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川渝人爱吃豆花

彭洋出诊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222203.html

川渝人爱说"巴适"二字,带着一种心满意足的感受在里面:喝茶的成都人一边听摆龙门阵,一边由身怀绝技的掏耳师傅将人两只耳朵侍候好了,再来一场开启捶背附赠服务,力度恰到好处让人筋舒骨爽的享受后,伸个懒腰般的惬意——仿佛每个毛孔都舒展开来的微醺时刻。

成都人掏耳朵

其实,"巴适"一句是言简意赅的赞美,是巴蜀人会享受生活,懂生活,不求精致富贵,但求舒适安逸生活态度的总结。劝说外乡人"少不入川"这句老话,大约就源自于此吧。

然而,将"巴适"一句说得最多的场合,一定川渝人畅享美食之际。

在感受地道的味觉盛宴后,肠胃已无余隙满足了,嘴巴却欲罢不能时,局外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谢意。

川渝美食自不必多言,但有一种常以最朴素的面目示人的川渝美食,那便是清水出芙蓉般的豆花饭。

四川盆地环境闷湿,川渝人爱吃辣,红油辣子配豆花,下饭太巴适了!

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过一篇关于川剧帮腔文章中,有两位穷人出身的山大王幻想未来幸福生活时,其中一个唱道:

独坐深山闷悠悠,两眼盯着帽儿头;若要孤家愁眉展,除非是——(由帮腔接唱:“除非是——豆花拌酱油!”)

堂堂一个占山为王的大汉,狂妄自大敢称"孤家",却志在“帽儿头”,即满一大碗的白米干饭,加“豆花拌酱油”,证明了好吃不过豆花饭,绝非虚言了。

豆花

如果说到平民美食,中国特色是豆腐,那么可称川渝特色的一定是豆花。

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豆腐是淮南王刘安炼丹意外的发明,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豆花是穷人发明的。

有一种说法为自贡的煮盐工以豆浆解渴,一时不慎滴入卤水而得。四川人发明了豆花虽无十足的证明,但四川人最爱吃卤水点的豆花,一定不会有任何人表示怀疑。

川中有句俗语叫:卤水点豆花,一物降一物。从东汉自贡开始采盐起,豆花就慢慢成了川菜江湖素菜的主角。

对于川人来说,用石膏点的豆花,不管怎样又嫩又滑,皆只能算豆腐脑,如缺少灵魂的塑料花,无论如何算不得正宗的。

豆腐脑

因得了自贡煮盐副产品卤水的点化,川中豆花才摆脱了只能压成豆腐的命运。

好的卤水豆花具有洁白如雪、绵而不老、嫩而不溏、清香宜人的特点,连煮豆花的窖水也爽口回甜,饭后可以喝上两碗,可解腻醒酒,更有清热化痰的功效。

川渝人点豆花大同小异,但各地的蘸水制法各有千秋。宜宾人要加大头菜末,让初见的泸州人笑掉牙;泸州人要加木姜油,宜宾人吃不惯,往往一脸嫌弃。此外江门的荤豆花酸菜特别好吃,也值得一提。

而自贡的富顺豆花在川中,算是一骑绝尘。加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富顺豆花,特别讲究蘸水,由于用的是糍粑海椒加上多种香料,具有川味的辣、麻、香、鲜、甜特点外,比起油泼辣子更有醇厚的回味。

豆花经济实惠,穷人也吃得起的下饭菜。

寺庙道观只要几块钱的斋饭,豆花往往是随便添的主菜角色。谁家来几个客人,用石磨推点豆子点豆花,那是物质匮乏时期最经典的迎宾饭。

石磨豆浆

主人会说纵然我家里穷,豆花还是吃得起的,又下饭又下酒,经济实惠。当家人出门远行,吃豆花又成了送客菜。

一顿巴适的豆花饭,不仅要配新鲜的沥米甑子饭,蘸水要好,点豆花也要技术,心急不仅吃不了热豆腐,更吃不了又嫩又甜的豆花。巧媳妇若不会点甜豆花,自然便不得真巧。

从前,路边幺花儿馆子再不济,都会在支一口大锅豆花,热气腾腾吸引路人。按规矩,豆花一碗几块钱,饭和窖水随便吃,简直堪称最经济的美食。不论挑脚汉还是过路商旅,一碗豆花饭总是吃得起,又暖胃又暖心,真的"巴适"呢。

荤豆花

而今生活好了,从前单卖不沾荤腥的素豆花,除了斋饭时,也梳妆打扮起来,有了加上酸菜、豆芽、蘑菇、笋片、肉片等各式各样荤豆花,也有加鱼肉、羊肉等升级版。

老板将菜端上来时,统统一份一大盆,有肉有菜有汤分量足,骨汤打底不带辣味,堪称南来北往客的经济美食。往往还会说:尝尝我家的豆花儿,硬是巴适得很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