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只做一件事是谁让川剧风靡重大

经过虎溪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常常可以听见里面传来“咿——呀——”的练声声音。推开门,不大的半圆形空间四处摆放着戏服、大小道具和演出照片。幽兰戏曲社的排练场地就在这里,这里也是每一个重大川剧人将校园剧目搬上舞台的梦开始的地方。

重庆大学学生艺术团幽兰戏曲社创立于年4月,是目前全国唯一能独立创作演出的高校学生川剧团体。从第一次登台表演《红杏花》以来,合计登台表演余次,观众人数达余人次,更将川剧艺术传播到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十年时间,幽兰戏曲社已经成为川渝地区校园川剧艺术传承的扛鼎者。

滑动查看《白蛇传》定妆照

前不久,幽兰戏曲社还在虎溪图书馆一楼开办了“川韵兰香”——川剧艺术暨幽兰戏曲社成立十周年展,诉说重大与川剧长久不息的缘分,也展现戏曲社十年来对戏曲、对川剧的爱好与传承使命。

川剧绝技年

八十多年前

重大人已与川剧结缘

幽兰戏曲社对川剧的研究和演绎并非是一时兴起。重大和川剧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结缘。

上世纪三十年代,重庆大学抗日文化宣传队中就有川剧小组,师生们多次以川剧的形式演绎抗战题材剧目,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五十年代,重庆大学文工团川剧队成立,当时的郑思群校长经常邀请川剧院的演员们到学校演出,川剧队队员们也积极交流学习,甚至在假期跟着川剧队排练演出。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重庆大学文工团川剧队和重庆建工学院(现重庆大学B区)文工团川剧队都开始在戏台上大放光彩。不仅出演了《双拜月》、《荷珠配》、《长生殿》等经典传统剧目,还创作过《不怕鬼的故事》等时事剧目。

重大川剧旧照

在科技尚不发达、物质条件匮乏的当时,川剧也为重大人带来了欢乐和精神享受。学校一旦有川剧演出,台下定是人头攒动。文工团川剧队还曾携带川剧剧目前往外地多所高校交流,受到广泛欢迎。

重庆建工学院川剧队

在红岩工地演出川剧

《柜中缘》的剧照

原重庆建工学院川剧队

在白市驿古戏台上演出川剧

《双拜月剧照》

十年之前,学川剧常识

十年之后,自己演川剧大戏

年,幽兰戏曲社首任社长魏源刚读大一。自小就对戏曲感兴趣的他萌生了建一个戏曲类社团“玩一玩”的想法。“那时候我也不知道重大之前有川剧队,只是看学校没有戏曲类社团,有关传统文化的社团也很少,就想要自己建一个。建立之初也不是说纯川剧,也会包括对京剧、黄梅戏的鉴赏学习。”

年4月2号,幽兰戏曲社成立,初期社员一共只有20余人。社团最初的活动,也大多是将大家聚集到一个教室,坐下来一起看戏曲,学习一些相关知识,还尚未涉及到创作和演出。慢慢地,大家也开始学着开始进行戏曲的唱和演。

社团会邀请来自川渝的戏曲老师来学校对社员进行教学和指导,从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开始,最初排练的多为简短的片段以及折子戏。

演出排练

在施展舞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社员们积极和各个学院交流,希望能够在学院社团组织的晚会或者活动中演出片段。

年,戏曲社在图管会的新年晚会上表演了片段《智斗》;年在新年音乐会上表演了《武家坡》;年表演戏曲快闪“四美游春”……演出多了,戏曲渐入人心,许多学院开始主动邀请戏曲社进行演出。在年底各学院迎新晚会扎堆举办的时候,社员们往往忙得不可开交,这也渐渐扩大了社团的影响力。

“梅花奖得主”黄荣华老师指导排练

“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参演川剧。”来自18级机械学院的王富豪对自己能登台演出很兴奋,“老师说我适合演生角,不过我是初学者,有些动作我老是记不住。还有唱腔,川话尤其是川戏,对我来说有点难。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目前,戏曲社已演出的折子戏有《别洞观景》、《刺目劝学》、《贵妃醉酒》、《装盒盘宫》等十几个,各类片段也有十余个。

《贵妃醉酒》剧照

但大家想做的远不止于此。空闲的时候,魏源会带着社员们去看专业团体的戏曲演出。“为什么我们不能演这种大戏?”每一个去看演出的社员都这么想。于是戏曲社开始慢慢进行对大戏的探索,从创作改编剧本、到节目预算、聘请老师、再到道具服装的购置制作……没有哪一个步骤是一帆风顺、轻松完成的。

《白蛇传》剧照

一场大戏的准备阶段长达数月,不仅要对戏曲相关背景和知识进行理论学习,演员们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出功、排练。现在,社团演出过的大戏有《望娘滩》、《桃花扇》和《白蛇传》。去年,与民乐队和舞蹈系联合排演的川剧《白蛇传》在全校引发热潮,并于年6月登陆重庆大剧院。这几场大戏也为戏曲社赢得了许多荣誉。

川剧《望娘滩》剧照年9月

《白蛇传》合影

魏源把把戏曲社获得的成就主要归功于团队的付出,一种基于热爱而付出的纯粹。演员上台之前日积月累的学习和排练自不用说,魏源会在演出前要求演员写自己所演人物的小传。“要演好一个角色,必须对这个角色的背景、性格有深刻分析。因为大幕一拉开,这个人物就已经30岁了,那你自己就要将他0到29岁的人生历程写下来。你需要去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才会变成舞台上呈现的这个性格。”

《白蛇传》剧照

对于演员来说,他有些严苛,甚至是不近人情。精彩的武戏中难免出现磕碰受伤,演员腿上有淤青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排练并不会因为伤痛中断。“再苦再累,只要不是太严重的伤都不能休息。一个人休息会直接让整个团队无法运作,导致一场戏拉不下来。”

排练现场

不仅是台前,辛苦的更是幕后。没有坚实的后台,就没有精彩的前台。一场戏不管是两个小时还是40分钟,幕后人员一刻都不能休息。给演员化妆、换装、换道具、打包服装……群角在上场前和下场后也得兼任场务,几十人的团队达到一个高速高效运转的状态。

“演员演一天,幕后忙三天”。许多服装道具都是戏曲社社员们自己裁剪、制作的。“现在社员进来以后,我们什么都教。唱演也教、裁缝也教,覆盖台前幕后。让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些社员甘愿留在幕后,在后勤事务上倾注心血,这也让魏源很感动。化妆、捆头、缝纫、熨烫、美工、木工、漆工、篾匠,他们无所不能。

社员自己缝制服装

台前光鲜,离不开台后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合力前进。魏源毕业后先是留校工作,现在又在美视电影学院攻读研究生,他见证了幽兰戏曲社的一步步成长。“我们不像专业的川剧团,社员基本上没什么基础,学几年以后又毕业离开了。”但他希望每一个加入戏曲社的同学都能有所收获。“能学到戏是最好的,大家毕业以后就算不唱戏,也能对唱歌发音有好处,提高艺术鉴赏的水平。”

演出道具

对魏源来说,他认为社团成立十年来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修炼”,一是“传承”。每一个戏,无论大小,都需要幕后潜心修炼。演绎一出戏曲是整个社团共同创作的过程,不论资历深浅,一起排戏时有什么建议和想法都可以直说,好就会被采纳,这也提高了社员的参与感和荣誉感。

“现在我们很多方面都是老带新,比如戏台妆,会化妆的老社员要培养大一大二的社员独立完成化妆。”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能,还有社团一直视作核心的大局观念、整体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研究生、博士生也愿意继续参演,就是因为这个情怀、观念在。”有大戏的时候,不少老社员专程从外地甚至是国外飞回重大来看演出,此次“川韵兰香”十周年展览,也有不少老社员特地来看。

社员为上台的演员化妆

09级新闻学院的刘梅是幽兰戏曲社的第二批社员,也是第二任社长,毕业多年,仍然和社员们保持很好的关系。“作为一个伴随过社团成长的人,我感觉一路走来,特别不容易。从10年加入社团,我们演出一场的经费特别少,道服条件很不好,但学校给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支持,我们的道服水平和演出质量都越来越高。魏源老师最费心血,他一手把社团建立起来,需要方方面面去操持,排这么一个大幕戏,演员和后台工作人员也很辛苦。但是舞台和观众给他们的反哺,会让他们越来越爱川剧,越来越爱社团。”

川剧《桃花扇》剧照年

14级艺术学院的邓曼玲在保研重大后也继续留在了戏曲社,在她看来,整个社团在慢慢成熟,结构也日渐丰满。“之前我们还没有固定排练的地方,很多东西也要自己去钻研。现在服化道具之类的我们都能独立完成了。看见社团的成长其实也很欣慰,回忆本科四年,最有意义的也就是这儿了吧。”

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与学校领导观看川剧《望娘滩》的演出

“其实在高校,戏曲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因为戏曲需要有文化底蕴的人来鉴赏。过去戏曲经常是进行普及和教化,现在的社会作用则更多是艺术建设。”魏源说,幽兰戏曲社主要不是为了培养戏曲演员,而是让周边同学们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