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硕士再高考,非遗文化是更大的财富

你有没有想过

当你32岁时你在做什么?

可能还在公司底层勤勤恳恳?

或者已经成长为高管骨干?

还是作为全职奶爸在家做饭带娃?

但无论怎么样

基本没人会认为

自己那时候会在高考吧

但就在武汉

一位名叫程传坤的小伙告诉你

他32岁真的在高考

而且8年本硕连读

从大学里出来就已经40岁了……

40岁,什么概念

如果21岁结婚的话

正常来说

你的孩子今年也该高考了

9月5日,武汉小伙程传坤收到了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已经32岁的他将进入该校基础医学院中医学(中西医结合5+3一体化)专业本硕连读,学习8年。

毕业时已经40岁了,值吗?

高考分数公布,程传坤考了分,首选湖北中医药大学。但在挑选专业时,他有些困惑:按自己的高考成绩,有希望填报该校本硕连读的“中西医结合5+3一体化”专业,但自己硕士毕业4年,已经32岁了,再读8年,毕业时已经40岁,值吗?

但他同父亲商量后决定:要学就学扎实,填报本硕连读!

等待录取的日子,程传坤通过网上查询,得知自己如愿进入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5+3一体化”专业,算是松了一口气,直到拿到录取通知书,“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我依然坚信我的选择没有错”

硕士毕业4年后选择再次参加高考,程传坤当时称是“为了传承已经流传了多年的非遗文化‘程氏正骨术’”。再次谈及自己的这次选择,程传坤平静地说:“我依然坚信我的选择没有错!”

程传坤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程氏正骨术”第九代传人程声旗的儿子。“第一次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学习材料加工工程。“工作后每次回家,父亲依然劝说我继承他的衣钵。”

直到年,程传坤渐渐转变了对“程氏正骨术”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门谋生的手艺,更是能造福群众的一项事业!”程传坤最终下定决心:辞职,从医!几天后,他选择了重战高考,报考医学院。

网友因此“吵”起来

有人认为这是耽误自己

也有人为程传坤点赞

有梦想,有行动

且不论这件事是否被大家理解

就冲着程传坤对于

非遗文化的喜爱

并且将学业重新来过以完成

对传统非遗的传承

便值得我们尊敬

非遗文化是世界的瑰宝

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晶

而在人杰地灵的成都

同样也有着许多非遗存在于这片土地

即使我们无法像程传坤那样

主动完成对非遗的传承

那么学会去认识它们

也是对于非遗的尊重

成都漆艺

雕镂釦器,百伎千工

东西鳞集,南北并凑——扬雄《蜀都赋》

成都漆艺是我国最早的漆艺之一,现存于成都市青羊区。成都漆器又称卤漆,发源于商周时期,金沙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现在依然纹饰斑斓、色彩亮丽。

到战国、秦汉时期,成都漆艺趋于兴盛,正如《史记》所言:“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扬雄《蜀都赋》中亦称:“雕镂器,百伎千工。”在唐宋元明清几代,成都漆艺不断发展,对我国其他漆艺流派产生了较大影响。

成都漆器既是历代习俗的重要见证和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

漆艺发展

成都漆艺的初创期

成都漆器工艺最早可上溯至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雕花木漆器碗残片是四川地区发现的距今最早的漆器,“以木为胎,外施土漆,木胎上有镂孔,器表雕有花纹。”

成都漆艺的发展期(战国中期至秦)

经过夏商周近0年的缓进和积淀,成都平原的商业、手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漆艺作为当时重要的制造业纳入四川地区的手工业生产管理中,出现了管理漆器手工业作坊的机构“成亭”,它是郡县级设置,用来管理本地手工业的政府机构。

这一时期,漆艺得到很大发展,技艺日臻成熟,生产规模闻名遐迩。漆器的数量和器型种类显著增加,漆器的制作水平也超越了前期,出现了薄胎器型和夹纻胎等较为先进的制作工艺。

漆器的装饰技法也有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脱胎工艺和釦器的产生。

成都漆艺的鼎盛期(两汉)

汉代中国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也是成都漆艺的顶峰时代和“中国漆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在战国、秦代漆工艺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漆器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分兴盛发达,出现了众多的漆艺作坊,成为全国漆器制作中心。

成都漆艺的延续期(三国时期至民国时期)

三国时期,西蜀的成都、广汉依然是当时的漆器生产中心。这一时期,成都漆器工艺一方面传承延续了两汉的工艺特色,同时又有新的发展。

成都漆艺的创作主角——大熊猫

艺术特点

成都漆艺工序繁多、制作精细、耗时久长,尤以雕嵌填彩、雕填影花、雕剔丝光、拉刀针刻、隐花变涂等极富地域特色的修饰技艺著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审美价值。

蜀绣

丽靡螭烛

若挥锦布绣

望芒兮无幅

——杨雄《蜀都赋》

这是有关蜀绣的最早记载

短短一句话

描绘出了当时成都

“挥肱织锦,展帛刺绣”

的繁荣场面

蜀绣又称川绣

起源于川西民间

古代川西平原盛产蚕

故称“蜀国”

蜀绣便因此地缘关系而得名

清代蜀绣作品

蜀绣发展

汉末三国时期

蜀绣产品为官府所控制。

隋唐后

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织绣品需求剧增,蜀绣在此情势下得以迅速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高峰。

明清两代

除闺阁女红外,四川又出现了许多专业刺绣人员和小型刺绣作坊。

年前后

仅成都就有刺绣从业人员一千多人,店铺六十余家。

20世纪50年代

蜀绣遍布四川民间。

20世纪70年代末

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刺绣从业人员达四五千人之多。

艺术特点

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地方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影响,蜀绣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川剧

一腔一调,一板一眼

一招一式,一悲一喜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也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

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过程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剧,一直延续至今。

标志性的川剧变脸

川剧发展

明末清初

随着移民的进入,南方的昆曲、弋阳腔、青阳腔及陕西秦腔、湖北汉调、安徽徽调等,逐步与四川的语言及民间音乐相融合。

清乾隆、嘉庆年间

各声腔剧种基本完成了“四川化”衍变过程并通过锣鼓将各种声腔,融汇于统一的剧种风格之中。

至20世纪上半叶

川剧传统艺术流派总体上分为“四条河道”。沱江流域的“资阳河”擅长高腔戏;岷江流域的“川西坝”河道擅长胡琴戏;嘉陵江流域的“川北河”擅长弹戏;今重庆地区的“下川东”河道,由于靠近长江水陆码头,戏班流动频繁,高腔、胡琴、弹戏皆有所盛行。

晚清戏曲改良至三庆会成立后

一些蜀中文化名人,先后参与川剧剧本的改编与创作,提高了川剧剧目的文化品位。三庆会以悦来茶园为基地,集演出、研究、教学于一体,致力于演员素质的培养和演出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川剧剧场艺术的发展。川剧时装的勃兴,也开启了川剧由古典艺术,向现代艺术过渡的变革历程。

自贡川剧团表演川剧绝活变脸吐火

艺术特点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其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以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川剧表演生活气息浓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川剧艺人创造了变脸、藏刀、钻火圈、开慧眼等许多绝技,表演时火爆热闹、新奇有趣,也形成了川剧的一大特色。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霸王别姬》剧照

一台戏,一抹妆

举手投足一段历史的厚重沧桑

一句词,一声腔

蓦然回首一曲佳话的千古绝唱

非遗文化是人类的智慧与艺术的集合

其所含有的人文价值财富

是远非经济价值所能衡量的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

许多非遗文化却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程传坤的传承精神值得我们竖起拇指

他所得到的

远比他失去的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