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乐新韵,接龙吹打潇湘晨报

相传清代康熙年间建场兴市

神仙化为高人

指点乡民在溪上架桥连接龙脉

桥名“接龙桥”,依桥而名“接龙镇”

《听见老巴县》本期上线第十三期

跟巴巴虎一起

巴巴适适听龙门阵哟

第十三期:巴乐新韵,接龙吹打.mp:37来自潇湘晨报

第十三期:巴乐新韵,接龙吹打.mp3来自巴南文旅00::36

《听见老巴县》

在重庆市巴南区东南部,距重庆市中心55公里,有一处重庆市“优秀绿化小城镇”“民间吹打乐之乡”——接龙镇。

接龙镇因建石拱桥于两条小溪之间,连接“龙脉”而得名。明末清初,接龙就已经兴起场镇。乾隆《巴县志》记载:“接龙场,十甲,离城百六十里,一四七期”。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首批“重庆市文化艺术之乡”,接龙镇民间文化传承久远,且有较深厚的底蕴。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接龙吹打乐。

接龙民间吹打乐形成于明代后期。经过四百多年的传衍,接龙吹打形成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三大类别和首乐曲。

这些乐曲根植于广大山民,对生产、生活中的客观事物,采用拟声、状形、达意、传情、描事等手法,惟妙惟肖。

至今仍广泛流传而影响较大的有丫溪调、青山调、下河调、昆词、教仪调、伴舞锣鼓、将军锣鼓7大品种。

这些吹打乐源于古老巴渝歌舞,是真正的巴乐。同时,在历史的传承中,在不同的时代,从民歌、戏曲等各方面广泛吸收,融合成今天种类繁多、曲目丰富的新韵。

如昆词,有流利悠远的特色,传入接龙后与当地吹打乐结合,唱词既有风花雪月、林蝉听泉等曲词,又融入川剧唱段,别具巴渝特色。

发源于接龙境内丫溪河流域的丫溪调,那就是地道的本土器乐曲。它最大的特色是由乐器“大”而形成的慢节奏大吹大打,多用于丧葬、祭祀等活动,表达人们对送别亲人的沉痛心情。

青山调,则有吹打乐曲首,相传为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因为兵败,留驻万盛青山,其军队吹打乐传入青山,形成青山调,而后又由万盛的青山调高手向紫钦传入接龙。

目前,接龙吹打的曲牌主要有“大号牌”、“朝排”、“将军令”“风入松”等。品类齐全,曲目丰富。

不同场景的乐曲特点鲜明:婚礼寿诞乐曲热烈欢快,风趣幽默;丧葬祭祀乐调,低沉哀婉,情调凄凉;迎春、闹元宵吹打热情奔放、催人奋进;农事劳作的曲调则轻快飘逸、悦耳动听。

这首《鸭子下滩》便是接龙吹打七大品种之一的丫溪调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描述的是巴渝农家在田野之间牧鸭的场景,节奏欢快明朗的唢呐模拟群鸭下水嬉戏、彼此交头接尾、欢快鸣叫的场面。整段旋律清新自然,民间韵味十足,让人难以忘怀。

目前,巴南区已有接龙吹打乐班多个、乐手近人,保存有上百年的古老乐器56件,其中4件的传承历史在年以上。接龙吹打乐早已融入当地人民生活,成为民俗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的婚丧寿节等民俗活动到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或是烧香祭坟等民间祭祀活动中,几乎都有吹打乐班随行。

如今,进入新时代的接龙吹打乐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更为丰富。在保留传统的曲调风格的基础上,加入现代音乐的表现元素,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发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听觉感染力和视觉感染力。

历史悠久的接龙镇除了非遗巴乐的创新之韵,也有青山绿水的清新之韵。生态环境优美的接龙,森林覆盖率达45%,享有“城市净地”之称。

川黔古道旁的千年黄葛树,虬根似地龙盘错,树冠如天棚巨伞,已经成为接龙标志性旅游景点。

春龙花果山,因胜似吴承恩笔下的花果仙山,由此得名。每年春暖花开,在接龙的千亩春龙花果山,十里樱花十里梨,一山芳华醉余春,是踏春赏花的好去处。或者回归山林,在夕田涧民宿,看山野绵长起伏,天青落白,大口呼吸着天地的气息,享受山居时光。

巴乐新韵满华章。在接龙听听古巴渝的乐曲,感受非遗的底蕴,同时看看青山芳华,收藏岁月静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