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天津武清揭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沈铁梅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该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主办,光明网承办,至今已连续举办6年,现已成为非遗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以下为沈铁梅发言实录。崇高的使命,无上的荣光沈铁梅我是一名川剧演员。年5月10日,风和日丽,我从山城重庆飞越祖国的山水去到美丽的天津武清,参加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光明日报社等单位举办的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最终荣幸地成为10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之一,并代表大家发言。对此,我内心十分激动,也充满感激。我想起了远在天堂的父亲、著名京剧大青衣沈福存。父亲坐科厉家班,主攻青衣兼唱老生,他有着传奇的艺术人生,被公认为“梨园翘楚”。无论个人处境升平起落,父亲对京剧艺术的痴迷和探索从未停歇。父亲曾说:“我唱了73年京剧,精算一下,共有天,而每天10小时时间做着与戏沾边的事,那么我这一辈子应该有0小时在背戏、吊嗓、练功、排演、登台、思考、教学、总结……”。父亲公认的代表作《玉堂春》《王宝钏》《凤还巢》《春秋配》等剧目,成为他守正创新的典范。京剧界赞誉他创造了“沈氏观演心理学”,尚长荣先生评说“沈福存提升了整个京剧舞台的表现力”。我的身上不仅流着父亲的血液,也传承着他的艺术基因,他是我最好的启蒙老师和最慈爱的父亲,我深深怀念他。我还想到昆剧界传字辈的老艺人。年,在僻静的苏州桃花坞,面对新式剧场、新型戏剧的兴起,一批忧患传统戏曲命运的文化人和实业家,集资创办了苏州昆剧传习所,招生了44位贫寒人家的少年,以最好的师资培养他们,希望他们守护传统,赓续传统,不要使传统在时尚的风潮冲击下失传。果不其然,44位昆剧传字辈艺人在经历了时代与个人的风风雨雨之后,不忘使命,薪火相传,为新中国培养了“昆大班”“继字辈”“世字辈”等几代昆剧菁英。时至今日,可以说如果没有昆剧传字辈的坚守与传承,便没有年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可能,也没有今日昆剧的繁盛和如今举国上下越来越自觉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抚今追昔,令我越来越体会到鲁迅先生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今日的非遗传承人,哪一位不是留着传统的血液,哪一位不是透着传统的精神,因为传统而有了我们的价值,因为传统而给予了我们面对今天、走向明天的信心。是的,传统不仅是我们识别身份的文化图谱,传统也是我们延续生命的艺术基因。正像我有一位京剧乾旦的父亲而我是一名川剧演员,也正像传字辈艺人在守护昆剧传统表演艺术的同时也积极地融入时代、创演了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昆剧新剧目《十五贯》。前辈的榜样始终辉映着我们,也昭示着我们,我们对于非遗传承的责任,既是守正,也是创新。年,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由重庆川剧院创排、我主演的川剧现代戏《江姐》获得了“文华大奖”;年,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也是由重庆川剧院创排、我主演的川剧古装戏《李亚仙》获得了“文华大奖特别奖”;年,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上,还是由重庆川剧院创排、我主演的川剧《金子》获得了“文华大奖”。同一个剧团,同一位主演,在22年的时光里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艺术状态,先后三次与国家最高级别的“大奖”结缘,实属罕见。而我个人则在24岁、35岁、46岁,三次获得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回顾我从事川剧艺术的经历,所以能数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既是一份热爱,也是一种责任。从我少女时代,我就觉得戏曲美,服饰美、声腔美、人物造型和动作姿态无处不美,所以我爱它,爱到无怨无悔。与此同时,因为家教,因为渐渐担当的职务职责,因为川剧所带给我的光环和荣誉,更因为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观众、粉丝,他们爱我,我爱他们,我觉得我有义务、有责任把川剧传承好、守护好、发展好。于是,我这个川剧的非遗传承人带领着川剧的非遗团队——重庆川剧院,一路高歌地把川剧从重庆唱到北京、天津、上海、杭州、香港等国内城市,又把川剧唱到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罗马尼亚等世界各国,二三十年里,我唱遍了世界40多个国家。当我站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上,站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的舞台上,我演着拥有三百年历史的中国的川剧,唱着地地道道的川腔川调,当台下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度的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时,我知道他们看懂了、听懂了、喜欢上了川剧,中国川剧征服了他们。那一刻,我特别骄傲,我为我所钟爱的川剧艺术而骄傲,我为中华文化深厚而悠久的传统而骄傲,我为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骄傲。是的,作为一名川剧演员和非遗传承人,也作为非遗项目传承团队的负责人,双重责任、双重使命、双重担当,令我感到肩头的重量和心里的充实。新时代,新观念,新川剧,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守正创新”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文艺思想,将引领者我们更加深刻和准确地理解中华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我想我们的每一个非遗项目,我们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是中华传统文化链条上的一节环扣,环与环相连,环与环相扣,传承中求发展,传承中求创新,唯有如此,中华文脉才能代代相传,赓续久远。为此,我感到崇高的使命,我感到无上的荣光。(沈铁梅,国家级川剧非遗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川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大奖”获得者)来源:光明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429.html