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昇浅谈ldquo昆弋锣鼓rdq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因花部(乱弹)的崛起,昆山腔日渐衰败,北方的昆山腔艺人为了生存,逐渐与弋阳腔班社搭班,而弋阳腔班社此时同样遇到生存问题,遂两个剧种才联合起来演出,以此来丰富演出剧目和演出形式,寄希望当地观众喜欢而求得上座率,久而久之便被称为昆弋班。过去有所谓“昆腔锣鼓弋腔戏”的说法,我认为应改为“弋腔锣鼓昆弋戏”才对。因为昆山腔以“水磨调”著称,唱腔委婉缠绵,音乐优雅动听,以竹笛、笙、提琴、南弦子为主要乐器,打击乐不被重视,只有怀鼓小锣,这是由它的曲调特性而决定的。何来的“昆腔锣鼓”?而大鼓大筛大铙是弋阳腔的强项,它本身的演奏风格就是“锣鼓节制、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腔”。所以我个人认为昆弋搭班理所当然的应该是“弋腔锣鼓昆弋戏”的说法才对。

昆弋搭班意味着弋阳腔(也叫弋腔)锣鼓正式进入昆山腔领域,与昆山腔锣鼓合并后形成一个新的锣鼓体系——“昆弋锣鼓”。所组成的班社也叫昆弋班。昆弋班的结合,极大的丰富了昆山腔锣鼓,并逐渐形成北方昆弋表演体系,既花脸、老生、武生、小生小旦戏并举的特点。昆弋锣鼓的形成,也间接预示着昆山腔的逐渐衰落。

年北方昆曲剧院建院,以韩世昌、白云生为首所演的生旦戏不用说了,阔口戏、袍带戏、传奇剧目亦十分强大。以侯玉山(花脸)、侯永奎(武生)、侯炳武(武生)、白玉珍(老生花脸、生旦净丑)、魏庆林(老生花脸)、孟祥生(丑角)、陶小亭(老生花脸)等一大批老生花脸武生演员为首,他们在舞台上呈现的均是燕赵悲歌、黄钟大吕般的昆弋戏。乐队的班底也是以侯建亭、高景池为首的河北民间老艺人为主,所使用的主要打击乐器包括大堂鼓、大筛、大铙、镲锅、小锣,也包括京班打击乐四大件,既板鼓、大锣、铙钹、小锣等。而使用的锣鼓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昆弋锣鼓经。用大堂鼓、大筛、大铙、小锣、镲锅演奏,一类是京剧锣鼓经和昆弋锣鼓经混合使用,用京班打击乐四大件乐器来演奏。

昆弋戏使用京剧锣鼓,也说明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剧种之间的相互碰撞、渗透、融合中,京剧的势力越来越大,京剧锣鼓也相应的越来越规范。为了生存和能够适应观众的喜好,昆弋的鼓佬们理所当然的要把京剧锣鼓经借鉴过来与昆弋锣鼓经一起使用,这也是时代的需求。这一点从郝振基年的录音《安天会》《棋盘会》、陶显庭年录音版《弹词》《功臣宴》、候益隆年录音版《火判》《嫁妹》中都能得到佐证。但昆弋鼓佬儿使用的京剧锣鼓在很多打法上同京剧鼓佬儿有很大的不同与区别,这也许是昆弋老艺人们的习惯而为之吧。

北昆老艺人白玉珍、陶小亭、孟祥生年录音《千忠戮·草召》,可以说是大鼓大筛大铙的昆弋锣鼓的成功典范。鼓佬儿在剧中也是用板鼓演奏,但到了要渲染舞台气氛及演员身段表演时,便加入昆弋锣鼓的大堂鼓大筛大铙小锣,用以配合演员的身段表演,制造场上气氛,所打出来的音响效果,虽然我们现在只是听的录音,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我辈见识了什么是昆弋锣鼓的震撼。

如今北昆所有的戏几乎都是京剧锣鼓点子伴奏,所背诵的锣鼓经谱想当然也绝大部分都是京剧锣鼓经,其中只夹杂着几个未失传的昆弋锣鼓点子(但也都是用京锣演奏)以及南昆的小锣点子,如:《草召》里的大锣“帽儿头”、《夜奔》里的镲锅“帽儿头”“夺头”、《出塞》里的大锣“浪头锣”、“搓锤”、《嫁妹》里的镲锅“夺头”“都贲儿才扎(才)”等,以及南昆几个小锣点子,如:“慢尖”“快尖”“圆尖”“小锣叫头”等。

那么有人会问,京剧有京剧锣鼓、梆子有梆子锣鼓、川剧有川剧锣鼓。昆曲有六百年历史,是百戏之师百戏之祖,为什么昆曲没有锣鼓,或者更准确地说南方昆曲没有特定的昆曲大锣锣鼓经,这好像与百戏之师也不相符。

由此我也想提出一系列关于昆曲与昆曲锣鼓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昆曲锣鼓到底是什么时间形成的?形成的规模怎样?昆曲的特性与昆曲锣鼓有怎样的联系?为什么明清时期重“清工”(清曲)而贬“戏工”(剧曲)?重清工贬戏工的做法会不会导致抑制昆曲锣鼓的发展?为什么曾经是红遍大江南北二百多年、四方歌者必宗吴门的昆曲后来被定性为适合“小众群体”欣赏?魏良辅是讨厌打击乐吗?(答案是肯定的。魏在《南词引正》第三条中言:“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戏曲借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辩之”)。还有,昆曲锣鼓为何演变为昆弋锣鼓?昆弋锣鼓是如何由兴盛到衰亡的?

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其实有些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答案。

清末民初时,北方昆弋每况愈下,艺人食不果腹,只能由城市退入河北民间。剧种都遭此灭顶之灾何况昆弋锣鼓乎?(我个人认为,长江以北一直以北方昆曲剧院一枝独秀,别无分号,貌似伟岸,实则不利于昆曲发展,剧院少,从事昆曲事业的人员就少。人员少流动,相互缺竞争。后备人员匮乏,各行当尤其缺少高精尖人员)。昆曲是曲牌体,昆曲锣鼓自幼就不被重视,一把曲笛就能清工(清唱),加一个鼓佬和小锣就能开戏。而京剧则不同,京剧是板腔体,离了锣鼓便不成体系,所以京剧在发展的同时,京剧锣鼓也必然在吸收其他兄弟剧种锣鼓的基础上得到极大的发展。

再有,昆弋武戏锣鼓和京剧演员唱昆曲武戏所使用的锣鼓还不能混为一谈。昆弋武戏的鼓佬儿都是昆弋班社出身,所使用的武戏锣鼓自然是昆弋锣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花部乱弹——徽班、皮黄班、各路梆子等势力愈来愈大,慢慢形成了“无戏不京锣”的局面。同时各剧种锣鼓相互渗透、相互借鉴。无一例外的昆弋武戏锣鼓也会借鉴京剧锣鼓,就像京剧演员也唱昆腔一样相互借鉴。那么昆弋武戏的鼓佬儿自然而然也会使用昆弋与京剧“两下锅”的锣鼓来为演员打戏。

即便是昆弋班的鼓佬儿使用京剧锣鼓点子打戏,按京剧锣鼓而言也还是有很多不正宗的打法在里边,这源于昆弋鼓佬儿们自幼跟随师傅口传心授的打法、学戏的习惯,以及自身的锣鼓体系与京剧锣鼓体系从根本上就有区别的缘故。京剧许多武戏来源于昆曲,这话没错,但京剧只是借鉴了昆曲剧目,而用的锣鼓还是京剧自身经过多年的兼收并蓄、逐渐演变成章法严谨,规格一致。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的京剧锣鼓。

(李永昇,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奏员)

观其复版《望江亭中秋切鲙》

年8月13日

(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售罄)

年8月16.17日

(北京)繁星戏剧村(7月25日开票)

年8月26日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在售)

演员表

邵天帅饰谭记儿

刘亚琳饰谭记儿

王琛饰白士中

史舒越饰杨衙内

张鹏饰杨衙内

白晓君饰白姑姑

袁国良饰李秉忠

于航饰张千

张暖饰李稍

福利

福利

福利

还记得这本手帐吗?

观众们曾排百米长队购买的手帐

感谢大家多年厚爱

繁星戏剧村

现场活动

每场50册赠送

请收好您的票根

也许您的那一册

有主演们的签名哦!

每场座位

抓紧时间购票啦!啦!啦!

陆续更新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