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来大同一定要看数来宝,那么去外地

这周最火的事情大概就是在12月21日,云海曲艺社揭牌仪式在位于育才南街的泓瑞茶楼隆重举行了吧。在茶香的萦绕中演出大同数来宝,同时辅以相声、双簧等节目,除了进一步培养大同数来宝“粉丝群”,还能让外地游客在感受大美大同之余,领略独具风格的地域文化表演。

大同数来宝是一种使用大同方言表演的汉族传统曲艺形式。主要由柴京云和柴京海兄弟二人创作和发展起来的,深受山西大同市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得到过刘兰芳、姜昆、侯耀文等曲艺名家的赞赏。

文化旅游相得益彰,作为中华曲坛的新成员,大同数来宝已成为大同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以后有朋友来大同,带他们去听一场数来宝演出,品味地方曲艺文化,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那么如果去外地旅行,是不是也有一些地方曲艺剧种表演可以让游客们一睹风采呢?!小编顺手给大家盘点一二~

各地民俗曲艺盘点

二人转

二人转,东北地方戏,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

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产生于明代的江苏昆山,明、清之际成为全国最大剧种,有“中华戏曲之母”的雅称。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等。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汉族曲艺说书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评弹历史悠久,历经余年至今不衰。

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表演风格柔婉细腻。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经典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黄梅戏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用安庆方言演唱。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流行于河南、山西等省份。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宇宙锋》、《花木兰》、《花打朝》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评剧

评剧,又称“唐山落子”流行于河北。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了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已故著名小品演员赵丽蓉老师也是唱评剧出身。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皮影戏

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省临清、济宁、兖州一带。北宋末年,这一带正是梁山好汉龙腾虎跃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于是以《武松传》起家的山东快书应运而生。演唱者手执竹板或鸳鸯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故又名竹板快书。

山西四大梆子

晋剧(中路梆子)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结合山西语言特点发展而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蒲剧(蒲州梆子)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雁剧(北路梆子)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于上世纪50年代形成,由天津时调演变而来,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句式灵活,风格粗犷、明快、幽默,别具一格。伴奏乐器:竹板、大三弦和扬琴等,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深受天津人的喜爱,也为其他省市群众所喜爱。

相声

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马(三立)派”、“侯(宝林)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相声表演大师有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苏文茂、刘宝瑞等多人。二十世纪晚期,以侯宝林、马三立为首的一代相声大师相继陨落,相声事业陷入低谷。5年起,凭借在网络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相声演员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