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乐团排演新作《我是四川人》)随着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的正式开幕,四川爱乐乐团按照排演计划,在10月22日上午,排练一部融合了川剧元素的交响乐,预计在11月与成都市民见面。这部作品名为《我是四川人》,由川剧演员唐克均献唱,四川爱乐伴奏。用交响乐团为地方传统戏剧伴奏,不光要吸引眼球,还要能声声入耳,才能达到传承非遗的初衷,这对乐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我们采访到了参与制作的老师们,一起讲述新作品背后的故事。爱乐乐团团长:赵裕1.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决定尝试把川剧和交响乐放在一起的?赵裕:川剧是第一批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非遗地方戏剧,它融合了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和灯戏,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但是普通大众提到川剧,往往第一想到的是变脸,这对保护和传承这一地方戏剧是非常不利的。四川爱乐作为川内的文艺老团,传承本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在身。“变脸被牢牢记住”这个例子,在文化传播上有时候它的形式大于内容,这给了我们一些启发,交响乐作为世界性的音乐语言,在对外文化传播上有独特的优势,这是我们决定进行这一尝试的主要原因。2.在这种尝试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或障碍?赵裕:首先,是行业内的偏见,觉得二者不可能同台献艺。另外,就是在经费上存在困难,邀请国内知名的作曲家创作高水平的交响乐作品,委约费用是非常高的。3.四川爱乐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赵裕:对于行业内的怀疑态度,我认为艺术上的审美没有固定标准,大众觉得美,人民觉得美,那就是美。我们之前也创作了一批具有四川地域文化符号的现代交响乐,社会反响非常好。这些作品中,作曲家融入了藏羌元素、一听就有画面感,比如叶小钢老师创作的《锦绣天府》、《四川音画》。我们另外一部原创作品《少陵草堂》,是以杜甫这一四川历史名人为创作主题的作品,里面是有唱的,就在今年的7月我们进行了首演,也得到了行业和观众的认可。这也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把川剧和交响乐放在一起。4.未来还有哪些非遗音乐元素的演出计划?赵裕:接下来,我们会把《我是四川人》以返场曲目的形式加入我们11月-12月的演出中。还会尝试把藏羌元素、古琴等放在我们未来的演出中。川剧交响乐创作人:何勇1.创作上的难点在哪?何勇:我认为难点在于找到川剧与交响乐各自的优势,再将各自的优势放大,并且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比如音乐开篇由川剧胡琴带入,旋律清晰,音色一听就有本土特点;结尾我们用交响乐各个声部放大,形成气势磅礴的效果。2.如何看待川剧与交响乐的这种合作?何勇:地方戏剧近年来都在打开发展思路,积极与交响乐合作,这是本土文艺国际化的一条很好的路径,这种形式能让川剧被更多人了解。这也是第一次和四川爱乐乐团合作,排练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希望未来有更深入的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