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方言与戏曲艺术的关系吗来小念的读书

#方言#Hello大家好,我是念月,最近在读一本书《方言与中国文化》,我相信边读书边做好读书笔记是个好习惯。刚好读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就和大家来分享一下我学到了哪些吧:

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方言和戏曲研究的问题:

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任何一种戏曲,其起源都局限于一定地域,采用当地的方言,改造当地的民间歌舞而成。换句话说,任何剧种在其雏形阶段都是地方戏,其中少数在后来流行于全国,而大部分仍然以地方戏的形式存在。区别这些地方戏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方言而不是声腔,因为有的地方戏可以兼容几种声腔,如川剧就包含了昆、高、梆、簧四种声腔,再加四川民间小调。声腔可以随方言变,方言却不肯随声腔改。长期以来,藏戏在青海始终流行不起来,就是因为所使用的方言与青海藏族的安多方言不同,安多方言没有声调,这在中国各种方言中是很特殊的。40年代以后,使用安多方言的安多藏戏出现以后,不过几十年就已普遍流行于青海地区,戏曲和方言的关系可谓大矣。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地方戏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方言,或者说戏曲先是地方的,而后才是全国的,如有艺术先是民族的,而后才是国际的。因此,利用方言来研究戏曲史显然是重要的途径,其实古人也注意到这一点。他们曾根据方言来判别民间歌舞——戏曲的源头之一——的地域归属。《宋书·乐志》载:“江左初,又有拂舞、吴舞。捡其哥,非吴调也。”以歌词作为判别的标尺。

我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戏剧文化,尤其在戏剧音乐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方面,更是独具特色,异常丰富。辽阔的幅员,众多的人口,繁复的方言土语,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独特的地方音乐如民歌小调,都给千姿百态的地方戏曲的孕育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力的条件。

各种地方戏曲的差别体现在文学形式和舞台艺术各个方面,但主要表现为演唱腔调的不同。一种声腔当它流布到其他地方时,为了吸引当地观众,就必须与当地的方言和音乐相交融,而产生地域变异,这样就产生了新的声腔派别。所谓北曲和南曲的区别,就是因方言和音乐的地域性差别而形成的南北两个音乐派别。尽管北方方言的一致性很大,但是北曲仍然因“五方言语不一”而有中州调,冀州调之分(可见《南词引正》)。尽管曲韵有周德清《中原音韵》的规范化,但不能因此消除因地域、方言不同而产生的北曲系统的声腔流派。

由于方言不同,字音调值不同,必然要造成旋律、行腔的变异。如在皮簧系统中,徽戏的促调,在京剧中已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粤剧、桂剧的闭口韵在其他皮簧系统中也不多见。又如今天的高腔系统中,有些曲牌几乎就是当地民歌的高腔化,这在历史上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南戏《杀狗记》中就有东瓯令、福州歌、福清歌、台州歌这一类以地名命名的曲牌,这些曲牌很可能就是在当地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

丰富的地方戏曲声腔的产生实在应归功于复杂的方言,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早已引起学者的注意。上引魏良辅《南词引正》就说到北曲有中州调、冀州调之分。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也指出北派声腔有金陵、汴梁、云中的不同。这些不同或区别都是由于方言的歧异产生的,只此一端已可见方言研究对戏曲研究的重要作用。

方言和地方戏曲声腔的流派:

我国的地方戏曲可以分成昆(曲)、高(腔)、梆(子)、(皮)簧四大类,此外还有一些民间歌舞和小调。其中任何一种声腔从起源地流传到另一地往往结合新地的方言和音乐成分而发生衍变,造成一种声腔的新派别。

昆腔最保守,在各地的变异只是“声小变”而“腔略同”,高腔则最灵活:“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境”。又常“错用乡语”,“向无曲谱,只沿土俗”,最易与当地民间音乐发生交融。由发源地声腔与流布地方颜和音乐交融而产生新流派,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系的例子,在戏曲史上是很多的。下面是具体一些例子:

温州乱弹传入黄岩,改用黄岩方言唱,遂产生黄岩乱弹。

广东的琼剧本来是潮汕地区高腔剧种的支派,流传至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后,改用海南方言演唱,被称为“土戏”,后来又与流入海南岛的粤剧融合,遂成为琼剧。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采茶歌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地区,结合当地的方言、民歌和舞蹈而形成黄梅戏的雏形。清代道光以后流入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结合当地的方言和民歌而形成被称为怀腔的新支派。黄梅戏出入皖时,有艺人(包括家属)在皖落户的,也有家在本土,人去演出的,所以跟湖北话尚且有较多的联系。今天的黄梅戏是安庆方言为基础的。

北方的梆子腔在晋陕交界地带形成的时候,被称为山陕梆子,后来流入关中演变为秦腔,到河东形成蒲州梆子,到晋北成为北路梆子,由晋北到河北变成河北梆子,再往东又变为山东梆子,南下与河南原有地方戏交流,则成为河南梆子。各地方言的差异,造成同一声腔内部出现许多不同流派,这些流派的分布与方言分布在地域上自然存在重叠关系。

地方戏曲的品种的区别,起初只是声腔的差别,因此声腔的名称就是剧种的名称。这在戏曲史初期的单声腔时代是十分常见的,所以戏曲史上有过昆腔,京腔,秦腔,罗罗腔、二簧调的叫法。随着时代的进展,出现了不同声腔在一地同时演出的现象,也出现了能演出两种以上声腔的演员班子,他们所演的戏曲叫两下锅,三合一,使单声腔的地方戏向多声腔转化。因此用声腔名字与戏曲品种相背离。于是,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了“剧种”这个新名词,以戏曲的流布地域和所使用的语言,把地方戏分为川剧、闽剧、婺剧等等。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分享完,书我也还没读完,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