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樊城,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迁都,辉煌的战果让年近花甲的老将关二爷获得了空前的名誉和声威。《易》云:亢龙有悔。当人或物处于巅峰之时,应当保持警惕,否则必然盛极而衰,如同烟花一样,在片刻的灿烂之后立马沉寂。可惜,关二爷喜欢读《春秋》而不读《易》,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樊城久攻不下,东吴用计使关羽放松警惕从而把荆州几乎所有的兵力调往前线。接着,曹操援兵到,关羽败退,而后方的盟友东吴又突然发难,白衣渡江成功占领荆州。关二爷退无可退,最终落入东吴之手,死在了自己一生最痛恨的“吴狗”刀下。想必关羽一定是死不瞑目。曹操和孙权默契地一番配合,将这位旷世名将逼上绝路。双方如果“论功行赏”,一般认为吕蒙白衣渡江应当居首功,毕竟江东玩得这出“川剧变脸”成功麻痹了二爷,如果关二爷在荆州留下足够的兵力,荆州丢不掉,即便前线战事失利,二爷照样有资本卷土重来继续威胁樊城。也有人认为首功应当归徐晃,毕竟徐晃军队是直接在正面击败关二爷的一股力量。但很少有人提到驻守樊城的曹仁,实际上这场战斗的核心关键人物非曹仁莫属。试想,关二爷兵锋正盛,被他收编的盗匪居然已经渗透到了许都附近,樊城的状态可谓千钧一发。但守将曹仁顶住了压力,甚至在战斗中击伤关二爷。第一波援兵于禁和庞德被二爷全歼,如果换做一般人早就心态炸了,但曹仁却丝毫不慌乱,坚持等到了徐晃的第二波援兵。但凡曹仁有一丝松懈,或者一丁点疏忽,樊城绝对会落入关二爷之手。到那时,徐晃的援兵便毫无意义,吕蒙也不敢玩什么“白衣渡江”。此战,曹仁厥功至伟。曹操帐下名将无数,如果将曹仁换成别人是否能挡住关二爷的猛攻?或者说,除了曹仁之外还有谁能在关二爷的猛烈攻击下撑到援兵到来?张郃是首先被排除的对象。虽然张郃武艺出众,统兵能力也丝毫不逊色,甚至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成为蜀汉的头号大敌。但论行军打仗,他和关二爷、张三爷这类天赋型选手还是差距不小。关羽和张郃没有正面交过手,因此难以直接比较。但在正史上,作为各自军队的主帅,张飞和张郃正面硬碰硬过,张郃被张飞完败,而且败得相当惨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馀日。飞率精卒万馀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此战中,张郃作为守城一方主将,对驻守地区地理优势的了解尚不如敌方,这是第一个问题;蜀中地势险峻,张郃只需固守待援即可,但他偏偏要和张飞出城野战,结果被张飞利用地利偷袭。因此,张郃的指挥和张飞根本不是一个级别。而根据《三国志》中记载分析,关羽的军事能力要稍强于张飞,这样看来张郃对上关羽更是没有打赢的可能。张辽倒是能够和关羽一战。张辽属于武艺和谋略兼备的武将,深得曹操信任。他的代表作应该是家喻户晓,《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即最为简明的概括。孙权亲自带领十万大军北伐,结果在合肥一带被张辽大破之,从此张辽声名鹊起。战败的孙权,则被当代历史票友戏称为“孙十万”。张辽用兵敢于用奇兵,而且把握战机的能力相当强。关羽进攻樊城时,具体兵力应该在五万左右,对张辽来说这种规模的敌军还是能够轻松应付的。即便无法击退关羽,以张辽沉稳的性格和出色的将略,保证樊城不失应该没啥问题。徐晃自然也是没啥问题的。毕竟在整个“杀死关羽”的游戏中,徐晃是唯一一个在正面战场击败关羽的将领。让他去守樊城必然不在话下。夏侯惇、夏侯渊兄弟是难以挡住关羽的、夏侯惇且不说,他以勇猛而非才略著称,让他独当一方怕是有些托大。夏侯渊的确是大将之才,但他有个致命的缺点,凡事喜欢亲力亲为。对于普通士兵来说,这样的主帅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能够凝聚军心。但缺点是容易暴露在敌军的打击范围中。夏侯渊最后也因此而死,定军山一战夏侯渊本来可以防守得更好,但他非要和士兵一起修筑工事,结果被黄忠逮了个正着,一刀结果其性命。可以想象,如果夏侯渊驻守樊城,以他的性格来说肯定会主动出击和关羽拼命,这是关羽最希望看到的情形。由于关羽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一旦夏侯惇出战,关羽可以直接在野战中歼灭之,直接省了攻城的力气。至于曹洪,曹休等虽然名气不小,但和关羽相比依旧差距明显,能否挡住关羽的进攻未可知。而许褚作为曹操的保镖,是个战斗力高超的练家子,却于统兵方面一窍不通,故而不可能被曹操派去独当一面。因此,放眼整个曹营,能在樊城和关羽维持对峙之势者,只有曹仁、徐晃、张辽三人。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