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从四川平原孕育出的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地域文化。”“巴蜀文化共同体是中华广域文化共同体中一支重要而奇特的地域文化。”巴蜀文化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是长江上游和大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形态、多彩的风格。巴蜀指的是今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同处四川盆地,天然的由盆边四周向盆底中间向心汇聚,巴山蜀水、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文出一脉、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被喻为“陆海”“天府”。巴蜀两族同根同源、同风同俗,接触交流早、相互认同度高,其中,巴文化尚刚尚武、重情重义,多出忠勇良将;蜀文化崇柔崇文、好学好仁,盛产文人墨客。
(一)巴蜀文化的内涵及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学界一致认为作为地域和文化概念的“巴蜀文化”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由“史坛怪杰”卫聚贤首倡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董作宾、蒙文通、徐中舒、顾颉刚等专家学者纷纷参与讨论,七十余年来群英荟萃,助推“巴蜀文化”自成一支重要学脉。“巴蜀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战国时秦灭蜀之前四川盆地内巴蜀两族创造的文化;广义是指在今四川盆地范围内的各民族从古至今融汇的人物、事迹、物品、历史和精神,以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代表的辨识度高、刚柔相济、相辅相依、独具特色且相对稳定的文化共同体。本文探讨的是广义的巴蜀文化,历经新石器时代萌芽、夏商周起步、秦汉转型、唐宋高峰、近代转化的漫长历史发展,包括川渝地区的典藏典籍、学术学说、思想思潮、技术技艺、遗产遗迹、民风民俗、名人名事、美景美食、节日节庆等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和。肩负着五大重要职能和使命的高校,有义务更有责任根据社会需要创造转化、创新发展、传承发展好所处区域的地域文化,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挖掘其蕴藏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可以不断提高各地域文化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整合力、吸引力、感召力,进而转化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塑造灵魂、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囊括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侧重于以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注重发挥教育的隐性力量,引导学生在思想、意识和心理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并进行有利于助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道德实践。中国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对于各地区性、区域性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和依赖,巴蜀地理区域的高校对于巴蜀历史文化精神同样有着深厚的依附和联结。扎根巴蜀大地办学的新时代高校,浸润着巴蜀历史文化精神,在探索巴蜀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时,应立足巴蜀文化特色,传承巴蜀人文精神,可以通过视听、感思、知行多途径认识巴蜀地区的物产、宗教、文学、艺术、民俗,分层分级分类展现巴蜀自然地理风采、人文历史风貌,侧重于挖掘有利于大学生道德认知、人格养成的德育资源,发挥巴蜀文化思想教化、文化传承和创新引领的多重价值。
(二)巴蜀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1.显性教育资源
本文所指的显性教育资源指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直接取用的、不需要深度挖掘的、具有直观可视性的资源,包括人文资源以及非人文资源。人文资源指的是人类直接参与创造的物质、人物、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文学作品、历史名人、节日庆典、传统艺术等。其中,历史文化遗迹包括集自然与文化于一体的四川三星堆、金沙遗址、都江堰、乐山大佛和重庆大足石刻、丰都鬼城等遗迹,以及体现巴蜀地区红色历史血脉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川陕苏区红军烈士陵园和重庆渣滓洞、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等遗迹;历史名人包括四川嫘祖、扬雄、张大千、苏东坡、郭沫若、巴金、李颉人、朱德、陈毅、晏阳初、吴理真等以及重庆聂荣臻、刘伯承、邱少云、邹容等;节日庆典包括四川自贡灯会、康定转山会、彝族火把节等和重庆苗族赶秋节、铜梁龙灯艺术节、磁器口庙会等;传统艺术包括四川川江号子、蜀锦、蜀绣、川剧等和重庆铜梁龙灯、秀山花灯戏、酉阳摆手舞等。非人文资源主要指人类没有直接参与创造且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四川的青城山、峨眉山、九寨沟、夹金山等;重庆的长江三峡、天坑等。
2.隐性教育资源
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需要深度挖掘的,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角度影响着生活在巴蜀地区的各民族精神层面(侧重于人文精神)的资源即是隐性教育资源。巴蜀文化蕴藏着大量的思想道德隐性教育资源,远远不限于本文总结的以下六个方面:
(1)开拓创新,勇于探索
巴蜀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突破恶劣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巴蜀文明。在科学技术方面,创造了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蜀锦、蜀绣、自贡盐井、养蚕术、夹江手工造纸、梁平年画、铜梁龙灯等。在思想文化方面,涌现出了如司马相如、扬雄、李白、三苏、郭沫若、邹容、赵一曼、朱德、陈毅等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推动了当时巴蜀地区乃至中国思想文化、革命道路的进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筑方面,根据巴蜀地区雨水较多的特点,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川式民居“人字形”屋顶,配以屋前街沿和台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明了馒头,发行了中国最早出现的纸币“交子”,第一个摘下了“人民公社”的牌子,开办了新中国第一家典当商行“华茂典当服务商行”,发行了新中国第一支股票“蜀都股份”,第一个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商业广告。
(2)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李白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以及《游石宝寨》中的“碧波绕玉印,陡峭一峰峋;崖耸百三丈,楼危十二轮”都从侧面反映出古代巴蜀地区由于先天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交通不便,出入巴蜀之地较为困难。但自然条件的限制、交通的不便,并没有妨碍巴蜀先民们扩展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早在三千多年前,巴蜀先民们就凭着勇敢、执着的精神开辟了一条北起西安,南至成都,沿途经过盆地、高山、峡谷等复杂地形的全长约余公里的开天蜀道,由此打通了天堑之隔,深入广泛地推进了蜀地与外界的人文、经济、科技交流,不断吸收着中原地区乃至西域等更远地区的先进文化、科学知识。除了依靠蜀道与外界进行沟通与交流外,勤劳智慧的巴蜀先民还利用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这两条贸易通道,与西欧、非洲、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展开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博采众长。广汉三星堆发现的青铜立人像、象牙、陶器等文物以及现代社会巴蜀地区广泛种植的番薯、马铃薯、辣椒、玉米等都是巴蜀文化与其他多种文明相互交流、融合产生的有力印证。巴蜀文化的兼收并蓄还体现在多民族共存、多种文化和谐共生以及独具特色的川菜饮食文化上。
(3)敢于抗争,家国情怀
古巴人尊奉象征着威武和军队,被称为战伐之神的白虎为祖先,这些都侧面反映出巴蜀人民具有敢于抗争的精神。巴蜀文化敢于抗争的精神还体现在浓厚的家国意识。
(4)勤劳务实,踏实肯干
由于巴蜀大多数地区处于丘陵、山地之中,很多时候“靠天吃饭”,要想生存必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必须发挥人类的智慧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抗争。在长期的农耕中,巴蜀人民深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以及多干活填饱肚子才是硬道理,形成了“养牛为耕田,种粮为吃饭”自给自足的农耕思想和“小富即安”的思想,养成了勤劳、执着、朴实、精耕细作的传统美德。
结语
从古至今,巴蜀地区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地区,至少有汉族和藏族、彝族、僳傈族、土家族等14个少数民族混居其间。茶马古道的畅通,辣椒的引进与种植,支援“三线建设”以及“湖广填四川”等人口迁移,促进以“清鲜醇浓,麻辣辛香”著称的川菜饮食文化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