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在岷江上,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仍旧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堰”指拦截水的土坝,“都江”指成都江,即岷江。“都江
堰”即成都江的水利工程。每当夏季来临,雨水增多,岷江的水量也随之增多。汹涌澎湃的江水来到成都平原,一泻千里,淹没良田,冲毁房屋。时任太守李冰为了解决水患问题,决定修筑都江堰。
都江堰主体位于岷江的弯道处,江水的流速在此有所减缓,能减轻对堤坝的冲击和损坏。
都江堰是一项科学、系统的水利工程,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鱼嘴
位于都江堰的前端,负责分流江水为外江和内江。西侧较宽处是外江,东侧稍窄处是内江。内江的河床较低,外江的河床较高。在干旱少雨的时候,江水先流入内江,给居民们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在雨水充沛、内江容不下时,多余的江水便由外江排出。
宝瓶口
原来是玉垒山的一部分。李冰父子派人凿石穿山,挖出了一个空缺,形似瓶口,所以叫作“宝瓶口”。挖出来的碎石就放在宝瓶口前方,做成“离堆”。当水位过高时,狭窄的宝瓶口就能有效控制水量。如果水位高于飞沙堰,则江水便流入飞沙堰,由外江排出。
飞沙堰
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堤坝,靠近宝瓶口。飞沙堰在枯水期滤沙,洪水期滤沙和泄洪。流速很快的江水来到离堆,就会形成漩涡。泥沙随着溢出来的水流越过飞沙堰,进入外江,从而解决了泥沙淤积的问题。
02、蜀锦
蜀锦有着鲜明的巴蜀地方色彩和汉民族风格,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立体感强,二是色彩饱满。
相传,古蜀国的君主蚕丛带领百姓养蚕抽丝。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经形成规模,织出的蜀锦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域。到了唐代,蜀锦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被赠予日本王室、寺庙,至今仍能看见当时的蜀锦藏品。宋代,成都的蜀锦织工技艺便有了“冠绝天下”的美名。明清时期,成都与南京、苏州一起成为我国的三大织锦中心。
手工织蜀锦
制作蜀锦首先需要一台蜀锦织机。蜀锦织绣博物馆中现存能使用的一台蜀锦织机,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至今。该织机长约6米,宽约1.5米,高约5米,能织出宽约80厘米的蜀锦。
控制这台机器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坐在机器的上方,通过脚下的16根竹竿选取所需的织线,按照顺序投出梭子控制颜色。每次织好一行,就需要另一个人嵌线提拉和过线来控制蜀锦图案。两个人工作一天大概只能织出6~8厘米长的蜀锦。
0、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由四川省内的宝兴县、卧龙自然保护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等10余个片区组成,面积达多平方千米。目前,该区保存了全世界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
近代以来,人们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大大压缩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熊猫的口粮——竹子受到大面积破坏,加上熊猫自身的繁殖能力较弱,熊猫的群体数量锐减。大熊猫的保护工作,除了眼前的人工培育外,还要着眼于未来的放归野外。中国建立起大熊猫栖息地,正是为将来被放归野外的大熊猫们重塑家园。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许多珍稀动植物都能在此生存,除大熊猫外,还有金丝猴、雪豹、羚牛、珙桐等。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雪山、鬼斧神工的悬崖峭壁、郁郁葱葱的树木草地、波光粼粼的湖泊河流,四季轮转,美丽动人。
04、传统地方戏剧—川剧变脸
川剧作为我国传统地方戏之一,主要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地。
川剧有着独特的唱腔体系——“高腔为主,五腔一体”,即高腔、昆腔、胡琴、弹戏、灯调5种声腔。
在表现形式上,唱(歌唱)、念(念白)、做(神情动作)、打(武打)这些元素川剧都有,并且生发出更具特色的表演技术——变脸。
脸谱
说到“变脸”,就需要先从脸谱说起。脸谱,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符号,能够迅速传达人的个性特征。歌舞《兰陵王入阵曲》,舞者戴着神情凶狠的面具,扮演北齐兰陵王和士兵,重现战场凶险。人们看到戴面具的持剑将军,配以激昂的乐声,能体会到兰陵王冲锋陷阵的勇猛。戏剧从歌舞中汲取灵感,将面具变成了脸谱。
面具是固定的神情,而脸谱是用油彩画在脸上,人的神情是可以变化的,拥有更强的表现力。
川剧演员在舞台上即时变化脸谱,可以一口气换七八张脸。变脸能够表现同一个角色在一瞬间的心理变化,惊讶、恐惧、后悔、疑虑等情绪的交织,十分生动形象。变脸的技艺有种: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
手上藏有油彩,表演的时候手往面部一抹,就可以变成另外一种脸谱。
吹脸
事先在地上放置一个盛有彩粉的盒子,演员表演的时候做出倒地的动作,迅速向盒子里吹气,扬起的彩粉就能覆盖到脸上,变成另一种颜色。
扯脸
需要事先在纸上或者是绸缎上画好脸谱,演员上台前把
这些脸谱都贴到脸上。上台之后,演员借助袖子、扇子等进行遮掩,迅速地扯下脸上薄薄的一张脸谱,达到变脸的效果。
05、特色成都话
跟我学说成都话:
学会这些话,走遍成都都不怕
懒眉懒眼——形容人懒惰
丘辈子——一辈子,总是
巴适——舒服,安逸
吃了莫得——吃了没
南闷走——怎么走
耍——玩
太阳指到晒——太阳直头晒
早神——早上
少午——中午
晚黑——晚上
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是汉语方言中分布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成都话就属于西南官话。我国西南地区历来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居的地方,不同民族的语言,不同地域的方言,加深了人与人沟通的困难。
官话作为官方使用的语言,有统一的语法规则和发音,其功能相当于如今的普通话,有效地解决了语言不通的问题。
如今的西南官话被广泛用于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地,而这些地方大多位于长江中上游区域,故而西南方言又被称为“上江官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