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比较少的中国传统社会中,戏曲、民间艺人表演与杂耍这三类便成了大众娱乐的主流。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娱乐消遣活动来了解人民的日常生活。
地方戏曲是当时大众娱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北京人喜欢看京剧,河南人喜欢看豫剧,四川人喜欢看川剧,而越剧、昆曲的音乐相对优美抒情,我们选两个代表性比较强的来看一下。
在京剧出现之前,昆曲在戏曲艺术中成就最高。
昆曲起源于苏州,这里不仅人杰地灵,而且相当富庶。这也促使两淮、扬州的大盐商热衷于到苏州寻访昆曲戏班,重金招募伶人。《红楼梦》中就提到贾府为了新建的大观园到江南招募伶人。经过盐商的追捧炒作,最风光的伶人身价可以被哄抬至上千两白银。
除了大盐商和贾府这种钟鸣鼎食之家,很难有家庭可以维持一个昆曲班子。维持一个昆曲班子,除了招募身价不菲的伶人,还要招募奏乐的琴师,搭建戏棚子,置办各种服饰、道具、行头;极尽奢华的大盐商会为伶人准备点翠头面,并从活雉尾巴上取毛作为翎子。
清朝中期,京剧逐渐形成。
京剧融汇了河北梆子、昆腔、秦腔等戏种的精华部分,经过提炼再加工,形成新剧种。京剧因为得到了皇家的喜爱,逐渐成为内涵深厚的国粹艺术。
年康熙第一次南巡,当时的苏州织造祁国臣了解皇帝的喜好,安排康熙在自己家看戏,此后大家都知道了皇上爱看戏。在康熙随后的几次南巡中,官员在沿途每隔十里就设置张灯结彩的戏台,等待“迎銮”。
清朝的皇帝都很喜欢看戏。年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为了表示清朝皇帝的欢迎,便邀请使团一起到清音阁看戏。历史上的相似之处有时候却显出一种讽刺。
到了咸丰皇帝,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咸丰出逃到承德避暑山庄,依然有心思看戏,看戏的地方就是当年接待马戛尔尼的清音阁。
皇室的娱乐风潮逐渐影响民间老百姓,北京的戏园子也多起来。我们今天说一部电影卖不卖座,这个“卖座”的说法就是从戏院来的。民国时期的戏园子是不卖票的,而是卖座。
戏园中的座位按区域收取不同的价钱,观众进门先领一张写有自己名字的红纸条,然后伙计把他带到想去的座位,把纸条粘在座位上,就表示这里有人了。
在戏园子里不光可以看戏,还可以喝茶、吃糕点,甚至点菜,散戏后到柜台结账就可以了。
在华洋杂居的澳门,中国人也经常进行神功戏的表演。
这些戏曲充分反映出当时在澳门的中国人深受粤文化的影响。神功戏经常在庙会中出现,是为了感谢神明在过去一年的保佑,戏剧的形态几乎都含有粤剧的成分,用粤语来说唱。
20世纪初,由于民间戏曲对大众影响深远,因此有不少地方精英分子利用戏曲来宣扬革命思想,在粤剧中添加了革命的元素。
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广州粤剧戏班,由著名的小武生周瑜利和武生公爷领衔到澳门演出《说岳传》的《金兀术入寇中原》和《岳飞报国仇》两折戏。
由于演出的成功,澳门曾掀起一阵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高潮。学堂里的同学都废寝忘食地前往看戏,回到学堂谈论起来,不少人热泪纵横,把岳飞抗金和当时的反清运动很自然地联系起来。
民间艺人的出现,也丰富了大众娱乐的形态。
艺人在城市街头巷尾卖艺谋生,并非近代社会都市发展的产物,最晚在宋代就已经存在,只不过那时候称之为“打野呵”。这些艺人只能在街头巷尾表演,却是影响大众最深的娱乐形式。
“小热昏”是杭州城里地地道道的民间曲艺,风趣幽默,受到老杭州人的喜爱。有着百年历史的小热昏只需要一面小锣鼓、一张长凳、一盏小煤油灯、一面广告旗,就可以开始表演了。
他们经常走街串巷,说唱杭州城里的逸闻趣事,因其说唱内容多讽刺时弊,为免麻烦,便戏称自己“热昏”了,意思是头热发昏满口胡言,不要当真。
晋东南一带流传的谚语就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民间艺人的阶级状况与社会地位。他们被认为是“下九流”:“一流玩马二玩猴,三流割脚四剃头,五流幻术六流丐,七优八娼九吹手。”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他们的研究不多。事实上,在现代戏院出现之前,他们是城市街头娱乐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民间艺人和戏曲的表演,杂耍也是当时著名的大众娱乐活动。
猴戏非常受大众的欢迎,至明清时已经非常盛行。猴戏艺人往往在每年秋收冬播之后到次年夏收之前这段时间外出表演,往往是三五人同行,带着三四只猴子。“一根扁担两口箱,猴子驮在肩膀上”,就是猴戏艺人的真实写照。他们走城市串乡村,每到一处就扎下摊子表演。
在“咣咣”的锣声中,猴戏艺人放长绳子,让猴子走上几圈,绕出一个不大的空场,这叫“晃场子”。他们面对层层的观众,总是要谦虚一番才开始表演:“小小锣槌七寸长,各样把戏里面藏。有人懂得其中妙,不是师父是同行。”然后,猴戏演员就粉墨登场。
在成都,这些杂耍和猴戏艺人基本上都是从河南来的,因为河南土地贫瘠,人多地少,人们难以靠土地维生,这迫使农民在一年中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到别处去找生计。
他们各处游荡,通常在庙里、路边或是桥下过夜,白天在街上表演。
中国大众的娱乐形式——戏曲、民间艺人的表演,以及杂耍,是过去人们日常生活的缩影,也是大众文化的反映。许多地方娱乐形式在国家和地方精英的控制和打击下,在各种思想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一个个地消失了,但有些却顽强地生存下来。这种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持续性,是值得我们认真注意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