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就在一瞬间川剧

远古时期的古蜀文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东汉时期的天府之国,三国时的蜀国,晓谕出四川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要冲;今存古诗中《巴蜀行吟》、《春夜喜雨》、《蜀道难》等,民歌中《下四川》、《跑四川》等,体现出古代政治家、文人及广大群众对四川或喜或悲、或忧或思的情怀;清初时“两湖填四川”的政策又为四川带来了丰厚的生产力与多样化的文化发展途径。由此,作为四川省最具代表性的多声腔剧种——川剧,在川蜀悠久文化的哺育下、在历朝政治经济的抚养中、在历代地域人文环境的滋养里,合流高腔、昆曲、琴腔、弹戏及地方灯戏等多种声腔逐渐形成。其流传地域广阔、受众群体广泛。

川剧变脸

相由心生的易容术

——著名川剧变脸艺术家王道正先生

这是我中华魁宝,这门艺术要列为国家机密,我们要好好珍惜国之精粹啊

——周恩来总理视察四川发言

说及川剧,大家可否记得那个神乎其技的绝活“变脸”?变脸是川剧中特有的一种表现特技,其作用在于通过脸谱上所勾勒出的不同表情,来表达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即在表演中通过有形可感、不同颜色、不同表情脸谱的转变,来刻画出剧中人物内心抽象无形、细致入微的内心情感波动。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川剧中变脸的方法大体有四种:即“抹脸”、“吹脸”、“扯脸”、“运气”变脸。

抹脸:是指将化妆中所用的油彩,涂抹在脸部的某一特定部位,到时用手在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这种方法有全部变脸、变下半部脸和局部变脸三种形式,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需要涂在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面部的某一个局部,油彩只涂在相应的位置即可。

吹脸:是指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需要变脸时,通过舞蹈动作俯趴在地面的上,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就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扯脸:需要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并在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

运气变脸:是通过运用气功变脸的一种方法。

年,国家文化部正式出文,将川剧变脸艺术列为国家二级机密,这也是中国戏剧界唯一一项国家机密。

川剧表演

除了变脸之外,川剧中的另一大特色为川剧高腔帮——打——唱的表演形式。川剧是一种由高腔、昆腔、乱弹、琴腔、花灯戏组成的一种多声腔剧种,而其中高腔的成分在川剧中占70%以上,因此川剧高腔的表演形式对于川剧的演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清代李调元《雨林夜话》中记载:“弋阳腔始于弋阳,即今高腔”推测,今天的川剧高腔与明代弋阳腔有一定的渊源继承关系。

弋阳腔,是元末明初起源于江西弋阳一带的一种唱腔,其主要特点在于表演形式为只有打击乐器,不用伴奏乐器的徒歌,一人唱而众人和,其旋律语音“错用乡语、改调歌之”。

川剧高腔继承了弋阳腔“一唱众合”“错用乡语”的艺术特点,其唱腔语言为四川本地的乡音土语,艺术表现上由帮——打——唱三部分组成:

帮:是指川剧高腔在演出中,后台演员的帮腔。

打:指川剧高腔演出时的锣鼓打击乐伴奏

唱:指舞台上演员的唱腔。

而根据后台“帮腔”与前台“唱腔”相结合的关系,由可以分为多种帮唱相结合的方法,如:

1.由舞台演员先唱或诵读第一句台词,然后由后台演员接唱的方法叫做“放头子”;

2.由舞台演员先唱一句昆腔的“帽子”腔,下句由后台演员接帮腔,这种方法被称为“昆头子”起;

3.由后台演员先帮一、二句腔之后,舞台演员才接唱的“平起”。

起腔之后,所出现的帮腔乐句又被称为“立柱”,即帮几句就算立几柱,它对川剧音乐唱腔远虑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支柱作用,其有利于舞台演员对剧目中人物情绪表达与发展,同时有助于穿插长短不同的唱腔以适应剧目及人物形象的要求。

依据川剧的流传地域,川剧可以分为四个流派,即: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派、流传于自贡、内江等地的资阳派、流行于川乐北一带的川北派、及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派。

参考文献: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百度百科

专辑推荐《中国戏曲欣赏——第二辑》

(库客音乐资料库:8.)

想了解更多民族民间音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