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璞/文
阆中古城的茶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沉淀,给入们留下许多怀念。我对茶馆情有独钟,因为我爷爷就是开茶馆的,我的童年就是在茶馆中度过的。每当夏天晚上生意好时,我都要做一些搬桌凳的活儿。茶馆中看到的很多人和事都是很有趣味的,它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阆中古城市井生活的真实反映,从这些亲历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时代的足迹和进步。
网络图片
儿时的阆中,城内仅万余人。没有机动车,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更没有天然气、电视。晚上照明点桐油、菜油灯盏,亮油壶。茶馆商店晚上营业都是吊挂或壁挂的三头亮油壶。只有川剧团晚上演戏舞台上挂两盏必须预先打气的煤气灯。
人们上街走夜路提的是圆柱形的棒头灯笼,我们上小学都是用毛笔写字,钢笔电筒都是少见的奢侈品。城内仅有几辆人力黄包车。有件趣事我至今难忘,感到可笑。当时阆中基督教会的牧师古鹤龄给他儿子古大卫买了一辆自行车,古大卫在人民广场(现在的东方广场,那时没有房子)骑自行车,上千人围观。当时把自行车叫“洋马马”。人们上街都是步行,街上没有任何车辆,也不喧嚣,小学生上学和在街上玩耍都很安全,大人不必操心。
阆中城三面江光抱城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城内吃水都是从东台井、大井、扬天井、合壁井、柳树井、顾家井,四眼井等几个水井人工用绞滚从十多米深的井中绞上来吃的。井上有卖水工,把井水绞上来倒入用石板砌成的大水池中,然后担水到买水户家。卖水工自制有火烙的水牌卖,担到家每担水三分钱,给一个水牌,若自己到井上买水担回家,每担水两分钱给现钱。
而住在嘉陵江边上的人几乎都是自己用水桶到江边沙窝子担水吃,不用花钱。当时河岸很宽,距江边二三十米,全是沙滩、鹅卵石,只要在沙滩上挖一个一米直径,半米深的沙窝子,底部用大鹅卵石围一个圈,不到五分钟坑底就会出现“冒股头子”,水就逐渐上时升形成一窝清澈见底的水。
嘉陵江是从秦岭深山中流出来的,沿途经过上千里的流淌,没有电站堤坝阻隔,流水不腐,碧绿的江水清澈见底,甘甜,鲜活。有的居民甚至直接到“跳蹬子”(码头上船的地方)舀水担回家去吃。我们小时候游嘉陵江,游到江中心,口渴了就直接喝江水,很安全,很爽口。
网络图片
阆中茶馆用水都是井水或江水,没污染的天然水,而不是像现在经过自来水厂消毒处理过的水,虽很安全、方便,但水的活性减小了,味道也没有那样好了。加之现在的茶叶需求量大,施了化肥的茶,茶味远不如从前地道。以前的茶叶,开水冲泡,茶盖一揭香气扑鼻,沁人心脾,味道纯正。
烧开水不像现在用天然气或电,茶馆里烧开水用的是老虎灶(串串灶),约一米高,两米长的长方形炉灶,灶上有六个灶孔,放上六把一尺高的大紫铜壶,灶道很长,灶口膛要大一些,便于上煤。用长铁铲铲进膛燃烧。依次排的六把大铜壶,提走一把开了的其余依次前移,逐渐加热,可节约能源,排到灶门的壶几乎就要沸了!这样就源源不断地供应鲜开水。铜壶烧的这种鲜开水冲茶确实好喝!
茶馆里的茶具是很讲究的。由茶碗、茶盖、茶船组合成的盖碗三件套。茶碗和茶盖都是上好的瓷器,有白色的、青花的、酱色的,都有精美的国画或书法。茶船有灰色的锡船和红铜的茶船两种。茶船承载的茶碗茶盖浑然一体,造型美观大方,透出高雅的气质。茶船的功能是端茶不烫,可接住溢出的茶水而不淌到茶桌上。
茶沏好后,盖上茶盖可很快泡出茶味,也可用茶盖撇去漂浮在茶水上面的浮。还可用于凉茶,用茶盖舀出泡好的热茶,凉一下,快饮解渴。当时茶馆里的茶叶有花茶、沱茶、绿茶三种。花茶有茉莉、玫瑰和菊花等。绿茶是旗轮与龙井,沱茶是重庆沱茶。那时流行喝花茶和沱茶,油荤吃多了的人多喝沱茶解油腻。
小小的阆中城,东、南、西、北、中都有茶馆,但有两处茶馆生意好。一是华光楼下县学坝街的茶馆,太平寺街川剧团对门的梁家茶馆和我爷爷开的茗香茶社。华光楼和县学坝茶馆因地处江边有水码头,因当时没有公路,一切运输都靠水路,上去广元,下到重庆都靠船运。因此船一靠岸,船工上岸吃饭、休闲几乎都在茶馆,但到了晚上这里的生意也就淡了,关得较早。
而位于川剧团对面的两家茶馆,由于距当时最繁华的大东街和东门口仅几十米,而大东街又是当时阆中城的商业中心,商会、绸铺、百货铺、干货铺、糕点铺、旅馆、饭店都在这一带,加之阆中唯一一个娱乐场所——川剧团在此,因此茶馆的生意特别好。
梁、杨两家茶馆在白果树街口的两边,可能是因为爷爷的茶馆地势要高一坎,光线好,堂子方正,且烧开水在堂子外的天井内没有煤烟的缘故,生意好些。可以说每天早晨一开门就有喝早茶的,一直到晚上川剧散场都还有人喝茶。特别是夏天晚上纳凉,茶桌一直要摆到外面马路局街上(现阆师附小大门外),全家大人小孩出动搬桌凳。有月亮的夏夜,茶客在朦胧的月光下喝茶聊天,暗处不时传出“扑哒扑哒”的扇蒲扇声,看见吃叶子烟的嘴上忽闪忽闪的火光,回忆起来很有意味,那种悠闲而不嘈杂的情景实难使人忘却…
茗香茶社有一群常客,那就是川剧团的名伶和乐师们。我记得最深刻的是艺名“粉蝴蝶”的曹湘石。他是名扬川北地区专门培养旦角的师爷,身高近一米八,爱穿一身长布衫,瘦长白皙的,额头上有很多皱纹,说话温柔,和蔼可亲。也许是专演旦角的缘故,举止有些女性化。
他爱我们这些小孩玩,笑起来露出一颗金牙。他是茶馆的常客,他的徒弟国英(著名小旦,后任合川川剧团团长),凤清(蔡玲,阆中川剧团著名演员,副团长)、秀清、俊英、凤美等以及著名的须生贺晨光(后调南充川剧团任教师)以及名扬全川的鼓师“曾打鼓”一一曾纪元也都爱在爷爷茶馆喝茶。他们除了演出和排练,几乎都泡在茶馆里。
大多是早茶和午茶,晚上是看不到他们身影的。有很多喝早茶的人甚至吃早饭都在茶馆里。茶馆外太平寺街道马路局小学门外都是卖小吃的,有糍粑、油茶、油勺儿……柯家沟农民自己做的用背篼背来上面放一个簸盖卖的豌豆面烧馍、白面馒头和未去麦麸的长条形的黑面馍馍等。
茶客和上学的小学生都能很方便地买作早餐。茶客要的吃食还可送到茶座上边吃边喝茶,学生边走边吃进校门,很是方便。卖香烟、瓜子的可进茶馆里游走串卖,茶客不用动步。
网络图片
茶客一进茶馆就习惯自报茶名喊一声:“堂馆(跑堂冲茶的)倒茶来,两花一沱!”堂馆听到后也就大声回应,拖长声音:“好!两花一沱!”接着就到掌柜处拿预先抓好所要茶叶的茶碗,重叠起来。把三个茶盖翻过来重在茶碗上,用左手的大指、食指、中指抓住,再用无名指和小指勾住三个重叠的茶船。
右手提着茶壶到茶客座位处,先将茶船从手中抛出(不会重叠),然后一个一个地放上茶碗和茶盖,冲茶技术很精彩。将壶嘴对着茶碗往上一提,只见一道滚烫地冒着白汽的鲜开水带着弧线冲人碗中。如果是花茶,只见花朵和茶叶在水中碰撞翻滚,立马释放出扑鼻的花香。水冲到大半碗时将壶嘴往下移动,然后往上一翘收住弧线,不多、不少,不外溅一点,正好冲满,然后盖上茶盖。这是堂倌练就的冲茶功夫。
茶馆是爱喝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娱乐、消遣和交际、洽谈生意以及讲理的场所。茶馆不时有些游走的街头艺人卖艺,比如打道琴的(老百姓叫赤膀膀)。艺人左手握两片下面绑有两个碰铃,上面缠上红布带的约80公分的竹片,左肘弯处挽住长约1米直径约7公分底端蒙上猪护心油皮的竹筒,用右手四个指头敲击油皮,发出嘭嘭低沉洪亮的声音,配合左手押出的啪啪的竹板声和碰铃清脆的金属声合成独特的音响伴奏组合,加上艺人有韵律的唱词,听起来和谐又悦耳。
网络图片
说唱艺人一般每次只唱一个段落,内容大多为忠、孝、义方面的,如(《三国演义》《说岳传》)段落。唱完收钱后又到其他茶馆。有时也来一两个打莲花闹的街头艺人,打的都是一些搞笑、逗趣的段子,逗得茶客们哈哈大笑,收钱后说些吉利话边打边走,给茶客们带来很大乐趣。
更精彩的是说评书的。一说就是十天半月,甚至两三个月的,什么《三侠五义》《封神榜》《水浒传》等,就像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一晚一集两个小时,中间休息20分钟。说评书的,不需要什么道具,只要有一个小木桌,一个小木方一一醒堂木,拿一把折扇即可营业。说书人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穿长布衫或短的对襟马褂。只要有一张善于表达的灵巧的嘴,扎实的语言功底,打好故事腹稿,绘声绘色地说出来,精彩处加些手、眼动势,放松处打开折扇边扇边说,紧张时加上密集的醒木敲打声喧染气氛调动听者情绪,引人入胜。每晚说到结束时,总是在最吸引人的地方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诸如“…刀斧手举起手中快刀,用力砍将下去,只见一道白光。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天请早!”用惊险的场面,未知的结果悬念吊听书人的胃口。
网络图片
第二天喜欢听书的人则早早就来到茶馆,找一个好位置,泡好茶等说书人的到来。说书人开场时总是先在桌上响亮地敲几下醒堂木引起注意,然后说:“各位听官,闲言少叙,书接前章……”这种层层套进的说书手法是很吸引人的,它虽然不像电视有画面,有音乐,但通过绘声绘色的形象的语言表达,在听书人的脑海中仍然能构成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引人人胜,使人得到娱乐消遣的享受。说书人吸引了更多的听书人,说书人挣了钱,茶馆提供场所多卖茶增加了收入,听书人得到精神享受,真是三全其美。
茶馆还是一个讲理的地方。有许多家庭纠纷解决不了的,又不愿去打官司的,就请族长、高辈子或居段干部到茶馆召集双方进行调解。经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劝告,大多数都能化解双方矛盾,得到满意的结果。有些商业上的纠纷就请商会头人,商界要人进行分析,落实责任也能解决问题,达成谅解!
我曾亲自旁听过街道主任解决婆婆虐待媳妇的事。我们院子里住着一个姓廖的老太婆,人们背地里喊她“廖麻英”,她六十几岁,圆圆的脸,满脸雀斑,一双小脚,走起路来一踮一踮的,矮小但精干,伶牙俐齿,人很凶,稍不对就打骂儿媳。儿媳是从乡下抱的童养媳,新中国成立后被招进丝厂当工人,除了上班还要做很多家务事,夜班后也得不到休息。
廖老太稍不顺意就用鸡毛帚打,有时把儿媳的头发扯住打。儿媳妇忍无可忍,反映到居段,段代表召集了街坊邻里在茶馆里跟她摆事实讲道理,并正告她新社会人人平等,不准虐待媳妇,再不改就发动群众一起教育,或送派出所。她当众承认了错误,并开了烟、茶钱。以后她确实不敢再打媳妇了,婆媳关系也有所改善!
网络图片
茶馆还是商业交易的场所。很多商人在茶馆里洽谈生意,经常可以看到坐在一起的两个人把手伸进对方的袖筒,挤眉弄眼说些隐语,这不是搞笑,是正儿八经地在谈生意,是为了不泄漏商业秘密而采用的隐秘方式。过去穿长衫和短马褂的人多,袖筒大,不能不说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有创意的民间交易方式,很有趣,而现在谈生意,大多在公司的办公室,当然私密性更好,也更有气派。
今昔相比,过去的茶馆简陋,没有现今茶楼装修得豪华,有雅间、沙发、自动洗牌的麻将机、电视,有自倒自饮的保温壶,但它有高雅的特色盖碗茶具,有天然活性的鲜开水和品质高的未污染的有机肥生产出的茶叶。茶馆里没有打麻将和洗麻将的喧闹声。它既可休闲娱乐,又可作讲理、洽谈生意的大众化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它朴素而平实,是个很“妙”的地方,有着永远抹不掉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