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m.sohu.com/a/406850306_12037676008:15“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这是古人对皮影戏的生动描绘。皮影戏在中国,又称“影子戏”“灯影戏”。一盏灯,一块帷幕,皮影艺人操纵着由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搭配幕布和曲调,在光影变幻中唱尽人生百态。“灯影中国:广宇长宙中的生活与想象”特展3月16日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成都博物馆收藏的近20个省市的余件皮影,这些各具特色的皮影不仅是中国民俗文化繁荣的见证,也体现了当代文博人对皮影戏剧文物的收藏、保护和传承的斐然成果。“中国皮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千百年来扎根于中国大地上,是中国地方戏曲最为草根的一种表达形式。我称之为大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形式。”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灯影中国”展览的策展人李明斌,曾任成都博物馆馆长,近十年来,他全程参与了皮影戏剧文物的征集与抢救性保护。“现在中国皮影的收藏中心在成都。成都博物馆收集的30多万件中国皮影绝大部分是来自于乡村,我们从博物馆的角度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李明斌表示,数千年来皮影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娱乐方式,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式微。长期以来,散布在民间的皮影文物的价值不为公众所知,材质也不易保存,皮影文物及其艺术形式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为抢救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成都博物馆在20年前就启动了皮影征集,是目前藏品数量最多、年代最久、种类最全的皮影收藏博物馆。而此次展览展出的余件皮影正是从成都博物馆30多万件藏品中遴选得来。皮影艺术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其覆盖地域之广、时间之长、流派之众、剧目之繁多,如何才能梳理出清晰的线索?策展团队摈弃了时间或流派的单线逻辑限制,从日常生活、神话传说与戏剧场景切入,以“广宇长宙中的生活与想象”为题,寻找“灯影中国”的脉络。“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特展以空间和时间为顺序,分为“广宇万象”和“长宙久长”两个章节。“百地千戏”“千戏万象”“精工巧艺”三个单元,以皮影的空间分布为线索,分别介绍了中国不同地域的皮影戏,有典型代表性的皮影剧目以及与皮影相关的制作工艺、伴奏乐器等内容。“皮影雕刻工具、剧本、乐器,皮影戏箱,这些文物可以完整地复原出民间皮影戏班最原始最活态的样貌,我认为皮影戏剧文物的征集与展览展示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探索。”李明斌说。展览中,一件名为“百衲衣”的清代甘肃皮影藏品尤为珍贵。泛黄的兽皮下,针线缝补、颜料填补的痕迹清晰可见,足以显示这张皮影经历的百年沧桑。李明斌介绍,皮影是戏班的珍宝,历经多年演出,即使破损也不会被随意丢弃。这件“百衲衣”就是皮影戏班的“传家宝”,经过多次修补缝制,逐渐成为凝结历代手艺人生活记忆的纪念物,代代流传。为了突出皮影戏光影艺术的特点,策展团队还在玻璃上用磁铁来定位,通过双面透光展示,充分体现皮影的颜色材质。陕西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其皮影制作精美,演技巧妙,影调复杂,剧本高雅,堪称经典。陕西皮影《西厢记》的一幕展示了张生和崔莺莺在葡萄架下的约会场景,松鼠偷吃葡萄的细节令人忍俊不禁。戏剧人物的姿态与动作参考昆曲身段,服饰鞋帽与花卉植物的镂空雕刻也是精美绝伦。四川皮影,是中国南方地区皮影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享有南影“魁首”的美誉,主要采用黄牛皮雕绘而成,流行于川西、川北地区,以成都皮影最具特色与代表性。成都皮影作为南派皮影的代表,关节设计精巧,一个人物有九个关节,手部手指都可以张合,雕刻精细,融合了川剧里的元素,人物服饰也使用了蜀绣蜀锦的元素。策展团队选取了成都皮影《白蛇传》里的一幕“断桥相会”来展现戏剧冲突的张力。“灯影中国”展览执行策展人徐佳艺介绍:“我们会用缝制这种方式来把这幅图定位在这个画面上。每个场景都相当于是电影里的一个静帧,皮影戏最有戏剧张力的一个场景就呈现在画框上。”纸影《赵城虎》选取的是《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它是民国时期华西协合华语学校教师俞子丹教外国传教士中文的辅助教具,出自俞子丹家庭手工班之手。徐佳艺介绍,“这套纸影非常珍贵,绘制颜色非常鲜艳,它是用纸来制作的,手工上色后又涂上了桐油。这套皮影戏教具不仅是教授中文听说,更多的是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传授给西方人。”“长宙久长”板块则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年年有戏”“岁岁伴影”与“天长地久”三个单元。“年年有戏”用皮影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人一年当中不同时令的生活。“岁岁伴影”则选取了中国人人生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庆生、祝寿、求学,将这些重要节点通过皮影以戏剧性、仪式化的方式呈现,形成了对生命意义的强调。“天长地久”则将这种时间视角延展到人的精神领域,展览展现的神仙、鬼怪等题材的皮影既是中国人精神世界在皮影中的映射,也是时间长河沉淀下的民俗符号。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介绍,这是上海大学博物馆举办的第一个非遗展览,秉承“小而精”“小而美”的理念,持续对标校博物馆服务教学的办馆宗旨:“从展览策划到实施,由文博专业的师生共同参与,这也体现了高校博物馆培养人才的重要功能。同时,上海大学也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基地。从年起,上海大学与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了国家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班。在全新的创意激荡下,古老的非遗技艺、非遗作品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皮影在非遗项目里,归在传统戏剧类。皮影表演可以有传统的故事,也可以有当代的故事。”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章莉莉向记者介绍,她与非遗创新设计专业的老师指导学生创作了全新的皮影动画与皮影文创。“希望可以把传统文化的基因,应用到新的领域中去,把皮影用我们今天的方式传承下来。”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寓藏在了皮影戏的光影变幻中。中国皮影艺术连接着中华文明最深处的根脉,广宇长宙之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戏,承载着人们生活和想象的共同记忆,也蕴含着中国人共通的审美旨趣和价值追求。记者:王琳琳摄像:李响实习生:郑涵尹编辑:邢维、李姬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