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剧中颇有特色,也是一种板腔体的唱腔,是由来源于四川地方的民间小戏和入清以来民间的凶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小调(如“梁山调”)改编而来,属曲牌体音乐,与“花灯戏”、“花鼓戏”有许多相似之处,用“迷胡子”(长筒小胡琴)板胡、唢呐、二胡伴奏。也有一部分来自其他地方的民歌调、花鼓调、花灯调等。灯戏源于四川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故其生活气息浓烈。灯调在乾嘉年间由乡镇进入城市,由千百个过节的群众表演曲目,现在变为常年性演出的剧种了。剧目多为喜剧,讽刺剧一类的小戏。
灯戏的声腔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伴奏以板胡、二胡、唢呐为主奏乐器,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上述各种声腔,虽在清初已有同台演出,各声腔也在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间音乐、舞蹈和民俗的结合中开始衍变,但是,尚未完全融合。在乾嘉年间,基本上还是以独立的声腔剧种从事演出活动,戏班也自成体系。如胡琴有“上升班”,昆腔有“舒颐班”,高腔有“庆华班”,秦腔有“庆华班”、“金贵班”,灯斑则在四川山乡广泛演出。
“上坝丝弦中坝腔,川北老儿唱恍恍”。这句顺口溜是说由于外来声腔在融合过程中,其各自流入四川的路线不同,从而逐渐形成了高腔流布川中、川南;弹戏分布在大、小川北地区;川昆、胡琴错落各地;川西则以丝弦较为“正宗”。同时由于师承沿袭、各地民俗方言的影响,使声腔音乐、剧目类型、表演技艺等方面,出现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在同治、光绪年间,形成了先唱丝弦后以高腔的上坝(川西坝),以高腔为主的资阳河,以弹戏为主的川北河以及诸腔杂居的下川东各条河道。形成了著称的川剧“四条河道”。外地声腔的不断流入,外籍艺人来川授艺,许多教授各声腔剧种的科社建立,促进了诸声腔的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