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川剧香港行梅花奖得主黄荣华细说川

02:50《红楼梦》里,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被视为暗示了家族命运的走向,《乞巧》便是其中之一。在即将于4月30日亮相香港西九戏曲文化中心的川剧折子戏专场演出中,来自重庆市川剧院的两位“梅花奖”得主、川剧表演艺术家黄荣华、胡瑜斌将联袂带去川剧版的《乞巧》。4月21日,黄荣华在排练之余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就《乞巧》及川剧五大声腔做了分享。“本次赴港的重头戏是《李亚仙》,同时也带了《乞巧》等三个折子戏,借此更为全面地展示川剧艺术的魅力。”黄荣华介绍,《乞巧》来自洪昇《长生殿》传奇第22出《密誓》,说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七月七日七夕节这天,深夜祭拜牛郎织女二星,许下至死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誓言的故事。《乞巧》是一出胡琴戏,胡琴正是川剧五大声腔之一。“五大声腔包括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也就是俗称的‘昆高胡弹灯’。除灯戏源自川渝本土,其余四大声腔都是在清代早期由外省传入。湖广填四川让五湖四海的戏班沿长江逆流而上,带来诸多具有地域色彩的声腔:高腔是从江西弋阳腔发展而来的;昆腔来自江浙一带的昆曲;胡琴又叫‘丝弦子’,是从徽调、汉调中传过来的;弹腔则是秦腔流传到四川形成的。五种声腔的形成,也是川剧艺术高度成熟化的重要标志。”黄荣华说。熟悉黄荣华的戏迷都知道,她是获奖无数的川剧经典大戏《金子》的幕后功臣,一句“灯花爆久别重逢痴又醉,核桃破见我情哥悲又喜……”被她演绎得深沉缠绵、喜悦甜蜜。虽然只是《金子》中的女声领腔和帮腔,但她在幕后的声音极富艺术感染力,直击观众心底,令人醉心不已。“我们的帮腔是川剧高腔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是一种‘一人领,众人合’的无伴奏清唱的徒歌形式。”黄荣华说,川剧高腔有几百只曲牌,细微变化全部蕴藏在帮腔里,“剧中人物心情不同,曲牌就不同,这些都要靠帮腔‘帮’出来,帮腔不但可以起到定调和加强气氛的作用,还可单独表现词曲内容。”黄荣华介绍,五大声腔都曾经历过四川化的“改良”。比如昆腔,最早是随昆曲传入四川的,因为四川话吐字发音有别于江浙方言,昆腔逐渐与四川语言结合,融入地方特色,成为地方化的“川昆”;再如《乞巧》所属的胡琴,也是在继承湖北汉调和安徽徽调的传统基础上,吸收陕西汉中二黄与四川扬琴(曲艺)的成分,逐渐形成的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一大声腔。“这体现了川剧艺术海纳百川的特色。”她说。五种声腔之一、源自四川本土的灯戏也体现着戏曲的融合发展。“这种声腔采撷有不少四川本地及省外流行的民歌小调,其传统剧目分‘正灯’‘地灯’‘浪浪灯’三类,大都是反映民间生活、表现乡土风情的喜剧或闹剧。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机智。”黄荣华笑道,川渝两地逢年过节时的表演活动,灯戏很受欢迎,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乐曲短小,节奏鲜明,川渝风味十分浓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