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天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这里探索得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m.39.net/pf/a_5154125.html

导读:外国友人深度体验中国文化;微记录片+短视频组合样态;完整有序的顶层设计;国际化的融媒体营销传播……微记录片《当一天中国人》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上显然想做得更多。

美国小伙儿白晓龙是中医爱好者,他来到北京同仁堂体验了一天“望、闻、问、切”的中医看诊工作;法国留学生Donal拜师国画“老炮儿”,在一天的教与学后,画出一幅大写意的“牛”!德国说唱歌手Scor变身顺丰快递小哥,体验了一把快递物流的“中国速度”;俄罗斯女孩Adelina是一个十足的“熊猫迷”,在大熊猫基地工作一天后,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熊猫奶妈”并不是那么容易……这一幕幕生动有趣的画面,都来自一档节目——《当一天中国人》。

近年来,随着中国发展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中国与世界都渴望互相了解、靠近彼此,因此搭建起中外情感价值的沟通桥梁,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具体的中国形象,显得尤为必要。在此背景下,“体验中国”推出了文化碰撞职业体验类微纪录片《当一天中国人》。节目围绕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绿色环保、传统技艺、当代中国六大类话题,通过全球报名遴选,邀请最终获选的外国友人成为“大体验家”去往中国不同地区,与当地“同行”一起体验各类与众不同的职业工作,共同完成具有神秘和娱乐性的任务目标。通过一天的真实体验去了解当代中国的各行各业、体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感受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目前52期节目已全部制作完成。

“深度体验+微记录”

探索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一直是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传播生态深度融合、受众群体更新换代的当下,如何对外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和当代中国发展成就,传播良好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以最终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传播效果,是不得不思考的时代命题。

《当一天中国人》跳脱出“一厢情愿式”或“自说自话式”的对外话语窠臼,坚持守正创新,转换讲述主体和叙事视角,通过邀请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友人担任“大体验家”共同完成神秘有趣的任务目标,用独特视角来讲述外国人的中国故事,以更加真实、深度的创新体验形式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的形象,不仅拉近了与海外受众的文化距离,而且生动、有趣、充满不确定性的互动过程,也让节目具备了十足的观赏性。

比如,说起都江堰,大家都知道是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也是常被提及的中国标志性工程之一,那要怎样才能在熟悉中讲出新意、道出别致呢?节目摒弃了宏大的历史追溯或旁白式科普,而是请来了来自澳大利亚的奶爸Tim加入到都江堰古法护河工人队伍中去,在老师傅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劈竹子、做竹楼、装石块,然后沉入江底加固堤坝,最终完成任务,获得“大体验家”的称号。沿袭千年的都江堰治河古法,在一天的体验参与中被生动全面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种直接真实比任何华丽的解说旁白都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次,面对社交媒体的崛起,《当一天中国人》摒弃了传统长时段的电视纪录片形态,选择了“短、平、快”的微记录片形式,每集正片仅有10分钟,迎合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年轻化、分众化、碎片化的传播特点。另外,当前海内外短视频社交风头正盛,节目组还额外精心制作3分钟精剪版和若干短视频花絮,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获得了海外网友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振。

比如,节目中来自西班牙的Olympi来到浙江龙泉体验如何锻造一把锋利的龙泉剑,当她轻轻一挥,草席卷就瞬间落地时,网友不禁赞叹“视频内容很酷”“Olympia学习铸剑是件很酷的事情”“很棒的视频”。再比如,有一集记录了四川甘孜女孩和外国友人一起合作直播卖松茸的故事,节目播出后在YouTube获得9万+的观看量,随后还被意大利和英国的网络意见领袖转发,成为海外社交媒体的“爆款”,网民留言评论到“这些松茸太珍贵了!”“这简直太棒了!!!”……纷纷为他们加油鼓劲。

在全部52期的节目中,像这样赢得海外网友点赞认同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学习川剧变脸的美国小伙、拜师少林寺的英格兰青年、体验中国榫卯制作加拿大学徒等等,这表明《当一天中国人》在把外国友人“请进来”参与体验中华文化的同时,不仅成功地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更在海外受众的心中“沉下去”,让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获得了国际表达、世界认同的精神力量。

“顶层设计+国际营销”

有意味的不止内容

当我们谈论微记录片《当一天中国人》时,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它是一个整体工程——“体验中国”外宣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并非一个孤立的、暂时性的作品。这种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配合,则为《当一天中国人》带来更具有融媒体特性的传播力量,而这在其他独立作品中很少见到。

据了解,“体验中国”系列活动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下,面向全球友人的宣传活动,以外国体验者的文化视角和表达方式,通过文化碰撞带来的体验,借助新媒体、新形式来传播中华文化,讲述自己亲身体验的“中国故事”,《当一天中国人》正是全球招募活动的系列栏目之一。

从年6月开始,《当一天中国人》节目与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合作,面向5.2亿海外会员进行为期6个月的《中华有神工》职业体验招募活动。“中华有神工”线上活动全球曝光量超1亿人次,获得过万次全球精英人士的报名,其中不乏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外国流行歌手迪玛希、流行巨星谭定安、可口可乐公司首席运营官马博飞等海外精英人士。

此外,仅单一集《少林寺》就收到超过多海外嘉宾报名。这些既表明活动的受欢迎程度,也折射出国际社会渴望了解真实的中国。

《当一天中国人》注重话题营销和播出预热,以吸引观众注意,抬升播出预期。从去年12月起,节目就启动了境外宣传预热,持续进行话题营销,释放嘉宾采访、拍摄花絮等预热内容。在LinkedIn(领英),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进行宣传推广,收获了良好的反馈和评论,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收看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还打通了线上线下各类播出渠道,形成联动态势,以确保最大程度的抵达目标受众。《当一天中国人》系列成片不仅在网络平台播出,还通过中国驻美国使领馆的六个签证中心进行播放和推介。年,赴中国旅游的美国人数达两百万人次。来华签证的美国人将成为《当一天中国人》最直接的宣传对象,系列视频的美国受众人数将达到两百万。此外,五洲传播中心还在“丝路电视联播网”18个国家的21个主流电视台《丝路时间》节目中播出该节目;在国内,也是实现了传统视频平台、新兴社交视频平台、传统媒体等渠道的全方位覆盖。

“创新表达+双管齐下”

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新命题

纪录片因兼备纪实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一直是实现跨文化沟通交流的“硬通货”,是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方式。但在以往,我们的对外传播纪录片,要么是陷入单向灌输,宣教色彩过浓的困境,要么就是缺乏创作想象,模式化、套路化痕迹明显,再或是缺乏长远规划,“运动式”宣推缺少后续动力等。而这一次,《当一天中国人》的巨大成功,则为我们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供了某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中国故事的讲述需要创新话语表达。《当一天中国人》用置换叙事场景,转变讲述主体的方式,在特色职业和中华文化的深度体验下,用外国友人的亲身言说来娓娓道出他们的中国故事,显然能让海外受众感到熟悉亲切,最大程度减少文化折扣,更容易被理解接受。

其次,在表现形态上也应做到与时俱进,贴近目标受众。在移动社交媒体占据主流的今天,大众媒体时代所确立的国际传播规范正加速转向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范式。纪录片也应不断革新,以更好适应碎片化、分众化、年轻化的传播生态。《当一天中国人》不仅成片就有意识地选择了微记录片形式,还十分注重短视频的剪辑和传播,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有益做法。

在对外传播中,我们既需要在重要事件、重大节点上出精品,也需要在中国故事的常态化表达上下功夫,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毕竟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另外,《当一天中国人》所展现出的对外传播营销意识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