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暖花开,
粉了桃花,红了樱桃。
跟随春天的脚步,
年满二十一岁的西南棋王战将如约而至。
聂卫平、常昊、古力、柯洁……
中国围棋老中青再度齐聚一堂
在百花齐放的锦官城,
在姹紫嫣红的杜甫草堂,
在黑白世界昌盛了近两千年的“棋城”。
一年成邑,三年成都。
风流穿越千年,
仍在这里,不动不移,唯成都而已。
从战国到现在,一直保持在全国十大城市之列,
亦唯成都而已。
而棋类运动在这座城市风行两千年,
同样铸造着成都的气质。
在成都体院博物馆,
一个瓶口破缺的陶罐,
朴素得近乎简单。
却能感知瓶口流淌的城市厚重的围棋史。
成都体院博物馆馆长郝勤说:
这是年在后子门工地出土的汉代围棋棋具,
它表明至少在年前成都人就开始下棋。
在敞亮的展厅橱窗里,
20枚黑棋子、4枚白棋子,排列整齐,
似乎对着束口陶罐诉说着对“家”的眷恋。
也给后世好弈之人留下了一个悬念:
黑棋还是白棋,到底谁赢了?
围棋在成都的发展,
不止于东汉。
凤凰山出土的画像砖绘有“六博棋”,
郝勤说可能是当时围棋的另一种下法。
两千多年来,成都人爱棋下棋,痴心不改,
士大夫下,市井人家也下。
据宋代王应麟《玉海》记载:
诸葛亮当年在成都驻军的地方就叫棋盘市。
现在成都仍有不少地方以棋盘为名,
彭州的棋盘村,都江堰的棋盘社区……
及至唐宋达到顶峰,
旅居成都的杜甫、欧阳炯、韦庄、苏轼、陆游无一不嗜棋。
浣花溪畔,草庐外边,
诗圣一边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
一边“老妻画纸为棋局”。
而后蜀花蕊夫人也是“日高房里学围棋,等候官家未出时”。
时光匆匆,
岁月在朝代的变更中悄然流逝,
不变的是成都人对棋的喜爱,
围棋、象棋……
在地上划个框,也能来一番纵横捭阖、你争我夺。
晚清,灌县知县邓元惠创办了“成都围棋俱乐部”,
年,中国第一本围棋月刊《弈学月刊》,
年围棋爱好者在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成立了“成都围棋社”……
新中国成立后,棋类运动在成都愈加繁盛,
“五月文化社”、“成都棋艺协会”……
上世纪60年代,青年陈祖德一行国手来到成都,
看着茶馆、街边满是下棋的人,
脱口而出一句“全民下棋,真是一个棋城”,
至此“棋城”之美名传扬天下。
而后,蓉城棋界人才辈出,
围棋有黄德勋、孔祥明、宋雪林、王元、郑弘等;
象棋有蒋全胜、林野、李艾东、黎德玲等;
国际象棋有刘适兰、赵兰等;
兴隆街的棋院,每天都上演着成都棋界的江湖传说
——
上世纪80年代,
“五虎上将”何四祥、李长勇、李沈河、沈湘林、罗拥平你方唱罢,
紧接着唐晓宏、李建兵等又上演“双雄会”;
上世纪90年代,
毛吟龙、王群罗、罗拥杰,
分据成都棋院、南虹棋院和川剧二团,
上演着成都业余围棋的三国演义。
及至21世纪,经历短暂低潮后
年轻的棋手引领“棋城”再度起航,
年全国第三届智力运动会,
成都棋手狂揽6金7银2铜,创历史最佳战绩。
“90后”、“00后”本土新锐棋手迎来大爆发:
、,郑惟桐连夺象棋全国个人赛冠军,
成为四川第一名象棋特级大师;
年,党毅飞挺进第21届LG杯世界棋王赛决赛、直升九段;
年,周伟夺亚锦赛格常规赛、快棋赛冠军,成中国首位国际跳棋特级大师;
年,许翔宇、李荻相继晋升国际象棋男子特级大师;
数年时间,成都新锐棋手收获满满,
代表人物郑惟桐-年更是连续拿下象棋世锦赛个人赛、团体冠军、世界首届棋王赛、年获亚锦赛,成就自己的象棋个人“大满贯”
……
现在围棋男女队、象棋男女队、国际象棋队、桥牌队,
一城坐拥6支甲级队伍,史无前例……
时光如剑、岁月如梭。
数千年的源远流长,涵养了“棋城”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气质,
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系统人才培训体系的建立,
让“棋城”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当知赢者是成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胡锐凯陈浩视频陈浩胡锐凯责任编辑何齐铁编辑宋和霄制图苏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