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千茗
记者
叶维佶曹思远
图片
尹睿吴思彤
编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9月的最后一天,在素攀孔院中秋节庆典上,一位公派教师身着一席汉服,唱着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清新雅致,宛转悠扬。歌曲之外,水袖舞、川剧变脸、小品《嫦娥奔月》频频上演,来自泰国川登喜大学和素攀府的领导、老师和学生齐聚一堂,鼓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不一会,众人起身,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大圈跳舞,玩得不亦乐乎。
这是叶维佶在素攀孔院度过的第1个中秋节。作为年初刚到这里的志愿者教师,她的工作之一便是撰写活动的新闻稿。眼下,她正观察着一切,沉浸在活动中。
新体验
年下半年,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发起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报名工作如期展开。信息表显示,泰国拟提供名志愿者岗位,叶维佶将目光投向了这个热情的国家。
招募信息中,有一条要求是“需掌握中文、中华文化基本知识”。作为广西大学文学院中文专业毕业的应届生,叶维佶拥有书法、绘画、剪纸的才能,这个岗位仿佛是为她“量身定制”的。
除各项硬指标符合招募要求外,“体验型”的性格也驱使着她去勇敢一把。“我是个喜欢冒险的人,想要去探索一些未知的东西。”叶维佶说道。
就这样,在接受了为期1个月的培训后,很快,她便搭上去泰国的飞机,开启了志愿者教师的旅程。
素攀武里府万里晴空之下,有一座泰国建筑风格的绿瓦尖顶亭子立于水上,联通孔院大门。进入门厅,中国与泰国的国旗摆放在熊猫玩偶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论语》的内容以书法形式处处张贴,这里就是叶维佶日常办公的地方,素攀孔院。
素攀孔院门厅内的摆件叶维佶摄
素攀孔院,全称为泰国川登喜大学素攀孔子学院,是在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的指导下,由泰国川登喜大学与中国广西大学合作创办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自年12月建成以来,17个春夏秋冬里,素攀孔院为促进中文传播,加深世界特别是泰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而努力,现下设1个孔子课堂,5个汉语教学点,25个汉语考试分考点,并与泰国中西部地区的20所大中小学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叶维佶于今年1月抵达素攀孔院,除负责孔院大事活动的新闻稿采写外,还给当地航空专业大学生上《日常汉语》课程,协助处理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报名、整理工作。
周末空闲时,她会和其他志愿者教师一起坐嘟嘟车在街头穿梭,吃泰式火锅,逛形式各异的展览,感悟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新奇与陌生的环境里,孤独与思乡情绪也难免涌上心头,不过,叶维佶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我当初没有抓住报名的机会,我就不会见到这里的一切,不会有各种新的体验,幸好我来了。”
趣味教学法
如果说中国学生在学习时多了些“拼劲与含蓄”,那泰国学生一定将“自由与快乐”彰显在课堂的每时每刻。他们以平常心对待成绩,在学习中更享受趣味、活泼的氛围。
叶维佶观察到,比起跟读、领读的教学模式,“动起来”是泰国学生钟爱的学习方式。课堂里的小组展示、课后的视频拍摄作业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基于此,叶维佶会在课堂上播放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视频,如美食vlog、旅游纪录片,并多布置拍对话短视频的动态作业,以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跳舞”一词时,叶维佶又一次被泰国学生的热情与自信震撼到。“谁想上来跳个舞?”“邀请函”一发出,许多学生跃跃欲试,蹦跳着来到教室中央,开始了个人秀。叶维佶拿出手机,记录着学生们可爱的瞬间。
“他们真的毫不怯场,在镜头面前每个人都是主角,这让我特别开心。”叶维佶欣喜地说。
不同于形式的趣味性,公派教师曹思远在教学时更多地注重“语言本身的趣味性”。
由于本科学中文专业,硕士读汉字学,曹思远对汉字的理解与选择格外敏感。他发现,“修辞”是汉语入门教学中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其中,“反义词对比”可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课上,曹思远一句“泰国很热,但我却很冷静”直接让学生懂得“热”与“冷”的相反内涵。在练习用“唯一”造句时,班级一位娇小的小姑娘说“我是班里唯一一个矮的人”,曹思远顺势接过话来鼓励她:“没事,你虽然个子矮,但是水平很高。”
此话一出,班上听取“哇”声一片,学生们被曹老师的高情商与文字功底震撼着。
快乐会传染。无论是学生们称赞曹老师为“文字的诗人”;还是学生们拉着叶老师一起唱中文歌《如何》,用吉他为她伴奏,泰国学生们在趣味教学中体会到的快乐也毫无保留地鼓舞着素攀孔院的老师们,让他们感受到被尊敬、被肯定,仿佛有消除疲惫的魔力。
曹思远在素攀孔院论坛中担任翻译、主持人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文化桥梁
在素攀孔院的一间办公室,有一面书墙。书墙的顶部,摆放着三幅画,中间那幅画上,长城蜿蜒起伏,山峦郁郁葱葱。
书墙叶维佶摄
叶维佶听同事说,这是去年孔院举办的绘画比赛中,一位得一等奖的泰国学生画的,那时她还没来。不过孔院平均每个月都会承包为周边学校学生体验中国文化的项目,活动很多,所以她现在也参加了不少。
9月,素攀孔院刚刚为来自泰国北碧府帕查蒙空学校的余位师生举办了孔院开放日活动。
活动上,叶维佶负责教学生们写中国“福”字。她先把有米字格的毛毡贴在黑板上,宏观介绍“福”字的知识,包括左右间架结构、笔顺和运笔。随后,再让学生跟随她一笔一划地进行摹仿,边写边慢慢说道:“先点,再横撇,竖,点……”
重复写几次后,叶维佶便下来巡视,帮助纠正学生们的握笔姿势、字的大小等。笔转折,墨成韵。许多学生都惊叹细软的毛笔,竟能书写出遒劲周正的汉字,“福”的气韵和力道在此刻展现。
如果满分10分,叶维佶认为学生们的“福”字完全可以达到6分或7分。“他们很聪明,多练几遍就能成文。”她感慨着。
叶维佶和学生们合影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千千结,千千意。在中国结体验区,孔院泰方副院长柯绣球和志愿者教师田津荣一起教学生编织蜻蜓结。蓝色丝线做翅膀,紫丝线为尾须,两颗白色小球充当眼睛,挑压抽拉,用不了多久,一位泰国学生就做出一个对称的蓝色蜻蜓结。
与书法与中国结活动一并进行的,还有中华茶艺、中国剪纸等体验项目。“我喜欢汉字,很有艺术感”“中国茶好喝”。在接受采访时,泰国学生毫不掩饰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桥的这头与那头,有不同的景观。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素攀孔院还时刻注意中泰文化的差异,求同存异。
孔院现任中方院长韦宇冰介绍,在管理时,对于办公方式要“入乡随俗”:“泰国的上班时间是相对宽松的,老师没课的时候去喝喝咖啡,放松一下,都是可以的。”
在教学中,曹思远有意引导学生用中文讲泰国文化。“我们一直都说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泰国学生,也需要讲好泰国故事不是吗?”
课后作业里,他会让学生用中文讲讲生活中发生的琐事,或者是泰国的美食、风景。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