左右,位于积粮街,里面供有禹王、菩萨等。这里有个民国时期修建的大戏台曾用了十二根梁修建而成,戏台边上有打鼓的,换衣服的屋子。四面八方的人都喜欢来这里看戏,我们一路上看到的很多石梯子小路都是从场镇中心修过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来这里看戏,不然大家都堵在一条路上了。

因为当时“袍哥”在社会上很是流行,而混出了名堂和名声的各路袍哥都喜欢显摆,一则显示自己的成就光宗耀祖,二则借此营造更大的声望以便闯荡江湖。要炫耀自然要有人捧场,始建场本身市集贸易相对兴旺,有人聚集就有人气。袍哥老大看中了这点,开始在街上搭戏台。很快形成良性循环,戏台演出壮大了人流,人流又吸引了更多的商贾,更大的人气又吸引了更多的袍哥大佬们争相到来,一时戏台文化热闹非凡。只是繁花落尽君辞去,如今,始建镇上的戏台已经破败不堪,除了残垣破瓦,也只剩下“危险房屋,请勿靠近”的警示牌了。

站在那些院子、古井已经被喧闹、整齐、平坦的水泥、林立的现代建筑所包围着的街道上,青苔密布,走路得小心翼翼才不摔倒,旁边一处保存完整的老房子走出一位大爷,他指着一根根略显朽木的大梁柱、布满岁月青苔的小天井高兴地说:“我的爷爷是裁缝,这个房子就是他花了大洋买下的。”他兴致勃勃带我们去参观他小时候抱不住的几根梁柱,问起十二殿,他说自己小时候与家人去过,也常去戏台看戏,可惜这些都在“破四旧”中毁掉了。

说起十二殿,它可是始建场镇中心月亮街上最著名的建筑,它建于清末,占有12亩左右,十二殿全称叫东狱庙,但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被泛称十二殿,唐末中国佛教有“十王”的传说。十殿阎王包括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天子、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轮转王以及东嶽致生、南嶽致死两殿。在十二殿分东西布局,中间的便是东嶽庙。街上的人说十二殿分别代表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形态,其中药王殿前有一对大狮子,门上一幅对联:“这条路谁人不走,那条路劝你莫为”。

最神奇的是说药王殿大门外原有两匹守门马,夜里马儿常常偷跑出来吃老百姓的谷子,第二天就会在马耳朵上看见稗子挂着呢,后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马儿就被打死了,老百姓田里的谷子也就再没有损失过了。

十二殿里有菩萨0个,每年的三月三、七月七,全镇的人都来殿里烧盆桶纸的,烧东西要先从地殿(血火殿)烧。每年四月十七日阎王生日,还会举办阎王会,自四月十二日至十九日,前来上香拜佛的人达万余人次,庙主收到还愿的菜油都达千余斤,到了夜晚,居士们就聚在庙内念佛经到通宵达旦呢。

其中的红台殿也有个传说,相传一位爷爷带着三岁的孙子在红台殿玩,正巧县太爷路过这里,就听见有人喊三岁孩子打爷爷了,县太爷就命令抓小孩来斩首,人们求情说孩子脑袋有问题,县太爷便叫人将吃饭的筷子放反了,让孩子上桌吃饭,孩子上桌就将放反的筷子摆正了,由此说明孩子头脑没有问题,孩子于是被斩。

街道尽头,有一座血河桥,两米来长的青石板桥两边是竹林人家,这座多年前修的古桥却是西南唯一一座纪念母亲的桥。每年的三月三,家家户户都要到这儿来烧洗脚盆、剪刀、木桶,为生育了子女受罪的母亲在阴间少受罪而祈祷,直到今天,人们依然保有这样的习俗,到了三月三的傍晚,始建镇上灯火通明,街道两边卖纸桶,纸剪刀,纸盆的热闹非凡。

对此,镇里的杨书记也打算在始建创办一个三月三的“母亲节”,将这些民俗与孝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去知晓并继承这些传统习俗。

走进一条深巷,曾经气派的曾家祠堂只剩下一堵风火墙立在那儿,这里据说住过刘文辉的部队,解放后成为了供销社所在地,镇政府边上也有一堵风火墙,也曾是保长、甲长住过的地方,想来那时的始建镇也是威风凛凛的了。

这条以驿马古道而建的街道曾经汇聚了多元的文化,多流派的信仰,多层次的人文,它也沉积了始建厚重丰满的人文、风俗,“地龙会”、“漫天过海”、庙会、川剧评书、天鹅飞灯、龙狮会、“晨钟十里”等等,成就了古始建从春到冬、从早到晚,季季不断、夜夜不息的繁华、喧嚣、热闹景象,可谓是“长街十里满是景、十里长街景不同”。

始建多元的文化,多流派的信仰使得佛教道教在这里完美融合,一寺,两宫,四庙,十二殿,崖摩造像群等古迹都只留下残垣断壁了,只有那个建于清朝的三慧寺,在初一十五香火还不错,而地龙会,漫天过海,血水河,川剧评书,天鹅飞灯,龙狮会等民俗、民风也早已不存。

三慧寺原本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约年,占地15亩左右。传说是为纪念三个帮助过始建人民的智慧之人修建的,也有说是为尊崇观音、普贤、文殊三位菩萨而修建。佛学的三慧指闻慧、思慧、修慧。闻须谛闻、思须审思、修须如实修持。闻、思、修三慧缺一不可,为什么“三慧”缺一不可呢,佛家解释说,学道不闻法,就好象去宝山,而不问在那里怎么去;闻而不思,就好象知道宝山在那里怎么去,然而却不计划怎样去;思而不修,就好象准备好了计划,却不行动不实行。只有三慧具足,才可得到三乘圣果。但原来的三慧寺在文革期间被毁掉,年时,始建当地有几位信仰佛教的热心人,通过化缘和联络外面的一些事业有成者资助,筹得款物,三慧寺在迁址到始建场边上与灵芝山相对的山上修建修建起来了,经过一年年的补充扩大,才有了现在的规模,现在占地8亩多,主殿、副殿已经修建完成。

三慧寺的后门在街后,绕过街巷,方石阶梯,红瓦青砖赫然眼前。几棵茂盛的大树掩映下的寺门紧闭,爬上布满青苔的石梯前去叩门,无人应答,想必居士们都在宽敞的院子忙活了,又转到前山,一条百十米长的水泥道直通寺庙门口,远远望去,漆红的大门和房屋很是显眼,门外有两口钟,一大一小,大钟上布满了捐款人的姓名。大门上三个朱红大字:三慧寺,门口一幅蓝底黑字对联,上联:世间无常多少事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下联:佛法妙有古今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门左右各立着一只狮子,个头不大,气势雄壮,为大门平添了三分威严肃穆。

走进寺庙内,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几个老年居士正在吃饭,新修的主殿气派,寺里面供奉着大大小小40多尊汉白玉精雕而成的菩萨。下面一排的瓦房就显得有些老旧,一根根木头做的窗户,泥墙,园里一个大香炉,两边立着雕刻有龙的功德碑。碑身已经风华,密密麻麻的名字却清晰可见,这或许也反映了三慧寺曾经的香火鼎盛吧。

马凡若在为三慧寺的题诗中曾经这样写道:老山青石出,古庙白云藏。萝磴嵌人径,林峦匝女墙。门空纷卧犬,院冷断相羊。只有僧三两,安禅坐上方。

三三慧寺没有和尚,只有几个信佛的居士,寺庙也如此诗中写的一样冷冷清清,这恐怕也是目前众多乡村小寺庙的生存形状吧。

沿着川祖庙走出来,远远地就会看见有17棵参天柏树聚集在一起,非常醒目。这里就是文昌宫,建于清末,占地6亩,为纪念文昌帝君所造。当地传说,文昌帝君,本为上天星宿,即文曲星,文曲星在上天受三泰拱卫、六星映曜尊崇。因为“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故文昌宫也循此建造,并于教于学,在宫内开班设堂,布学传教。

走进一看,悬挂在门上的匾,黑底鎏金三个大字:文昌宫,落款是,一九八六年复立。这块大匾的右下角是一块小匾,上书: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宫,仁寿县人民政府,一九八四年八月三十一日公布。早年这里主要是戏台子,后用于放电影,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小时候他们经常到这里来看戏看电影,到70年代左右就基本停用,但如今早以成为始建小学教师宿舍的文昌宫也只剩下庭院多年的老柏树在诉说着这里的光阴。看着庭院深深的文昌宫,大家建议在这里开办一个国学班也许很不错呢。

绕过文昌宫,我们来到街后面的灵芝山,清雍正、乾隆时曾在文昌宫后山上修建有芝山书院,清举人鄢照兰、翰林毛澂、进士喻炌、内阁中书李植、举人宋鸣谦、蒋光鲁、杨道南等名人,均就读于此。

清代仁寿人陈韶翕在《仁寿县山川胜迹诗抄》中曾这样记录了始建的灵芝山:未到幽栖处,延眸爽到心磬声山外永,云气树间深小路风沙净,长恒绿草阴寺门空自厰,破晓一飞禽。

而摩崖造像群就沿灵芝山四周排布,多位于山腰。据悉,摩崖造像群从清朝初年就开始建设,历经百年,原有各类佛像余座。佛像一般多为崖腰石壁上刻凿而成,建筑者把虔诚、辛劳、精湛技艺融进了刚劲的刻画和绘制之中,造像栩栩如生。然而,当我们想去看时,镇里的人却告诉我们,这些造像群基本上都被破坏了,只留下少数残像。

一路上,乡里的干事给我们讲了许多趣闻轶事,始建文武村1组的七星塘,周边七匹山像月亮一样倒影在池塘里面,所以叫七星塘;文武2组的杜家坳池塘边有个乌鱼石,每隔两三年塘里就会死一个人,后来挖走了乌鱼石才没有出过事。而传说中的马湖塘,也是一个风水宝地,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天生一个马湖塘,周围天然砌围墙。如果有人葬在此,辈辈代代出帝王。

雨淅沥沥地下着,听说这里有个像猴子的巨石在山上,同行的摄影老师很激动,大家踩着泥泞,走过一个池塘,爬上无路的荆棘坡,抬头,一只咧着的大嘴不经意扑向我们,大家一惊,退后一看,才发觉是两大一小三个形象逼真的石猴在那呢,左边一只高大的猴犀利地盯着远方,中间一只小猴张着大嘴狂吼,右边大猴无精打采静默着,而他们的对面山上,就对着一面巨大的石鼓,石鼓下面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水坑,侧耳还能听见水声,传说张献忠还藏有许多金银财宝在里面,所以当地人流传这样的话:“石猴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若有人拾得,买尽成都府”。这样的千年万年相对着,石猴怕也是恨不得跑去敲响石鼓吧。

古始建鼎盛的繁华离不开盐业的发达。始建县是因盐而兴的场镇和县城。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始建县比普宁县(仁寿县)建立还早的原因了。

元代杨维桢在其诗中写道:“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斛舶。”可见盐业的重要。而盐业的发达也带动了商业的发展,人流的汇聚。

东东汉汉安三年(公元年),即多年前,相传道教创始人张道陵首先在这里发现了盐,然后开凿盐井(今县城北街),曰“陵井”,其井大口深挖,十分先进,并置灶煮盐,所得收入“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使得始建老百姓生活富裕。唐朝时始建开始以盐闻名,其时共有盐井7口,之后逐年衰减,到民国时期,县内仅存奉泉、中坝、杨泗三井。建国后,因生产关系落后,年底全部停产。年,当时县财委投资20万元开掘杨泗井,年淘穿3口井,仅产出盐水未产盐,年封闭。

位于现杨泗村的地方,清末英国人曾在此建成四个大的主盐井,主要用于制盐、制卤,相传英国人在此烧制盐卤近半个世纪,光烧制留下的炭渣就堆了三座山,从这里运出的盐卤遍布了四川的大部分地区。

跟随镇上的人到了一个山坡上,掩映在玉米地里的杨泗盐井已被水泥围砌起来,探头向下,深深的井下恍如一个小小的月亮在下面闪烁。这个位于始建杨泗村的盐井据说就是那个清末英国人建成的。看见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山坡土地,依然满是碳灰渣。村上的人告诉我们,现在附近三座山都是碳灰山,当时那个英国人就住在现在一户姓钟的人家里,那个老屋还修有碉堡,可惜都拆了。村里老人们还记得那时马匹驮着煤炭与盐巴天天来往于乡村青石板路上的情景。

同行的唐老师感叹,想想在清末年间,在偏远的始建镇,居然有外国人来此兴办盐业,真是一件稀奇事啊。如今始建没有封的就数这里了,村委会的刘大姐说她家地里好像还有一口盐井,杨书记忙说赶紧找出来保护好,立一个标识,也是宝贵的始建历史遗迹了。

始建繁荣的经济,孕育了一批批杰出的名人志士,从历史来看,明清时代始建是仁寿文化核心,芝山书院所在,是仁寿县能出翰林、进士的风水宝地,是将相之乡,故有始建出“顶子”之说。

南宋宰相虞允文,出生于始建藕塘湾(今藕塘乡),清代进士毛澂,清末内阁中书李志和同样出生于始建藕塘湾(今藕塘乡)的抗日将军民国23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这里有两人都被毛泽东高度评价过,一个是以“采石矶大捷”大败金军的南宋宰相虞允文,被毛泽东誉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他使江南百姓免遭涂炭,让南宋晚灭亡了多年。一个是国民党抗日名将唐式遵,毛泽东曾对他以客观评价,说他在抗战期间,“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始建不光出了仁寿乃至眉山唯一一个宰相,还出了一位进士毛澂。县志记载他的篇幅很多,现代人却了解得少。历史上他可是一位勤政廉政的楷模,教育上他对仁寿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毛澂老家在始建镇毛家坝,他是张之洞钟爱的五大弟子之一,与张祥龄、杨锐、廖平、彭毓嵩同号“蜀中五少年”。光绪六年()会经试,毛澂中进士,殿试三甲、朝考第一等,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山东历城、菏泽、定陶、益都、邱县、泰安、诸城、滕县等十余县知县,三次出任泰安知县。年六月初五死在滕县知县任上,年仅64岁。

关于毛澂,老家是汪洋的肖世德讲了他在始建听到的故事:“从前有几叔爷,盘一个侄儿读书,家产基本盘光了,侄儿才考中作官,一去几年没有音讯,叔爷生活苦得实在没有办法,就去找他。作官的侄儿客气招待几天,没有一点表示。叔爷一定要走,侄儿不但不送一点路费,反而打了两付脚镣,把两个叔爷捆起,一路押送回家。叔爷一路伤心一路哭,行了几千里路回来,宗族人人气愤。叔爷前脚到家,在祠堂招集家族,决心家法伺候。侄儿后脚跟上叔爷回来,侄儿跪对长辈,说:先别打,我捆叔爷的那两付猪屎链子呢。叔爷怒气匆匆:哪个要你的,扔在床底下去了。派人去把链子拿出来,原来是用比黄金更加贵重的乌金做的。原来侄儿当初叫叔爷等几天,为了防止沿路有人抢劫,想出这一招。叔爷把乌金卖了,正好买回当年供侄儿读书卖出的几百挑谷子”。

毛澂历任知县二十余年,“兴学决狱,振贫锄盗”,勤政爱民,治绩显著,却不置家产,死后囊空如洗。

他在担任知县任上,他带领老百姓筑堰,使得汛期便排洪,冬春可蓄水,变数百年毁弃荒地为良田30万亩;他亲率军民分区捕埋蝗虫,并设价收买蝗孽,使得当年非但未成灾,反而获得丰收;他自捐薪俸招募马、步队两百余人,捕盗匪,保当地百姓平安。在荷泽时,黄河堤坎随时崩溃,毛澂亲自带领大家排除了黄河堤坎随时崩溃的隐患,在遭遇水灾,禾稼欠收时,毛澂上书免去十余村捐税,去职时,当地老百姓都挽留他不让离去。在泰安遇暴雨时,毛澂捐出自己的工资造船三十余艘供渡用,就是这样一位进士,年山东泰安专门为他塑了铜像纪念。

毛澂,让家乡始建感到骄傲,毛澂,同样值得我们今天的为官者学习。

说到毛澂对仁寿教育的影响,可以说他是非常重视教育的。

毛澂任定县时,为书院添置图书,对学生补以津贴并且亲临指导,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开启了学科学的新风。赴任泰安知县时,创建高等学堂,又于城关设“学养小学”,两校均设外语,改旧时仰德书院为师范学堂,培养师资。在城关分设平民半日学堂和工艺养局,先后举办各类学校,规模宏大。毛澂在知县等候分配时,请假回乡,主讲仁寿鳌峰书院,当时书院图书缺少,他就筹划置经史子集多种,并且大力整治学风,一改过去执教不严之弊,院中课目都以修身立行为根本,通经致用为目标,其弟子常常有几百人,培养了大批博通典籍的通才,造就了远近闻名的“仁寿学派”。哪怕远在山东各县任知县时,也时时刻刻牵挂着家乡,遇有灾祸,都要竭力扶持,光绪28年听闻四川遇水旱,他与同乡倡办义赈,典当衣物筹款汇到四川救灾,还另外筹措资金直寄仁寿,专门用来倡办学校。

今日仁寿县为高考强县,其县城醒目标志建筑奎星阁及培养了大批仁寿学子的鳌峰初中也可以说溯源于毛澂。

这样一位好官,在任时,公务之暇喜欢博览群书,写了不少好诗,著有《群经通释》、《三礼博义》、《秦蜀山川纪要》、《齐鲁地名今释》、《辽、宋、金元中外形势合论》及《治河心要》等,可惜除《稚澥诗集》尚存外,其余均散失。“阴山吹笛大军行,铁甲冰霜落有声。西上湖沙天渐近,可怜月比故乡明!”读到他的这首诗时,我仿佛听见这位始建的游子在千里之外对着故乡的方向发出轻轻叹息声。

而近现代,始建也出了不少名人。武将李小容,清末明初人,任清军机处章京,曾参加了戊戌变法。毛燮均,中国口腔医学之父,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家、口腔医学教育家、口腔正畸学的奠基人。戴高翔,曾任潘文华参谋长、国民党兵役署常备兵司司长、台湾“国防部“人员司司长。李镇川,国民党第二十八集团军新九师长。杨伯骍,川黔湘鄂边署副军长。刘卓荣,少将参谋长等等都是始建人。

在历史上始建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于今文风复盛,在芝山书院遗址上建的的始建小学和始建中学也继承了书院的文化血脉,在始建小学的校园内,我们看见有一幅“热烈祝贺始小教学质量获县一等奖”的标语。

沿着始建小学往上走,就是建在山坡上的始建中学,其后有一个打石凼,一年四季水从来没有干过。同事老公曾在这里任中学校长好多年,常常听他说始建中学教学非常突出,连续几年获得全县教学质量特等奖。如今身临其境,看着一张张喜报,一排排奖状,还真不是虚的。如此文风盛,学风浓,相信书院精神会激励一代又一代始建学子。

中学后面只剩下一面灰砖墙壁的地方,据说是唐式遵住过的地方,屋外一个深深的池塘,浅浅的水浑浊不堪,屋主王大爷虽然86岁了却精神矍铄,谈起将军的事滔滔不绝,他告诉我们这儿本来连着路边还有一个大池塘,中间连着一座桥,可以钓鱼,洗菜,现在只剩下这个小池塘一年四季没有断过水。

屋外的桂花树飘来阵阵幽香,我们仿佛看见唐将军站立于池塘,吟着他写的诗:“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古老的始建,往昔虽可追、辉煌已不在。现在镇政府已经开始着手依托古镇的深厚历史底蕴、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恢复寺院亭庙,做好生态绿地和水体景观,突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事业同步和谐,在发展上逐步形成空间上合理布局,特色上将历史现实融汇,把始建打造成为生态休闲综合型观光古镇。

未来,始建将修通7条路,交通发展了,经济也将发展。如今涵盖新桥、马湖村、太山村,俗称(新马太)的度假山庄旅游项目已开始启动。目前正在打造以深沟蓄水来养鱼,养跑山猪,打造环游山地车赛道,当地的柑橘,香桃、油桃也是发展得很快。而太山村从眉山引进的凤凰李,脆红李香脆可口,生态西瓜等产品已是供不应求。来自外地的投资商唐勇流转土地亩,打造的“古镇风情园”,将呈现菊花公园,大戏台、血河桥等古镇特色,到时,曾经的地龙会、龙狮节、川剧评书、漫天过海、天鹅灯-----也会恢复呈现。

七月的这天,下着细雨,走在千年古镇始建街上,阴霾聚集在古镇的天空上,细雨从檐上翘角聚多而滴,然后跌落下来,打在地面的小坑洼里,溅起一小点水花,碎了散了又聚了,檐上的天和檐下的地都被笼罩了起来,一片迷茫的白。

我慢慢行走在古镇的魂魄里,恍惚身前身后是一张张或苍迈、或风雅、或清新、或世故的唐人脸庞,车马粼粼,人流如织,夏日的阳光淡淡地普洒在楼阁飞檐之上,我犹如置身于一幅色彩斑斓的丰富画卷之中,,有了几分朦胧和诗意。眼望着血红的太阳,禁不住停下脚步,想要穿透回那个一千多年后的时空.随意在繁闹的大街上徜徉着。

想起明人霍宗吉的诗:“销金小伞揭高标,江藕青梅满担挑。依旧承平风景在,街头吹彻卖饧萧。”隋唐时期,始建这个小镇必是热闹繁华的。而我希望不久的将来,始建的古人,古戏,古街的特色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旅游,我们也能看见这个古镇重现当年的繁华。

图片来自摄协谭立新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