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您有一封七中育才ldquo五

北京荨麻疹医院网站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410/8833326.html

5月21日,时值小满,小麦青,枇杷黄,遇见夏日好时光。追寻着初夏的脚步,七中育才“五进”课程的师生们又一次漫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同学们探究的身影出现在青龙湖湿地公园、成都市川剧院、成都市博物馆、成都市规划馆和李劼人故居,从清晨到正午,伴随着喜悦与欢笑,讨论与实践,大家都沉浸在“五进”课程的学习体验之中。

云洁水澈,万物有灵

“走进大自然”课程组的同学们前往城市生态湖区——青龙湖湿地公园,一同去发现蕴藏在大自然中的治愈系小秘密。虽然天公不作美,恰逢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但完全不影响同学们高涨的兴致与热情。正所谓,“心晴的时候,下雨也是晴”。置身湖区,水天相接,满眼的绿色环绕,同学们站在草坪上感受着微风的气息,沐浴着阳光的温度。鸟鸣声、细雨声、流水声,让大家沉浸在大自然的宁静中。

本次课程由生物组祁万军、张强老师联袂讲授,并邀请到了初二6班观鸟爱好者张凌恺同学协助指导。老师给同学们分发了观鸟设备,带领大家一起探寻这座专属于鸟儿的国度。细雨中的鸟儿,并没有娇羞地躲藏起来,反而在大家面前展露着自己俏皮的姿态。小白鹭展开纯白的翅膀翱翔于天际,白颊噪鹛蹦蹦跳跳地在草坪上觅食,黑水鸡展示着自己莲上漂的独门绝技,停歇在树梢的白头鹎和棕背伯劳安静从容。同学们此起彼伏的声音:“那里有一只!”,“它又飞了!”,“快看快抓拍!”……其实观鸟的快乐,不一定是集邮式地发现新物种,在观察中了解鸟类的特征习性、分享鸟类知识,感受生灵之美,本身就是一场沉浸式的观鸟体验。

之后,老师们还带领着大家一起制作生态瓶。指尖奇趣、匠心造物,同学们在容器中细心地造景布置,装入了沙石、水藻、湖水、小鱼等,建造起一个个生机萌动的微观世界。“小鱼怎样才能活得更久?我只放了一条鱼,它会不会孤单?一会儿带回家的时候小鱼会不会晕车?”孩子们奇思妙想,互相交流,不仅领悟了制作生态瓶的要领,也学会了生态稳定的重要性。

随着本次课程落下帷幕,第一阶段的“走进大自然”课程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路走来,我们一同感悟了植物之美、动物之灵、生态之和谐、自然之敬畏。我们来自大自然,也属于大自然,更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生命的朝圣之地,愿我们今后可以在大自然中发现更多的爱与奇迹。

一起制作生态瓶

梨园匠心,江湖庙堂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养育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们世代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蜀文化,川剧就是其中最瑰丽的艺术宝藏。早在隋、唐及五代时期,就有“蜀戏冠天下”之说。

周末“走进影剧院”课程组来到成都市川剧院,在这里同学们欣赏了两折优秀的传统剧《东窗修本》《活捉三郎》。同学们被艺术家精湛的表演技艺所折服,特别感叹川剧独特的表现形式,可谓“雅俗共赏”。

《东窗修本》一剧中,秦桧害死岳飞后害怕东窗事发,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让同学们对岳飞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活捉三郎》一剧以演员的腰、腿、褶子功的做功生动形象的刻画人物,戏中“点蜡烛”“提假脚”“提耙人”等表演特技,让同学们纷纷赞叹“没有想到川剧这么好看”,“演员们的功夫太厉害了”。

活动结束以后,大家还走进了演出后台,亲自过了一把当川剧演员的“瘾”。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专业化妆师,一边给同学们上妆,一边讲解,原来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浓墨重彩”,背后有如此深刻的涵义。“幸运儿”画好以后,大家都纷纷鼓掌。活动中偶遇几个正在为川剧拍摄纪录片的大学生,同学们也纷纷在镜头前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大家都觉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希望更多的同学走进剧场,欣赏川剧,爱上川剧,因为这门古老的艺术真的“魅力无限”,值得每一位四川人好好守护。

井盐入韵,烟火人间

盐是生活的必需品,四川地区的井盐生产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开凿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本周末“走进实验室”课程组的同学们前往了成都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开启了“识”盐和“制”盐之旅。

本周的课程包含三个活动:

1.参观成博内的井盐画像砖和铁牢盆,了解井盐的历史及制作工艺;

2.完成粗盐的提纯。化学组的胡月老师带着同学们通过观看井盐的生产视频,总结井盐制取的原理和方法,并以制井盐的原理找到粗盐提纯的方法(溶解、过滤、蒸发),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完成分组实验:粗盐的提纯。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专注、认真。

3.制作氯化钠的说明书。同学们根据已有经验及所学内容,重新建构了氯化钠的相关知识脉络。

同学们通过学习历史文物背后的化学知识,感悟川人通过科技点亮生活的过程,大家受益匪浅。课后有同学说:“在制盐的活动中,我体会到了川人在制盐过程中一丝不苟、契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就是这次活动最大的意义!

日异月殊,城市变迁

成都拥有多少年城市文明史、多少年建城史?成都有哪些世界第一和中国之最?在城市变迁中,成都有哪些未变?

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博物馆”课程组的同学们在向芯冉老师和高颖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成都市规划馆一探究竟。

同学们通过大型液晶展墙聚焦成都城市概况;通过历史影院纵览成都城市发展历史;通过全域成都沙盘模型了解全域成都圈层融合的规划发展理念;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成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规划馆这个“窗口”,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成都广阔天地的大门。

访学故居,游历市井

走过青石板铺设的路面,经过绿意盎然的铁藜墙,门楣上的“菱窠”静静地等着客人,打开的木门也在迎接着育才来访的师生。

本周“走进图书馆”课程由语文组黄凤娟、赵今老师带领育才学子访学李劼人的故居——“菱窠”。来到“菱窠”,同学们不禁发问:“菱窠”是什么意思?以前住在“菱窠”里的李劼人又是谁?带着对这位现代作家的好奇,育才师生一起走进劼人故居,深度感受成都市井生活。

烟雨蒙蒙,绿树葱葱,青砖灰瓦,天与地与建筑在细雨的牵线下浑然一体。雨丝轻轻落下,安静了尘土,抚平了燥意。进入故居大门,小小的菱窠尽收眼底,没想到这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的“菱窠”是如此小巧精致。“菱窠”由展厅、主楼和事迹陈列馆组成,庭院里亭台轩阁,小桥溪水,花草点缀,绿树萦绕,颇有几分江南园林的味道。

黄老师介绍,“菱窠”是劼人年为躲避日机轰炸,自己设计、修建的3间简易“疏散房”。墙的厚度有近半米宽,同学们用手臂丈量,惊叹时代的艰难和设计的用心。

接着同学们带着学习任务参观,了解劼人的生平事迹,试着以空间为序为故居建筑布局写介绍性文字,并探寻最喜欢的故居一角。随后,师生聚集于长廊分享交流。此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小雨沿着长廊那古韵悠长的房檐缓缓落下,别有一番韵味!黄老师还分享了劼老朋友、朋友之子及他的女儿李眉关于劼老的趣闻轶事,让同学们更全面、多元地走进了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精通美食与建筑、文学造诣极高的“长袍市长”及爱国实业家——李劼人。

出了故居,师生一行来到了东门市井,这里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小洋楼,有青砖灰瓦的川西民居和店铺,有刻在墙上的浮雕,摆于巷道的雕塑,还有一些诸如“吹糖人”、“糖画”的市井文化符号,让师生穿越到天回镇当年的热闹场景,品味出滋味绵长、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来。最后,老师带领同学们观赏并参与了糖画的制作,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亲身实践,欢声笑语、鸟鸣啾啾,好不活泼热闹!老师请同学们品尝糖画,真切地感受到成都市井文化的魅力。

劼老给我们留下了朴素且优雅的“菱窠”故居,还有他的文学成就,故居给我们带来宁静和清凉的慰藉,他的文学成就带给我们更深、更远的文化涵养和智慧启迪。相信在此之后,同学们带着所见所感,回到学习生活中,会持续受到启发,不忘先辈之努力,发奋自强。

行在成都,七中育才的孩子们一次次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挖掘着城市的秘密与力量,感受着城市温度与多元,从而更加了解、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在洞察与探索中,不断更新对自我、对城市的认识,对自然、对生命提问的能力,领略学校“五进”课程带来的浩瀚星辰与广阔世界!

撰稿|祁万军五进课程组

审稿|臧玲罗丹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